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潘西-族墓位于化龙镇西山村山门岗东北麓,年代为明。该家族墓地共有12座墓,占地面积约678平方米。按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类保存明代原貌,为灰沙建成的方形墓;另一类为清代用花岗岩重修的交椅墓,历经500余年仍保存较好。对研究番禺地方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潘西-族墓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凌雷门、凌栋墓位于石碁镇凌边村飞凤岭,年代为元。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为花岗岩砌筑的交椅墓,规模较大。墓道前设有石狮、华表,显示墓主身份显赫,两墓主均为南宋抗元将领。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凌雷门、凌栋墓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黄采荃夫妇合葬墓位于石楼镇莲花山社区半山亭,年代为清。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为花岗岩砌筑的交椅墓。该墓护岭别具一格,由9块长方形花岗岩石拼砌而成,每块内均凹雕成长方形框,内刻光绪十五年(1889)皇帝诏书全文,为研究清代官吏的葬俗礼仪提供了史料。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黄采荃夫妇合葬墓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两塘公祠始位于番禺区大岭古村。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是大岭村陈氏八世祖祠。先祖名为两塘,故名两塘公祠。总体本进三楹结构,公祠占地面积1686平方米,座东北向西南。两塘公祠最大特色是,它们的外墙以密密麻麻的蚝壳墙整整齐齐地垒就,墙身高九公尺,墙体厚厚,至少有蚝壳十吨以上,气势宠伟令人赞叹。两堂公祠正门开阔,雕梁画栋,以灰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进行装饰。祠堂正门门额题书“两塘公祠”,左右各联“颍川世泽,大岭家风”。2010年11月8日,被公布为番禺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傍江西罗氏大宗祠位于大龙街傍江西村中和大街8号,年代为1920年。中华民国九年(1920)重建。广三路,深三进,祠堂规模较大,为典型的岭南广三路祠堂,保存了较明显的晚清建筑风格,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很有价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傍江西罗氏大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蔡氏大宗祠位于东环街蔡边一村阳平坊大街8号。蔡氏大宗祠始建于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广三路,深三进。祠堂装饰丰富精彩,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湛。中堂悬挂“光裕堂”木匾,是蔡元培先生所书。该祠堂规模较大,对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蔡氏大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邬氏大宗祠位于南村镇南村村南山大道,年代为清。番禺明清四大祠堂之一。广三路,深三进,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光绪五年(1879)重修后堂,光绪七年(1881)加建仪门。祠堂规模较大、装饰精美,其历史与艺术价值较高。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邬氏大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市头蒋氏宗祠位于南村镇市头村市头大道南1号,年代为清。市头村蒋氏先祖,奉政大夫纪念祠。三间两进,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存清代建筑风格。祠堂装饰较为丰富、精彩,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花卉、动物等装饰图案。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市头蒋氏宗祠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官堂康公古庙位于南村镇官堂村镇东路2号,年代为清。始建于宋代,清康熙甲申年(1704)重建,清代至民国多次重修。庙内供奉华光大帝神像,该庙内的壁画技艺高超、灰塑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存有碑刻7块,保存完好,是研究番禺宗教文化的珍贵实物。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官堂康公古庙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茭塘东文武庙位于石楼镇茭塘东村蒲江大道,年代为清。该庙建在用花岗岩石砌筑的高台上,气势非凡。庙内拜亭两侧墙楣有精美灰塑彩画,番禺罕见。解放番禺时该庙所在地为解放军的一个重要登陆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2010年11月8日,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茭塘东文武庙为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閻戣姤鍤勯柤鍝ユ暩娴犳氨绱撻崒娆愮グ妞ゆ泦鍥ㄥ亱闁规儳纾弳锔界節闂堟稓澧旀繛宀婁邯閺岋綁顢樿娴滅偤鏌熼搹顐e磩闁诲繐鍟村娲川婵犱胶绻侀梺鍛娗瑰Λ鍕偩闂堟侗鍚嬪璺侯儌閹锋椽姊洪崨濠勭畵閻庢艾鍢插嵄鐟滅増甯楅崐鐢电磼濡や胶鈽夋繛灞傚€楁竟鏇°亹閹烘挾鍘甸梺璇″灡濠㈡ǹ顣块梻浣虹帛閹稿鎮烽埡鍛摕婵炴垶绮庨悿鈧┑顔斤供閸忔稑效濡ゅ懏鈷戞繛鑼额嚙楠炴牠鏌i鐐测偓鍨嚕鐠囨祴妲堟俊顖氬悑濞堟洟鏌f惔顖滅У闁稿瀚伴、鏃堟晸閿燂拷
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