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东市 > 互助县 > 五十镇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

[移动版]
地名:五十镇隶属互助县
区划代码:632126106代码前6位:632126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青
长途区号:0972 邮政编码:810000
辖区面积:约167.3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8万人
人口密度:108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19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五十社区~001镇中心区
距离互助县威远镇、平安区平安镇均为五十华里而得名。…[详细]
桑士哥村~200镇乡结合区
明朝前该地始居土族农户,因村北山根处佑宁寺喇嘛坟葬地,藏语习称“桑士哥”,故得村名。…[详细]
班彦村~201村庄
“班彦”是当地方言,意为美丽富饶的家乡,故名。…[详细]
保家村~202村庄
此地保家最早迁居此地,以姓氏得名保家村。…[详细]
北庄村~203村庄
据查,元末明初(公元1166年)蒙古驻军居住于本地守土,故居住自称蒙古尔人,察罕蒙古,当地方言称香哇,故名。…[详细]
荷包村~204村庄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从本县红崖子沟林家庄村迁居几户始居此地,因地形似虎的脖子得名虎脖。后因虎脖不雅而改为荷包至今。…[详细]
奎浪村~205村庄
“奎浪”是藏语,“出人才”的意思,据传在明朝年间此地出了一位读书人,故得名。…[详细]
拉洞村~206村庄
“拉”指麝,“洞”指山岭,意为麝经常出没的山岭,故名。…[详细]
拉日村~207村庄
“拉日”,藏语意为帐房,故名。解放初期属互助县五十公社荷包大队,1972年从荷包大队分开,命名为拉日村,下设6个社,4个自然村,分别为藏寿、拉日滩、巴…[详细]
柳家村~208村庄
鲁土司家族成员居住,故命村民鲁家庄,是当地方言鲁家的谐音,因家族搬迁,后改为柳家村,故名。…[详细]
三庄村~209村庄
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所以叫做三庄村,故名。…[详细]
上滩村~210村庄
指居住在“昝家噶哇”周边的村落,故名。解放建政时称上甘滩村,1958年公社化改为上甘滩大队,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为上甘滩村村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下滩村~211村庄
意为居住昝家噶哇周边的村落,因本村位于下边,故名。…[详细]
寺滩村~212村庄
寺滩,“寺”指佑宁寺,“滩”指滩地,故名。…[详细]
土观村~213村庄
明朝时期,在修建佑宁寺时,三世达赖喇嘛封十个部落头领及三禾昂索(包括土观昂索)为士官,并在一世土观活佛诞生于此地,檀石官,即首领的意思,故名。…[详细]
五十村~214村庄
距离互助县威远镇、平安区平安镇均为五十华里而得名。…[详细]
卓科村~215村庄
“卓科”土语,是“赵家庄廓”的变音,姓赵的最早开始居住此地,但外村的土族和藏族群众根据汉语音译为“卓科”,故名。…[详细]
桦林村~216村庄
据查,元末明初,山川都长满桦树林地,故得名。…[详细]
巴洪村~217村庄
巴洪是一位从西藏飞来的天然佛像的姓氏,巴洪是哇洪的译音转写,故名。…[详细]
扎巴村~218村庄
民国初期建村时有八户杂姓人家居住,故命名村名杂巴村,后改村名为扎巴村。…[详细]

地名由来:

五十镇因此地距平安镇、威远镇均约五十华里而得名。

基本介绍:

五十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8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7%。面积167.3平方千米。辖桑士哥、五十、包家、桦林、北庄、土官、班彦、荷包、三庄、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滩、上甘滩、奎浪、扎巴庄、寺滩、拉洞19个村委会。1951年设立五十乡,1957年并入巴洪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1983年改设五十乡。

历史沿革:

1951年,设立五十乡。

1957年,并入巴洪乡。

1958年,并入红子沟公社。

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

1983年,改设五十乡。

2006年8月,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


以下地名与五十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