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杭州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杭州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据传在汉代筑堤挡海潮,堤西成湖,堤东泥沙淤积,遂成陆地。

隋开皇九年(589)置杭州;十一年移州治于柳浦西凤凰山麓,依凤凰山筑城。

后梁龙德三年(923)封钱镠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钱镠两次扩展罗城范围,今上城区境域皆是都城中心。

自北宋至清末,分属钱塘县和仁和县。

民国初属杭县。

1927年始建杭州市,属杭州市城区。

1930年始为市辖区,称为城区。

1934年属杭州市第一区、第二区。

1949年5月第一区更名为上城区,第二区更名为中城区。

8月改为区公所。

1950年撤销区公所。

1952年,恢复上城区建制。

1960年4月改称为上城人民公社。

1962年5月重新改为上城区。

1964年1月将下城区横河街道划归上城区。

1968年9月成立上城区革委会,辖小营、涌金、湖滨、清波、清泰、城站、横河7个街道。

1969年1月将南山街道划归上城区,共辖小营、涌金、湖滨、清波、清泰、城站、横河、南山8个街道。

1980年7月重新成立上城区人民政府,下辖清波、涌金、湖滨、小营巷、清泰、横河、城站7个街道。

1997年1月将江干区望江、南星、紫阳、闸口4个街道和四季青镇的近江村、望江村、玉皇村3个村划入,下辖11个街道。

1999年4月撤销3个村,区划调整后辖湖滨、小营、城站、清波、近江、望江、南星、紫阳、闸口9个街道,下设67个社区。

2003年7月全区调整为小营、湖滨、清波、紫阳、望江、南星6个街道,2021年3月,因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设立新的上城区,以原上城区、江干区的行政区域(不含下沙街道、白杨街道)为新的上城区行政区域。

自秦至唐,隶属钱塘县。

宋至清,属仁和县。

民国初属杭县,1927年10月始设湖墅区。

1930年分设为第十二和第十三区。

1934年,两区合并改称第八区。

1949年5月,更名为拱墅区。

1959年撤销拱墅区,成立拱墅联社;1959年拱墅联社和半山联社合并,定名钱塘联社。

1960年原拱墅联社的城区街道以及塘河公社从钱塘联社划出,恢复拱墅区。

1978年8月,分置拱墅区、半山区。

1990年1月,拱墅、半山两区合并,设拱墅区;1996年12月,祥符镇全部并入,东新街道、石桥乡划归下城区。

2021年3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下城区、拱墅区,设立新的拱墅区,以原下城区、拱墅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拱墅区的行政区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钱唐县,县治设置在境内灵隐山麓,为杭州最早的县级行政中心,属会稽郡。

汉魏时,钱唐县治自灵隐山麓迁徙至钱湖门外(今上城区清波门南云居山麓附近),本区地域作为钱唐县行政中心的地位有所减弱,但直至清,一直属钱塘县(唐武德四年即621年起称钱塘县)未变。

