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名桥及沿河建筑位于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原名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到了道光年间,改名“清名桥”。后又几经损毁重建,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因拓宽南长街,将西堍台阶内缩,改建为南北分堍台阶。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体用花岗岩石构筑,桥栏由块石镶嵌组成,用榫卯而不用灰浆连接,桥顶及西堍夹有方形望柱,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共11道。清名桥在海内外已闻名遐迩,它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具特色环境的桥梁,“水弄堂”两边枕河人家,听撸声咿呀,看市肆街坊,是活生生的江南民情风俗的艺术画廊。历史上,康熙、乾隆二帝多次经过清名桥南巡;民间艺术家瞎子阿炳(华彦钧)常在桥堍演奏圆熟大二胡。1986年日本著名作曲家和青年歌唱家共同演绎了歌曲《无锡旅情》、《清名桥》两首歌,很快风靡东瀛。已公布为江苏省文保单位。
清名桥东北堍即南下塘沿河4号-14号十多户民居旧址,为旧时清名桥堍一段颇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遗址,(民居已全部搬迁),据考证此段始建于清末明初的粉墙黛瓦的二层楼建筑,楼下做营生,楼上为嗲店家住户,门面都是排门板,一开间门面,二造进深,中间还有隔墙,可直通后面的南下塘街。且几乎每家门口都有水码头,可供店家搭班船上下货,住家汰衣洗菜十分方便,使得商贸物资流通与民俗风情交相呼应,彰现出古运河畔清名桥堍的一大特色,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十分繁华兴旺,倍受中外游客青睐,是游客参观游览的必到之地,其中四号门的客厅墙上,还挂着两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世界地图,上面印有全世界194个国家的国旗,居住在这里的吴富昌老人曾是国外游客的义务讲解员,被誉为接待外国游客的民间大使。据考证,从清名桥班船码头起第一家(即下塘沿河14号)为杂货行,专门提供扁担、竹丝簸箕、苗篮、灯草等什杂用品;12-13号为供应进城农民酒、酱、糟类食品的店铺;8号为朱阿菊开设的南北货山货行;7号为徐和保开设的顺泰和将园槽坊;6号为振源昌粮行;4号-5号为吴富昌父亲开设的烟酒杂货店,虽然这里的店都已经闭歇,但人们仍能从老建筑中领略到旧时江南水街风貌余韵。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清名桥沿河特有的风情旧貌将载入无锡掌古史册。
地址: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