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西宁市 > 大通县 > 朔北藏族乡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

[移动版]
地名:朔北藏族乡隶属大通县
区划代码:630121210代码前6位:630121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青
长途区号:0971 邮政编码:810000
辖区面积:约43.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1万人
人口密度:252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18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县东社区~001特殊区域
位于大通县东部地区,由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社区。属城乡结合社区,为使朔北乡片区城镇居民办事方便而且成立,故名。…[详细]
阿家堡村~200乡中心区
始建于清顺治五年,据《阿氏家谱》记载,阿氏民众,原居住乐都县(原碾伯县)东五十里老鸭城白崖子,系蒙古族阿土司后裔。明万历二十一年(1594),阿继德随…[详细]
菜子口村~201村庄
因本村建在窎沟口上,故取名为菜子口。始建于明末清初,后于公元1723年,有祁姓从互助菜子沟前来此地定居,移民为了怀念故土,于是把祖居地名移用此地,19…[详细]
代同庄村~202村庄
此地以前是少数民族游牧区,在明隆庆年间,有本地藏族桑勒和麻拉二氏在此以游牧为生,并垦荒种地,后相继迁来汉族居住,逐渐形成村庄,取名代同庄,后称代同庄村…[详细]
李家堡村~203村庄
始建于明朝中叶,后于清代雍正年间,有李氏从民和享堂迁来此地居住,清同治年间,村民筑堡子,因而得名李家堡,后称李家堡村。…[详细]
马场村~204村庄
因本村在元朝末年是鄯善公主牧马之地,故名马场;意为建在马场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详细]
下吉哇村~205村庄
此地原系广惠寺管总务的机构(藏语,叫做吉哇),因村子在广惠寺之下,称之为下吉哇。清朝乾隆年间,有陈姓氏从西宁小寨迁此定居,沿用下吉哇,后称下吉哇村,故…[详细]
小龙院村~206村庄
明末清初,为少数民族游牧区,清雍正年间,从江南一带迁来民众在此定居,由于村子小,且有一户铸造生铁农具的匠人,人称小炉院,后演变为小龙院村,故名。…[详细]
药匠台村~207村庄
明朝中叶时是少数民族游牧地,明隆庆年间,因村的台上修一座寺院,寺主是制药的喇嘛,人们称他为药匠,故取名为药匠台,后称药匠台村。…[详细]
永丰村~208村庄
永丰村村民委员会,以永久丰收之意而取名。…[详细]
八寺崖村~209村庄
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村庄建在大小不等的八座寺院之间的山崖下,故名八寺崖。又传此村土地由附近八座寺院所有,故名八寺崖。元朝时蒙民在此过游牧生活,且有…[详细]
白崖沟村~210村庄
因村建在白崖沟而得名,后称白崖沟村。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去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北…[详细]
边麻沟村~211村庄
边麻沟村位于大通县朔北乡东部,距大通县14公里,辖三个自然村,农业户162户,人口612人,有汉、藏、土等民族,平均海拔2790米,年降雨量580毫米…[详细]
花科庄村~212村庄
明朝中叶,有寺院一座,寺院和尚以雕刻印刷经书的印版为主,故名为华科寺,村以寺得名花科庄。又传说,一个蒙民自称花科龙卧来此放牧,以此得名花科庄村。…[详细]
东至沟村~213村庄
因本村建在东至沟内,故名东至沟村。1955年以前,为大通五区驾窎沟乡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与朔北乡合并,并由朔北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时,由朔…[详细]
拉浪台村~214村庄
明洪武年间此地居住着郭蟒寺的佃农,又是郭蟒寺拉浪的土地,因村建在台台上,故名拉浪台村。…[详细]
旧拉浪村~215村庄
“旧拉浪”系藏语,意为寺院活佛居住地。明洪武年间,此地居住着郭蟒寺的佃户,因种的是郭蟒寺的土地,故名旧拉浪,后称旧拉浪村。…[详细]
麻家庄村~216村庄
元末明初,少数民族麻姓居此,以姓得名麻家庄,后称麻家庄村。…[详细]
郑家沟村~217村庄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至1735)。据《郑氏家谱》记载,郑氏从马场迁到郑家沟,以姓得名,故称郑家沟村。…[详细]

地名由来:

因位于元朔山(老爷山)之北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4年1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23年11月,朔北藏族乡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朔北藏族乡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基本介绍:

朔北藏族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其中藏族占40%。面积43.7平方千米。辖阿家堡、永丰、菜子口、药匠台、小龙院、马场、代同庄、下吉哇、李家堡9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朔北乡,1951年改第四区第二乡,1952年复改朔北乡,1958年改为红光公社,次年又更名朔北公社,1984年改为朔北藏族乡。2006年8月,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朔北乡。

1951年,改第四区第二乡。

1952年,复改朔北乡。

1958年,改为红光公社,次年又更名朔北公社。

1984年,改为朔北藏族乡。

2006年8月,撤销鸾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


以下地名与朔北藏族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