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灌阳县旅游

灌阳谢氏宗祠

[移动版] [查看地图]
灌阳谢氏宗祠
灌阳谢氏宗祠为灌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杉木谢氏建有“谢氏宗祠”(大祠堂)、“贞宇公祠”(小祠堂)、“彧之公祠”、“恩宇祠”等四座百年祠堂,如凝固的音乐、集成的艺术,仿佛历史风尘的标志和符号,多姿多彩,蔚为壮观。瞻仰古老宗祠,浏览碑文及功德内容,聆听一个个动人故事,让人心生崇敬之情。

四座宗祠的背后,都记载、流传着许多鲜活的人与事,忠实记录谢氏族人倡导并践行的忠、孝、节、义等传统文化,同时宗祠中留存着匠人们的高超创作,古朴凝重,蕴含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其精美的雕刻和极具特色的铭文,承载着厚重文化和内涵,堪称“立体史书”。

谢氏宗祠青砖黛瓦,恢宏气派。内部架构全为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含而不露,透露着儒家思想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又内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使用百年依旧坚固美丽。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宗祠巨大的木柱立在石础上。这些支撑着木柱的石头,又叫石础。在宗祠建筑中,柱子是宗祠的骨架,身份特殊,地位明显。选用石料作柱垫,一是使柱子落在比较坚实的石料上,可以使柱子受力均勻,增加它的稳定性;二是通过石柱础的存在,阻止土地的潮湿向上侵蚀木柱,有效延长木柱的寿命和使用年限。

谢氏宗祠石柱础样式特别丰富。从形状上看,有方的、圆的,还有方圆相结合以及六面体的;从雕饰上看,有狮、虎、龟、大象等兽类的,也有莲花、牡丹、文字以及如意、云、水纹饰的,极其生动形象。

谢氏家族长老说,石柱础是非常讲究的,对石柱础的形制是有规定的,一般是按照宋代《营造法式》构造:"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若造覆盆,每方一尸,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莲花,其高加覆盆一倍。”对柱石础的质量、尺寸严格把关外,对这些部件的装饰也特别讲究,一是为视觉美感,二是装饰的花纹图案都有美好的寓意。宋代《营造法式》对花纹装饰也有规定:“一曰海石榴华,二曰宝相华,三曰牡丹华,四曰惠草,五曰云纹,六曰水浪,七曰宝山,八曰宝阶,九曰铺地莲华,十曰仰覆莲华,十一曰宝装莲华。”共十一种。在这十一种之内,还可以再配以龙凤狮兽等神兽。这就像两组排列组合,可任意搭配组合。于是,石柱础可雕饰的内容就十分广泛丰富。

在谢氏宗祠内的石柱础中,有覆盆式、覆斗式、圆鼓式、基座式,其中以圆鼓式最多、最常见。从石柱础的雕刻技法上看,有浅平浮雕、浅浮雕和高雕、圆雕等,对每个部件都十分用心,甚至不允许出半点不如意。

耕读和谐,文武兼优。走进祠堂,那精雕细镂后木雕和镌刻着先祖来历的碑铭,仍依稀可窥这个家族在数百年历史流转中曾有的显赫与辉煌。谢氏宗祠里悬挂的“武魁”“进士”匾牌。“武魁”谢维煌,“进士”谢维彬,都是谢氏家族大孝子,他们扶危济困,忠厚诚实,孝敬父母,敬老爱幼,和睦乡邻,以仁德传家,成为后世典范。

村里祠堂曾改造为学校,这里成了全村文化的渊薮,文脉流芳的源头,成了这个古老村庄数百年历史的缩影,由此发生的的传说和轶事伴随后辈的成长,延伸了他们对历史与未来最初的审美想象,也参与了早年的精神构建。正是这座祠堂的吞吐和凝聚,使谢氏宗族书香延续,文气长存。据《谢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杉木谢氏考取举人等功名38人。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杉木谢氏考取大学100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氏宗词记录着谢氏家族的荣耀与传统,那些崇尚忠孝义节的家风家训刻在家族的祠堂里,以一种古老的方式流传下来,是杉木谢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圣地,是谢氏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和谢氏族人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的精神家园。它就是用建筑的形式讲述谢氏族人“从哪里来,流淌着怎样的血脉”,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漫的时空隧道,保持着后人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宝树堂”“玉树堂”“乌衣堂”,就是谢氏家族的根系“密码”。每年祭祖在祠堂里进行,通过宗祠里慎终追远的祭祀活动,就是告慰筚路蓝缕的先祖,了解先祖的创业精神及历代贤达的进取意识,祈求保佑子孙兴旺发达,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正是这种蕴含着家族精神内核力量,沟通了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散居各地的族人,让族人感觉心近了、人亲了,大家是真正的一家人,让香火连起扯不断的根,留住浓浓乡愁。


>>灌阳郑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