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斜沟乡 | 隶属:大通县 |
区划代码:630121206 | 代码前6位:6301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辖区面积:约47.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7000人 |
人口密度:14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河滩庄村 | ~200 | 乡中心区 | 相传,此地原是牧区,明朝洪武末年,有马姓从南京逃荒到斜沟,村址原是片较大而平的草滩,又有河水流过,取名河滩庄。…[详细] |
大业坝村 | ~201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建村,原是蒙族部落首领黄台吉的大管家大捏勒哇(蒙古语部落名称)放牧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汉族侯姓从甘肃河州逃荒来此定居,以大捏勒…[详细] |
小业坝村 | ~202 | 村庄 | 始建于明嘉靖初年,据传说,最早是牧区,是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的二管家小捏勒哇的放牧地。明朝末年,有汉族祁姓等从山西、陕西等地迁此居住,以小捏勒哇命其村…[详细] |
斜沟村 | ~203 | 村庄 | 相传,此地原是少数民族游牧区,明朝中叶,居民从山西、陕西、南京逃荒来此定居,因居住在西南倾斜的一条沟内,故取名斜沟,户称斜沟村。…[详细] |
上窑洞庄村 | ~204 | 村庄 | 始建于元末明初,相传,此地原是牧区,有藏族陶氏、胡氏居住。明朝中叶,有汉族康氏、赵氏从江南等地迁来,初居窑洞,故名窑洞庄。后分上、下窑洞两个农村居民点…[详细] |
下窑洞庄村 | ~205 | 村庄 | 元末明初,藏族居住,明朝中叶,康氏、赵氏从南京等地迁来,初居窑洞,后来发展成村庄,故取名为窑洞庄。后分为上、下两个村,此村位于窑洞庄的下半部,得名下窑…[详细] |
业坝台村 | ~206 | 村庄 | 明嘉靖年间建村,原是蒙族部落首领黄台吉的大管家大捏勒哇放牧的台地。明朝中叶,张、白等姓汉族从山西、江南等地逃荒到此,以大捏勒哇命其村,后演变为业坝台,…[详细] |
地名由来:
斜沟乡原名雪沟,取沟内积雪之意,因“雪”、“斜”近音演变为斜沟乡。
基本介绍:
斜沟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5.5%。还有汉、土、藏族。总面积47.8平方千米。辖小业坝、大业坝、业坝台、河滩庄、斜沟、上窑洞庄、下窑洞庄7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雪沟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称斜沟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六乡,1950年设斜沟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互助公社,之后先后易名城关公社、斜沟公社、极乐公社,1984年设斜沟回族乡,1985年改为斜沟乡。
历史沿革:
1958年,斜沟乡与城关镇合并为城关公社。
1961年,从城关公社分出为斜沟公社,辖大业巴、小业巴、河滩庄、斜沟、窑洞庄、前窑6个大队。
1966年,将前窑大队划归良教公社,大业巴大队中分出了业巴台大队,并与极乐公社分设为极乐公社。
1981年与极乐公社合并为斜沟公社,窑洞庄大队设为上窑洞庄大队和下窑洞庄大队,斜沟公社共辖7个大队。
1984年,改为斜沟回族乡。
1985年11月6日,又改为斜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