辛亥革命后之1912年归属杭县,1927年废钱塘道实行省县二级制,杭县直属于省,本区地域始为杭县西湖区。

是年5月划西湖、会堡等六区置杭州市,1930年12月为杭州市第七区,1935年改称第四区。

1949年5月建西湖区。

翌年2月建6乡,6月1日改称西湖区公所。

1952年6月20日复为市辖区,11月古荡、花园亭2乡划入新建的古荡区,江干区的云栖乡划归本区。

1954年8月建街道,区辖岳坟、北山、松木场、灵隐、长桥5街道和金沙港、茅家埠、龙井、云栖、古荡5乡。

1955年5月7日,古荡区并入,区辖6乡5街道。

翌年4月将6乡并整为龙井、古荡2乡。

1957年5月改为1乡(龙井)和1街道(古荡)。

1958年8月龙井乡成立西湖人民公社,9月古荡办事处成立古荡人民公社。

1960年5月,西湖区成立城乡结合的西湖人民公社。

1961年并划入钱塘联社之上泗、留下2公社。

1969年春撤销西湖区建郊区,农村部分划入郊区管辖,南山街道北山街道划入上、下城区。

1972年又恢复西湖区,辖南山、北山、西溪、灵隐4街道和西湖公社。

1977年撤销郊区,郊区原管辖的古荡、留下、转塘、袁浦、龙坞、石桥、上塘、康桥10公社划入本区。

1983年11月,市设半山区,石桥、上塘、康桥3公社划入半山区。

1986年2月,区辖北山、南山、西溪、灵隐、翠苑5街道和西湖、古荡、留下、祥符、转塘、周浦、袁浦、龙坞8乡(镇)。

1996年5月9日,萧山区(原市)浦沿、长河、西兴3镇和余杭区(原市)三墩镇划入本区。

同年5月24日,西兴镇之东湘、杜湖、湖头陈3行政村从西湖区划出,归属萧山城湘镇管辖。

7月24日,原余杭区三墩经济区蒋村办事处随区划改称西湖区政府蒋村办事处。

12月12日,杭州市设滨江区,浦沿、长河、西兴3镇划归滨江区管辖;祥符镇划入拱墅区管辖。

同月30日,蒋村办事处改为乡建制。

1998年8月19日,析蒋村乡骆家庄、五联村建文新街道。

2002年4月,撤古荡镇、西湖街道、南山街道,设古荡、西湖街道。

2007年12月,撤转塘、留下、袁浦、龙坞4镇及蒋村、周浦2乡,设转塘、留下、蒋村3街道及双浦镇。

至此,区辖10街道2镇。

新石器时代,滨江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为越国属地。

战国中期,楚威王(前339一前329)灭越,境域属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会稽郡,境域属会稽郡。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2),建余暨县,境域属余暨县。

新建国元年(9),改余暨为余衍,境域属余衍县。

东汉建武年间(25-56),复称余暨,属会稽郡。

三国,吴黄武年间(222一229),改名永兴,属会稽郡,境域属永兴县。

西晋,属会稽郡。

唐仪凤二年(677),复设永兴县,属越州。

天宝元年(742),改永头兴为萧山,越州亦改为会稽郡,境域属会稽郡萧山县。

五代,萧山属吴越国镇东军,境域属镇东军萧山县。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镇东军仍改为越州,境域属越州萧山县。

绍兴元年(1131),改越州为绍兴府,萧山均其属县,滨江境域属绍兴府萧山县。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改绍兴府为绍兴路,萧山属绍兴路。

明至清末,沿袭元制。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占领萧山,改县名为莦珊县。

境域属湾珊县。

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退出,复称萧山县,境域仍属萧山。

民国元年(1912),废府,萧山为省直辖,滨江境域属萧山。

民国三年(1914),省下设道,萧山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萧山复由省直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省设行政督察区,萧山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萧山复归省直辖县,境域归属依旧。

1949年5月,萧山县解放,由省直辖。

6月,萧山划入绍兴专区。

1957年,划入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滨江境域均属萧山县。

1984年,滨江境域有西兴、长河、浦沿3个乡。

1985年,改乡为镇,称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仍属萧山县。

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县级),境域属萧山市。

1996年,设立杭州市滨江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会稽郡,萧山属会稽郡地。

西汉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间,始建县,名余暨,属会稽郡。

“余”为越语,越人称盐为“余”,因当时萧山产盐,又临暨浦,所以称“余暨”。

孙权黄武年间(公元222--229年),改名永兴,属会稽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萧然山为名,沿用至今。

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自唐改称萧山以来,除清咸丰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外,均称萧山县。

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山,为省直属县。

1949年6月底,划归绍兴专区。

1952年起,复为省直属县。

1957年划归宁波专区。

1959年改属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县,设立萧山市(县级)。

1988年1月1日,萧山县改称萧山市,仍属杭州市。

2001年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成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在今余杭区域始置余杭县、钱唐县,属会稽郡。

西汉初属楚王国,旋属荆王国,后属吴王国。

西汉末王莽时改钱唐为皋亭,改余杭为进睦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复原名。

永建四年(129)改属吴郡。

建安十六年(211)析县西部置临水县(今临安)。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改属东安郡(今富阳)。

黄武七年废东安郡,改属吴郡,宝鼎元年(266),改属吴兴郡(今湖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移治钱唐县。

大业三年(607)属余杭郡。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析钱塘、盐官2县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2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

自此钱塘、仁和、余杭3县并存至清末。

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清属杭州府。

1912年一月二十二日并钱塘、仁和县为杭县,同年废府,改由省直辖。

1914年设道,属钱塘道。

1927年废道,又改省直辖。

同年划杭县6个区建立杭州市。

1935年后,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为该区专署驻地。

1947年五月改省直辖,不久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8年四月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八月又改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2日余杭县解放,初属第九专区(后称临安专区),并为专署驻地(次年专署迁临安县)。

