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竹林关镇 | 隶属:丹凤县 |
区划代码:611022106 | 代码前6位:611022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陕H |
长途区号:0914 | 邮政编码:711400 |
辖区面积:约148.7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11万人 |
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丹水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因历史上此地曾以“丹水”命名而得名。2010年因竹林关特大“7.23”水灾,2012年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筹建,于2014年4月建成并确定为丹水社区居民委…[详细] |
竹林关村 | ~200 | 镇中心区 | 因古时此地竹林茂盛密集,又是上通龙驹寨,下至紫荆关,西达山阳县的水陆交通重要关口而得名。…[详细] |
雷家洞村 | ~203 | 村庄 | 因驻地雷家洞而得名。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第一保;建国后,属竹林关镇二保雷家洞;1958年9月,公社化时,改称丹江人民公社雷家洞大队;1958年12月…[详细] |
洲河北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洲河北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洞底村 | ~206 | 镇中心区 | 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第四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竹林关乡;1953年9月,由竹林关乡分出,设张塬乡,属竹林关区;1956年,并入竹…[详细] |
张塬村 | ~207 | 镇中心区 | 因张氏居住土塬而得名。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第四保;建国后,属竹林关乡;1953年9月,由竹林关乡分出,设张塬乡,属竹林关区;1956年3月又并入竹林…[详细] |
王塬村 | ~208 | 镇中心区 | 因王姓居住土塬而得名。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第四保;建国后,属竹林关乡;1953年9月,由竹林关乡分出,设张塬乡,属竹林关区,1956年3月又并入竹林…[详细] |
南丈沟村 | ~209 | 村庄 | 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第四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隶属于竹林关乡;1953年9月,隶属竹林关区张塬乡;1956年,隶属竹林关乡;1958年12月,…[详细] |
光明村 | ~213 | 村庄 | 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的第三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三保区域设古路河乡,属竹岗区;1958年公社化时,并入丰收人民公社(原土门乡)…[详细] |
南院村 | ~215 | 村庄 | 因此院落位于小河的南面而得名。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的第三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三保区域设古路河乡,属竹岗区;1950年6月属第…[详细] |
长石炼村 | ~216 | 村庄 | 长石炼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中厂村 | ~218 | 村庄 | 因过去境内有上、中、下三个火纸厂,此村位于中厂而得名。…[详细] |
阳河村 | ~221 | 村庄 | 该村民国时期为竹林关乡五保;1949年,建国后,在原五保区域设石槽沟乡,属竹林关镇;1958年9月,公社化时,改为国庆人民公社阳河大队;1958年12…[详细] |
大桑园村 | ~222 | 村庄 | 该村民国时期属长岗乡辖地;1949年,建国后,设东岭乡,属竹林关区;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丹江人民公社(原竹林关乡);1958年12月,丹凤县撤…[详细] |
孤山坪村 | ~223 | 镇中心区 | 因驻地孤山坪而得名。该村解放前属长岗乡三保孤山坪;解放后为竹岗区孤山坪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西岭乡,属竹岗区;1958年9月,公社化…[详细] |
赵家庵村 | ~225 | 村庄 | 因曾有赵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该村民国时期属长岗乡辖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东岭乡,属竹林关区;1950年6月更名为东长岗乡;1953…[详细] |
东楼村 | ~226 | 村庄 | 因东坡村和楼房村合并后,各取一字,而得名东楼村。…[详细] |
八龙庙村 | ~227 | 村庄 | 因驻地有八龙庙而得名。该村民国时期,系竹林关乡的第三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原三保区域设古路河乡,属竹岗区;1958年公社化时,并入丰…[详细] |
地名由来:
昔因竹林茂密,又为交通要道、军事关隘,故名。
荣誉排行:
2023年10月,竹林关镇被确定为陕西省第三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
2021年11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竹林关镇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竹编)。
2021年11月,竹林关镇入选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竹林关镇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基本介绍:
竹林关镇为丹凤县的东南门户,是一个“一鸡鸣三县、两河注一关”的边贸重镇,这里曾是“水舟通荆襄,驼马入蓝关”的水旱码头,商贸活跃,因竹子居多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竹林关大开关门,招商引资,稳农兴商,先后被树为省、市级文明集镇和文明市场,被誉为陕南集镇建设的一颗明珠。2002年先后被中、省授予全国和全省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竹林关镇辖16个村,75个村民小组,5329户,21068人,有耕地17871亩,总面积148.73平方公里。丹竹公路、山郭公路穿境而过,可直达县城及山阳、商南等县。丹江河、银花河交汇于竹林关镇政府驻地竹林关村,水力资源丰富。
竹林关镇气
历史沿革:
清乾隆年间,始属山阳县土门里。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东三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竹林关联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分属商县、山阳、商南3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竹林关镇,属龙驹设治局。
1949年,设竹林关乡,属丹凤县。
1958年9月,成立丹江公社,属商南县。
1961年10月,更名竹林关公社,复属丹凤县。
1984年6月,改设乡。
1997年5月,撤销竹林关乡、张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