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东市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阿什奴乡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阿什奴乡

[移动版]
地名:阿什奴乡隶属化隆回族自治县
区划代码:632127209代码前6位:632127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青
长途区号:0972 邮政编码:810000
辖区面积:约107.5平方公里人口数量:6000人
人口密度:56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6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阿二村~200乡中心区
1745年即现今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三乡统称卡力岗,属藏族居住区,当时,他们将现今的阿什努一带称“阿什努”。阿什努系藏语译音:意为似天空一样宽广,…[详细]
阿一村~201乡中心区
1745年即现今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三乡统称卡力岗,属藏族居住区,当时,他们将现今的阿什努一带称“阿什努”。意为似天空一样宽广,故名。…[详细]
日芒村~202村庄
日芒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羊隆村~203村庄
公元1646年,这里是藏族牧人的草山,游牧人惯称羊龙,后演变成羊隆。羊龙系藏语译音:左沟之意,故名。…[详细]
若兰村~204村庄
清末时期,此地居住着藏族牧民,以牧为主,本村背坡,有一条小路,藏族称“若兰”。系藏语译音意为为山坡路,故名。…[详细]
阿藏吾具村~205村庄
系藏语译音意为:“阿藏”—父亲,“吾具”后代或部落,总称父亲的部落或后代之意。十八大家族或部落中的一员,故名。…[详细]
松赛村~206村庄
即指松赛边界,故名。松赛村民委员会:解放前一直称松赛村,解放初加入高级社,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生产大队,一九八四年体改时改称为松赛村民委员会。…[详细]
列仁村~208村庄
在明朝期间(公元1368-1444年)期间,从松赛地区(现今的松赛村)有8户藏族,因放牧,迁居此村,当时他们定居在一个长台上,故称此村为“利仁”,意为…[详细]
纳哈龙村~209村庄
纳哈龙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尕加村~210村庄
公元1500年,当地藏族放牧民修建了一座较大的喇嘛教寺院,建筑土木结构,寺内共立100多根柱子,十里八乡甚有名气,由此得名尕加。含义:因建筑物柱子较多…[详细]
全吉村~211村庄
本村村边有一个涝池,藏族人称全吉。系藏语译音意为涝池,故名。…[详细]
俄加村~212村庄
在元朝(公元1279-1368)期间,此地属藏族放牧草山,到清朝(公元1745)后逐年弃牧为农,因他们居住在一个山坡上。得名“俄加”。系藏语译音:坡面…[详细]
白加村~213村庄
在明朝年代,即公元1590年前,此村是一片森林,林中猴子较多,到后来,藏族牧民到此地定居放牧,因此地林中猴儿较多,故按当地习惯,称此地为”白家。白家系…[详细]
列什东村~214村庄
列什东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赛什库村~215村庄
早期此地属藏族游牧草山。系藏语译音:新草山沟之意,故名。…[详细]
多杰拉卡村~216村庄
元朝(公元1279-1368)年期间,从赛什库村15户,迁至此地,当时,因他们定居在一块石台之上,故称为“多吉后拉卡”。系藏语译音:“多则”为石块,“…[详细]

地名由来:

阿什奴乡因乡人民政府驻阿什努村而得名。

基本介绍:

阿什努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6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107.5平方千米。辖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兰、纳哈龙、尕加、白加、全吉、刘什洞、赛什库、松赛、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17个村委会。民国时为阿藏吾具乡,1950年改设阿什努乡,1958年并入巴燕公社,1962年分设阿什努公社,1984复设阿什努乡。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为阿藏吾县乡。

1950年,阿藏吾县乡改设阿什努乡。

1958年,阿什努乡并入巴燕公社。

1962年,巴燕公社分设阿什努公社。

1984年,阿什努公社复改为阿什努乡。


以下地名与阿什奴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