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常牧镇 | 隶属:贵德县 |
区划代码:632523103 | 代码前6位:632523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青 |
长途区号:0974 | 邮政编码:813000 |
辖区面积:约25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37万人 |
人口密度:约5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常牧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常牧”系藏语音译,意为“红土峡”,故得名。…[详细] |
周屯村 | ~200 | 镇中心区 | 1958年称为周屯大队,1983年更名为周屯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高红崖村 | ~201 | 村庄 | 高红崖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新建坪村 | ~202 | 村庄 | 1983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斜马浪村 | ~203 | 村庄 | 1943年成立,称为斜马浪大队,1983年更名为斜马浪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加卜查村 | ~204 | 村庄 | 1984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却加村 | ~205 | 村庄 | 1971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上兰角村 | ~206 | 村庄 | 1983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下兰角村 | ~207 | 村庄 | 1983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色尔加村 | ~208 | 村庄 | 1747年修成,称为部落,1958年称为色尔加生产大队,1984年成立色尔加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卷木村 | ~209 | 村庄 | 1986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梅加村 | ~210 | 村庄 | 1986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浪查村 | ~211 | 村庄 | 1984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苟后扎村 | ~212 | 村庄 | 1984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豆后漏村 | ~213 | 村庄 | 1983年命名为豆后漏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兰角滩村 | ~214 | 村庄 | 1988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干果羊村 | ~215 | 村庄 | 2006年设干果羊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曲玛塘村 | ~216 | 村庄 | 2015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下岗查村 | ~217 | 村庄 | 1958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都秀村 | ~218 | 村庄 | 1984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拉德村 | ~219 | 村庄 | 自1986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切扎村 | ~220 | 村庄 | 1983年命名,沿用至今。…[详细] |
吾隆村 | ~221 | 村庄 | 1984年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
岗查贡麻村 | ~222 | 村庄 | 岗查贡麻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达尕羊村 | ~223 | 村庄 | 解放后成立上岗查村,共有10个社,2016年设达尕羊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
达隆村 | ~224 | 村庄 | 达隆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常牧”为藏语,意为“红色的山沟”,常牧镇以此得名。
基本介绍:
河东乡位于县境中西部,距县府驻地2千米。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23.7%。面积251平方千米。辖保宁、太平、马家西、周家、杨家、贡巴、王屯、哇里、边都、仁若阿什贡、查达、麻巴、下罗家13个村委会。民国时为东山乡,后并入河阴镇,1949年改设第一区河东乡,1956年并入贡巴乡,1958年并入贵德公社,1959年改为河阴公社,1961年从河阴公社分设河东公社,1984年改为河东乡。
常牧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6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7%,还有汉、回等民族。面积996平方千米。辖上查岗、下查岗、都秀、拉德、切扎、吾
文化旅游:
拉德六社遗址位于贵德县常牧镇拉德村六社,年代为卡约文化。类别为古遗址。为青海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50年,属三区。
1953年,划给贵南县设常牧区。
1958年9月,划归贵德。
1959年,设常牧乡。
1961年11月,分设常牧乡、拉秀乡。
1965年,常牧乡、拉秀乡合并为常牧乡。
1966年,常牧乡改为常牧公社。
1984年,改常牧公社为常牧乡2006年,将原常牧乡的7个村和原东沟乡的15村合并组建常牧镇。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