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辽宁省 > 沈阳市 > 康平县 > 沙金台乡

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沙金台乡

[移动版]
地名:沙金台乡隶属康平县
区划代码:210123208代码前6位:210123
行政区域:辽宁省 地理分区:东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辽A
长途区号:024 邮政编码:110000
辖区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7万人
人口密度:11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1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太平庄村~200村庄
清朝末年,为躲避战乱,直隶一带的逃荒者来到了远离交通线的这片沙地,历经千辛万苦以祈求在乱世中求得太平,同时又有思恋故土的情感,故为此地取了一个极富华北…[详细]
红旗村~201村庄
此地原大部为沼泽、荒原,为“王荒”。清末民初,一些关内的逃荒者和当地的蒙古人在此垦荒,渐成村落,时人称“荒上”。建国后,在大跃进时期,根据当时竖“三面…[详细]
石头井子村~202村庄
地原为荒草甸子,散居此地的人们打井全部用柳条编成桶状放入土井中,以此过滤泥沙。后来关内来的移民在此地用石头砌了一眼新井,渐成村落后称之为石头井子。…[详细]
西一棵树村~203村庄
此地原系蒙古宾图王的“王荒”,放垦前,这里长了一棵大树,据说从10里外就能看到,从此,“一棵树”渐成村落名,为区分于东部的一个也叫“一棵树”的屯落,故…[详细]
上沙金台村~204村庄
“沙金台”蒙语为“喳正铁”的谐音,意为有瓷器的地方。故称沙金台。…[详细]
敖力营子村~205村庄
清乾隆年间就有蒙古人在此居住。“敖力营子”系蒙古语地名,“敖力”译成汉语为“山”的意思,敖力营子意为前后或左右有山的屯落。…[详细]
嘎土窝堡村~206村庄
“嘎土窝堡”系蒙古语地名,意为“火种”。据传,清雍正年间,有蒙古人带火镰、火石来此开荒定居,故而得名。…[详细]
东窑村~207村庄
清末,此地为东科前旗旗主宾图王养息地,后来关内移民的大量进入,此地形成了村落。民国初年,由于关内移民在此地建了东、西、北三个窑口烧制砖瓦,所以,东部的…[详细]
西扎哈气村~208乡中心区
最早迁过来的先祖叫苏珠克图,在乾隆四年因军功被封为公爵。这支蒙古族迁到康平县东西扎哈气村的时间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距今已有270多年。 …[详细]
双庙子村~209村庄
清初,此地为左翼前旗旗主宾图王养息地,后来关内移民大量进入,形成村落。初名“广富窝堡”,民国初年,由于此地发生流行性疾病,大量青壮年男子死亡,被当地人…[详细]
东扎哈气村~210村庄
最早迁过来的先祖叫苏珠克图,在乾隆四年因军功被封为公爵。这支蒙古族迁到康平县东西扎哈气村的时间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前,距今已有270多年。 …[详细]

地名由来:

“沙金台”蒙语为“喳正铁”的谐音,意为有瓷器的地方。故称沙金台,故名。

基本介绍:

"康平县辖乡。1947年分属康平县第五区和东科前旗第三区,1949年为八区,属康平县。1958年属张强公社,1961年析建沙金台公社,1984年置乡,1987年改蒙古族满族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45公里。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1.7万,以蒙古族、满族为主。辖大石头井子、西一棵树、红旗、东扎哈气、西二-、窝堡、西扎哈气、熬力营子、上沙金台、嘎土窝堡、东窑、双庙子、太平庄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福利厂、陶瓷厂等。农业主产玉米、高粱。

".

历史沿革:

战国时期,为燕国辽东郡北境。

明、清时期,属科尔沁左翼前旗。

清光绪六年(1880年),属康平县,史称旗县共管。

民国十二年(1923年),为五区和七区。

1949年,为八区。

1961年,成立沙金台公社。

1984年,改沙金台乡。

1986年,改名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


以下地名与沙金台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