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东市 > 化隆回族自治县 > 甘都镇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

[移动版]
地名:甘都镇隶属化隆回族自治县
区划代码:632127103代码前6位:632127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青
长途区号:0972 邮政编码:810000
辖区面积:约164.9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9万人
人口密度:115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2个社区、2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甘都社区~001镇中心区
甘都系藏语译音:意为石柱沟口。因此地恰好位于尕楞沟口黄河对岸,故名“尕多”,后演变为“甘都”。…[详细]
公伯峡社区~002村庄
公伯峡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牙路乎村~200镇中心区
约公元1887年,此地属藏族居住,因本村位处黄河上游,故称为“牙路乎”,藏语中“牙”为上面,“路乎”为转移,故名。…[详细]
苏合加村~201镇乡结合区
苏合加系藏语译音:意为撒拉族村庄,故名。…[详细]
关巴村~202镇乡结合区
明末清初时,从甘肃省甘南地区迁居,在此修建了一座寺院。关巴系藏语译音:意为寺院,故名。…[详细]
阿河滩村~203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1370年)属百户神宝(尕勒莽孙)。归属明朝后更名韩宝。多数撒拉人以韩为姓。阿河滩人约公元1417年,从循化街子渡船过黄河迁居。系撒拉语:意…[详细]
东一村~204村庄
1964年从本镇甘都街、阿河滩迁居。即指东滩第一个村,故名。…[详细]
东二村~205村庄
1964年从本县谢家滩乡迁居。即指东滩第二个村,故名。…[详细]
东三村~206村庄
1964年从巴燕镇迁居。即指东滩第三个村,故名。…[详细]
东四村~207村庄
1964年从本县德恒隆、塔加迁居,故名。…[详细]
东五村~208村庄
1976年从巴燕镇迁居。即指东滩第五个村,故名。…[详细]
东六村~209村庄
1980年从本镇东三村迁居。即指东滩第六个村,故名。…[详细]
东七村~210村庄
1981年从阿什努、德恒隆、加合乡迁居。即指东滩第七个村,故名。…[详细]
东风村~211村庄
1965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当时名为“园艺场”,后建村,文革时改称“东风”。强劲东风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详细]
桥头村~212村庄
1971年从本县阿什努乡迁居,因居住在化隆和循化两县交界处的黄河大桥桥头,故称“桥头”。桥头:指黄河大桥桥头,故名。…[详细]
下四合生村~213村庄
宣统元年从循化迁居,“四合生”为藏语,后冠以上、下以示区分。系藏语译音:撒拉人家,故名。…[详细]
上四合生村~214村庄
宣统元年从循化迁居,“四合生”为藏语,后冠以上、下以示区分,故名。…[详细]
工什加村~215村庄
因居住于较为上方的村庄,藏语称“贡什加”现演变为“工什加”,故名。…[详细]
朱乎隆村~216村庄
此地原属公使家村的草山,当时有一部分牧民随牧到此定居,故得名“周龙”,后演变为朱乎隆。…[详细]
拉目村~217村庄
约公元1742年,有一座藏族寺院,寺内供奉女佛像,叫“拉毛”,后演变为“拉目”,故名。…[详细]
列卜加村~218村庄
汉末从甘肃省甘南地区迁居,因村庄位于土台之上,故称“来加”,后演变为列卜加,故名。…[详细]
甘都街村~219村庄
循化尕楞村北山沟,有一长年雨水冲刷而自然形成的石柱,藏语贯称“尕让”。而甘都恰好位于尕楞沟口黄河对岸,故名“尕多”。今演变为甘都。…[详细]
水车村~220村庄
民国十二年,从甘肃永靖县讨谎迁居。村民在黄河边制水车,用以浇灌农田,故名。…[详细]
西滩村~221村庄
1924年从本县阿什努、德恒隆迁居,因位于甘都镇以西,故名“西滩”。…[详细]
阿化村~222村庄
解放前为藏族牧民居住地。系撒拉语,意为藏族人,故名。…[详细]
唐四岗村~223村庄
明初,此地藏族聚居,村中央有一小山丘,藏语称“唐岗”,后从循化地区迁来数户拉撒族定居,藏族群众因种种原因外迁。系藏语译音为小丘陵之意,故名。…[详细]
牙目村~224村庄
公元1878年,从苏和加村迁居,因居住在苏和加村的上部,故称之为“牙昂”藏语意为上庄,后演变为“牙目”,故名。…[详细]
隆康一村~225村庄
经化隆县第六次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隆康村设置三个行政村,迁入该地区的德恒隆乡哇家滩村的269户和群科镇舍仁村的76户组成隆康一村。“隆康”为化…[详细]
隆康二村~226村庄
经化隆县第六次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隆康村设置三个行政村,迁入该地区的德恒隆乡牙曲滩村的87户和群科镇安达其哈的68户组成隆康二村。“隆康”为化…[详细]
隆康三村~227村庄
经化隆县第六次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隆康村设置三个行政村,迁入该地区的李家峡北岸扎麻塘村的56户、德恒隆乡角毛滩社的8户、德恒隆乡哇加滩村的31…[详细]
幸福村~228村庄
幸运福气,象征在党的好政策下,群众及幸福又有福气,过上了幸福生活,故名。…[详细]

地名由来:

甘都镇中的“甘都”,系藏语,意为三叉河口。

基本介绍:

甘都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1.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积164.9平方千米。辖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桥头、牙路乎、苏合加、西滩、阿河滩、甘都街、唐寺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车、东风、东滩一、东滩二、东淮三、东滩四、东滩五、东滩六、东滩七25个村委会。民国时设甘都镇,1950年属牙路乎乡、拉木乡,1956年将牙路乎、拉木等乡并为甘都乡,1958年成立甘都公社,1984年设甘都镇。

文化旅游:

阿河滩清真寺

阿河滩清真寺位于黄河北岸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始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撒拉族先民由黄河南岸迁驻于此所建,明万历年间进行了扩建,至今保留了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000平方

化隆马步芳公馆

马步芳公馆,在化隆县甘都镇牙路乎村,先后分两次建成。1925年,马步芳任团长驻防化隆前城台时,在牙路乎村修建了公馆一座,占地30多亩,以中式前后两院四合院配以角楼建筑为主体,后称东院,194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设甘都镇。

1950年,属牙路乎乡、拉木乡。

1956年,将牙路乎、拉木等乡并为甘都乡。

1958年,甘都乡改为甘都公社。

1984年,甘都公社改为甘都镇。


以下地名与甘都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