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富源县富村镇南约7000米的亦佐村。历史上亦佐城占地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因北部城墙修建在山坡上,受地形限制,城墙形成三角形的两条斜边,致使整个城呈五边形,现墙基全部清晰可见。古城设东、南、西、北4道门,其中东、南、北3道门均处于正方位,唯西门偏北45°。城墙均为石灰岩打制的五面石砌筑,未使用任何黏合剂,也未见夯土墙体。4道门现均为当地村民出入村庄的通道。城内街道格局基本保持原貌,县衙3间正堂和城内城隍庙3间后殿保存完整,青石板路面已毁。
据文献记载,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于此设亦佐县。“亦佐”为彝语,“亦”即“彝族”,“佐”意为“官或头人”,“亦佐”意为“彝族头人(或官家)居住的地方”。明洪武十七年(1384),亦佐土酋安伯反,沐英率兵征讨,土知县沙普额受招安,继任亦佐知县。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罢土官,设流官知县。明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筑亦佐石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四《曲靖军民府》载:“亦佐县,府东二百五十里,东北至贵州普安州百里。”清康熙八年(1669)裁亦佐县,并入罗平州。康熙三十五年(1696)改亦佐县地入平彝县,县治设于今富源县城内,古城由此被废。2001年3月,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云南分册》将城址定名为“夜苴故城”,是因大理国时期这里属于夜苴部居地而得名。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重新定名为“亦佐城址”。亦佐城址保存基本完整,对研究元、明、清时期曲靖的城池建设、布局、经济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9年12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