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分属一区、二区、三区。 1953年5月,左权实行区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分属一区城关、沐池、殷家庄、七里店、突堤、车上铺六个乡,二区马厩、苏家坡2个乡,三区庄则、龙则2个乡。 1958年8月,属红旗公社,公社机关驻城关(县城)。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原县城设左权镇。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分属城关公社、河南公社(部分)。 1984年,分属城关镇、河南乡(部分)。 2001年3月,撤乡并镇后设辽阳镇,镇政府驻太子莲池路23号,后迁至辽阳街17号,全镇辖区范围为原城关镇全部及原河南乡部分。 |
1950年3月,属三区,辖15个村。 1953年5月,属三区桐峪乡、隘峪口乡、苇则乡。 1958年8月,属卫星公社,公社机关驻桐峪村。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属和顺县卫星公社,下辖管理区。 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属卫星公社。 1961年初,属桐峪公社。 1984年,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桐峪公社改为桐峪镇,辖桐峪、上武等29个村。 |
1953年5月,左权实行区乡村行政管理体制,分属四区麻田、上口、熟峪、泽城、西安、大岩、山庄7个乡。 1958年8月,全县33个乡缩减为29个;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29个乡组建为6个公社,属左权公社,公社机关驻地麻田。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公社由6个变成了8个(原左权县境内),属和顺县左权公社,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属左权县左权公社。 1961年初,全县农村公社由8个划分成14个,分属麻田公社、泽城公社,辖61个生产大队。 1984年,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全县15个公社改变为5个镇、10个乡,设麻田镇、泽城乡;辖61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3月,撤乡并镇,原泽城乡并入麻田镇。 |
宋、元实行社管制,政区地域属黄漳管。 明代实行坊、乡制,政区地域分属黄漳乡。 清代实行里村制,政区地域分属黄漳里。 1918年,政区地域属二区。 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据县城,辽县抗日民主政府移驻西黄漳村。 1941年9月,辽县、辽西县分置,辽西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蒿沟村;政区地域分属辽县一区、五区。 1942年9月,辽县易名为左权县。 1945年,左权、辽西合并为左权县。 次年春,政区地域分属五区、六区。 1950年3月,左权县行政区划略作调整,将原7个区缩编为6个区,撤销第七区,政区地域属五区、六区。 1953年5月,左权实行区乡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区地域分属五区芹泉、高家井2个乡;六区中寨、大南庄、小南庄、上庄、天门5个乡。 1958年属前进公社,公社机关驻芹泉村。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原左权县境内6个公社变成8个,政区地域属和顺县前进公社。 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政区地域属前进公社。 1961年7月,全县公社增为15个,政区地域分属芹泉公社、下庄公社。 1984年芹泉公社改为芹泉镇。 |
宋、元实行社、管制,政区地域属黄漳管。 明代实行坊、乡制,政区地域属黄漳乡。 清代实行里、村制,政区地域属五指里。 1918年,政区地域属辽县二区。 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占据县城,辽县抗日民主政府移驻西黄漳村。 1941年9月,辽县与辽西县分置,政区地域分属辽县一区、六区。 1942年,辽县更名为左权县。 1945年,左权(辽县)、辽西合并为左权县,县政府驻县城。 1946年春,政区地域属左权县六区。 1950年3月,左权县行政区划略作调整,将原7个区缩编为6个区,撤销第七区,政区地域属六区。 1953年5月,左权实行区乡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区地域分属六区拐儿、秋林滩、寺坪、南岔、板峪、天门、骆驼7个乡。 1958年8月,全县33个乡缩减为29个;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29个乡组建为6个公社,政区地域属火箭公社,公社机关驻拐儿村。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原左权县境内6个公社变成8个,政区地域属和顺县火箭公社,下辖管理区。 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政区地域属左权县火箭公社。 1961年初,全县农村公社由8个划分成14个。 7月,公社增为15个,政区地域属拐儿公社。 1984年,拐儿公社改为拐儿镇。 |
1953年5月,分属一区下丰堠、下其至、寒王、上丰堠、段峪5个乡,辖21个村。 1958年8月,属红旗公社,公社机关驻城关。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公社由6个变成了8个(原左权县境内),属和顺县钢铁公社。 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属左权县钢铁公社。 1961年初,属寒王公社。 1978年9月,寒王公社更名为石港口公社,辖区范围不变。 1984年,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石港口公社改为石港口乡,2001年3月,乡人民政府由石港口村迁驻寒王村,石港口乡易名寒王乡,辖区范围不变。 |
据民间传说,此村很早以前有座寺院,寺院后有块巨石,方正如匣,故名石匣,又因此地为乡政府驻地,故得名石匣乡。 1945年,左权、辽西合并为左权县,县政府回驻县城,全县辖11个区,原辽西县第一、二、三、四区,依次改为左权县第八、九、十、十一区,政区地域属八、九、十、十一区。 次年春,政区分属一区、二区。 1946年春,全县缩编为7个区,政区地域属一、二区。 1950年3月,左权县行政区划略作调整,将原7个区缩编为6个区,撤销第七区,政区地域属一、二区,辖25个行政村。 1953年5月,左权实行区乡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区地域分属二区石匣、姜家庄、川口、马家庄、长城、管头、小岭底、白堠、马厩、苏家坡10个乡,辖40个行政村。 1958年8月,全县33个乡缩减为29个;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将29个乡组建为6个公社,政区地域属上游公社,公社机关驻石匣村。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原左权县境内6个公社变成8个,政区地域属和顺县上游公社,下辖管理区。 1959年6月,恢复左权县置,政区地域属左权县上游公社。 1961年初,全县农村公社由8个划分成14个。 7月,公社增为15个,政区地域分属石匣公社、川口公社、柳林公社,辖58个生产大队。 1984年,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全县15个公社改变为5个镇、10个乡,政区地域分属石匣乡、川口乡、柳林乡,辖石匣、马厩等58个村。 2001年3月,撤乡并镇,原属川口乡管辖的行政村及柳林乡管辖的部分行政村划入石匣乡,辖58个村。 |
清代实行里村制,属黄漳里。 1918年,属辽县二区。 1941年9月,辽县与辽西县分置,属辽县五区。 1945年,左权、辽西合并为左权县,属五区。 1950年3月,属五区。 1953年5月,分属五区高家井、磨沟、羊角、盘垴4个乡,辖15个村。 1958年8月,属前进公社,公社机关驻芹泉。 10月,左权、和顺合并为和顺县。 12月,撤销乡村建制,公社由6个变成了8个,属前进公社。 1961年初,属羊角公社,辖21个生产大队。 1984年,羊角公社改羊角乡。 行。 |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