1953年1月21日临安专区撤销,余杭改属嘉兴专区。

1953年12月5日杭县县政府由拱宸桥迁至原临平镇。

1957年9月23日余杭又改属建德专区。

1958年4月8日杭县撤销、划入杭州市设为郊区,将瓶窑镇、长命乡并入余杭县,并将余杭的闲林乡划归杭州。

11月21日余杭县撤销并入临安县。

1961年3月原余杭县从临安县析出,并入杭州市钱塘联社。

4月钱塘联社改制为余杭县,将临安的余杭、长命等7个公社划入,属杭州市。

1984年余杭县为5区6镇50乡。

1986年为5区14镇39乡。

1987年为5区19镇34乡。

1992年5撤区扩镇并乡后为23镇7乡。

1994年4月余杭撤县设市。

1996年5月九堡、下沙2乡划入江干区,三墩镇划入西湖区。

2001年3月余杭撤市设区。

2021年3月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五常街道、中泰街道、仁和街道、良渚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余杭区的行政区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立郡县制,置会籍郡,下辖二十六县,富春居二十四,富春县由此而始。

汉时为富春侯国,袭秦制,地方郡县制不变,汉高祖六年(前201)富春属荆国地,十二年(前195)荆更名吴,富春属吴。

汉景帝四年(前153)富春属江都国。

汉元寿二年(前2)始称侯国。

新莽始建国元年(9),改富春县为诛岁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富春,永建四年(129),浙江以西地为吴郡。

富春改属吴郡。

三国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地置建德、桐庐、新昌(晋改寿昌)3县。

五年(226)又析富春县地置新城县。

七年(228)新城并入桐庐。

西晋太康十年(289),复置新城县,旋废,并入富春。

东晋咸和九年(334)复新城县,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为避郑太后阿春讳,改富春为富阳,富阳县名始于此。

南北朝梁天正元年(551)称富春郡。

梁天正二年(552)复称富阳县。

隋开皇九年(589),富阳并入钱唐,属杭州,又废新城,并入钱唐县。

大业三年(607)复置富阳、新城两县。

唐武德二年(619),改富阳县为桐州。

武德四年(621)复名富阳县。

五代,富阳、新城均属吴越国。

后梁开平二年(908),因避讳改新城为新登,新登名始于此。

四年(910)又因避讳富阳改名为富春。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富阳名后至今未变。

1912年,富阳、新登属钱塘道。

1927年,两县直属省,后两县归属迭有变更。

1949年5月4日,富阳、新登两县解放,属临安专区,1953年改由省直属,后隶属关系迭有变更。

1961年12月,原富阳、新登两县及分水所属贤德公社合并重置富阳县。

1994年1月,富阳撤县设市。

2014年12月,富阳撤市设区。

秦时今临安中西部属故鄣郡朁地,东部属会稽郡余杭县西部地。

西汉开始,境内置县,逐有县名。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置於朁县,於,字无义,如“於越”为越人发语词。

旧“朁”无水,《后汉书•郡国志》始加“水”作“潛”,称於潜。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二五:“县西有潜山,因以为名”,相传唐尧时洪水泛滥,此山潜入水中,不没者百丈,故称潛山或百丈山,即今龙岗镇百丈山(岭)。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立吴郡,余杭属吴郡。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分余杭县西部地立临水县,为临安建县之始,治在高陆(今高虹镇高乐)。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吴郡立东安郡,临水县属之。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置吴兴郡,临水县属之。

晋太康元年(280)改名临安县,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九三:“临安山,县取此为名”。

隋开皇九年(589),并入余杭、於潜县。

唐武德七年(624)分於潜地复置临水县,属潜州。

武德八年(625)潜州废,临水县并入於潜县。

武周垂拱四年(688)分余杭、於潜地复置临水县,属杭州。

光化三年(900)改名临安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梁太祖即卫,加封钱镠王为吴越王。

钱镠于临安建安国衣锦军,取安民兴国之意。

后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县为安国县。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临安县。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临安县属之。

绍兴八年(1138),临安升为畿县。

景定三年(1262),临安县治从高陆迁至西墅保锦山下。

元改临安府为杭州,未久改称杭州路,领县有临安。

明代,杭州路复改称杭州府,临安县属之。

县治从西墅迁至东市太庙山右,即今所在。

清因之。

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临安县直属于省。

民国3年(1914)省下设道,临安县属钱塘道。

民国16年(1927)废道,又改省直辖。

民国24年(1935)8月,省下设吴兴行政督察区,临安县属之。

民国25年(1936)4月属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5月改省直辖,10月改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1948)7月改属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临安县解放,属浙江省第九专区。

10月,第九专区改称临安专区,1950年3月临安专区驻地从余杭迁至临安城关镇。

1953年2月临安专区撤销,临安县改属嘉兴专区。

1957年8月改属建德专区。

1958年12月28日撤销余杭县,并入临安县;同月,建德专区撤销,临安县改属嘉兴专区。

1960年9月,临安、昌化二县合并为临安县,改属杭州市。

1961年原余杭县地从临安划出。

1996年10月临安撤县设市。

2017年8月,临安撤市设区。

唐置盐监,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建临平镇,历元、明至清,属仁和县。

民国后属杭县。

1953年至1957年为“杭县”治所驻地,与当时“余杭县”毗邻。

1958年4月撤销杭县,并入杭州市。

1961年4月归属余杭县,为县治。

2021年3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余杭区,分设余杭区、临平区。

原为钱塘口滩涂地,20世纪50年代始围垦成陆。

后陆续设乡设镇,并逐渐撤乡(镇)改设为街道。

2021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析杭州市江干区的下沙街道、白杨街道,杭州市萧山区的河庄街道、义蓬街道、新湾街道、临江街道、前进街道设立杭州市钱塘区。

桐庐县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曾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桐庐入钱塘县,至仁寿二年(602年)复置。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庐西北七乡置分水县,同时于桐庐置严州。

三年后废严州及分水县。

如意元年(692年)复置分水,更县名为武盛。

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分水县。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移桐庐县于今县治。

宝应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县,大历六年(771年)废昭德还属分水。

天佑三年(906年)划分水东北五乡入临安。

1949年4至5月桐、分两县解放,1958年11月废新登、分水两县入桐庐。

1960年8月又废富阳入桐庐,并隶属于杭州市。

1961年12月复置富阳县,并将原新登县辖地及原分水县贤德公社划归富阳。

今桐庐县政区,基本上为原桐庐、分水两县辖地。

淳安县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秦时为歙县(现安徽)辖地。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击山越,分歙县东之叶乡置始新县,分歙县南之武强乡置新定县,此为淳安、遂安建县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定县为遂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县入新安县。

仁寿三年(603),遂安县从新安县分出复立。

大业三年(607)改新安县为雉山县。

唐文明元年(684),复改雉山县为新安县。

开元二十年(732)改新安县为还淳县,唐永贞元年(805),避宪宗李纯名讳,改还淳为青溪县。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淳化县为淳安县。

1958年10月,淳安、遂安两县合并为淳安县。

三国吴置新都郡,以始新县治为郡治。

西晋太康元年(280),易新都郡为新安郡,县治仍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置郡置州,属婺州。

仁寿三年(603)置睦州,县为州治并属之。

唐武周神功元年(697),睦州治所始迁建德县治。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睦州为严州,咸淳元年(1265)改为建德府,隶属未变。

元时,淳安、遂安属建德路;明、清属严州府;1912年属浙江省;1914年属金华道;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后又多次变更,至1949年,淳安、遂安两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初属建德专署,1950年撤建德专署,改属金华专署,1955年划归复设的建德专署。

1958年撤建德专属,淳安属金华专属。

1963年,淳安县划属杭州市。

两县均建置于208年,为划徽州歙县东乡、南乡而设,时称始新县和新定县。

新定县于280年改名遂安县。

始新县名几经更迭,于1131年定名淳安县。

1958年10月,撤销遂安县,并入淳安县,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古为越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于原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在江苏吴县),今建德地属会稽郡富春县。

西汉因之。

新莽时改富春为诛岁,东汉复为富春。

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富春县属吴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置建德侯国,"建德"这个地名自此始。

吴黄武四年(225)分富春置建德县,县治在今梅城,属吴郡,“建德”为县名始于此。

自两晋至南北朝的宋、齐两代,建德仍属吴郡。

梁普通年间(520—527),划属金华郡。

隋开皇九年(589),并入金华县,改置吴宁县,属婺州。

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建德县,属严州。

七年(624),废严州,析建德入桐庐、雉山两县。

永淳二年(683)复置建德县,属于睦洲,隶江南道。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县城同为州(府)治始于此(至1958年撤销建德专区)。

天宝、至德年间曾改睦州为新安郡。

乾元元年(758)复改为睦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睦州为严州。

南宋咸淳元年(1265)建德改属建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建德路。

至正十八年(1358)改属建安府,寻改属建德府。

至正二十二年(1362)改属严州府(直至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后短时间内属严州军政分府)。

民国三年(1914)属金华道。

十六年(1927)废道制改省直辖。

二十年(1931)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二十四(1935)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三十二年(1943)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三十五年(1946)为专署驻地。

三十六年(1947)撤消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改省直属。

三十七年(1948)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建德解放,于建德县设立第四专区,后改为建德专区。

1950年改属金华专区。

1955年重属建德专区。

1958年11月寿昌县撤销,行政区域并入。

1959年改属金华专区。

1960年建德县政府迁至新安江(亦称白沙)。

1963年划归属杭州市。

1992年4月建德撤县设市,由杭州市代管。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