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街道 | 隶属:乾县 |
区划代码:610424001 | 代码前6位:610424 |
行政区域:陕西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街道 | 车牌代码:陕D |
长途区号:029 | 邮政编码:712000 |
辖区面积:约109.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5万人 |
人口密度:约68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2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东大街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唐建中元年开拓,1982年复修成现状,清以前,靠南什字一段称东大街,风水台以东称大东巷,民国以后,通为一条大街,统称东大街。…[详细] |
西大街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明、清两代时,从东至西分为西正街、腰铺巷(西街中间)、庙铺巷(原城隍庙门前)三段。民国以后,统称西大街。…[详细] |
南大街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南大街原名草市街(草市,清以前,中国乡村定期集市的通称),唐德宗建中元年开拓,1979年复修成现状至今。…[详细] |
北大街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明、清时,北街主要分粮食市、桥子口两大段。民国以后,统称北大街,其分段名称是:粮食市、观音堂、桥子口、北一社(北门口)。…[详细] |
花口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该区域位于县城花口巷片区,地处县城东偏南方向,故得名。…[详细] |
工业区社区 | ~011 | 镇中心区 | 因管理区域为工业区,故名。2002年成立,隶属于乾县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得名以来,沿用至今。…[详细] |
青仁社区 | ~012 | 镇中心区 | 唐梁国公狄仁杰所命名。“青”取村东青龙村桥名首字,“仁”为劝教村名向善友爱之意。…[详细] |
三元社区 | ~013 | 镇中心区 | 于2007年成立,隶属于乾县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得名沿用至今。…[详细] |
北街村 | ~203 | 镇乡结合区 | 古丝绸之路之官道县城东门,出北门,北门坡陡峭,有唐代牛石遗存,北街为古丝绸之路关隘之要道,该地村落被称为北街村。…[详细] |
东街村 | ~204 | 镇乡结合区 | 因该区域主要在东大街而得名东街村。东街村村民委员会位于东街村,故命名为东街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北寺村 | ~205 | 镇乡结合区 | 北寺村境内有唐时所建兴国寺,俗称北寺,村名以俗称命名。因该村民委员会位于北寺村,故该村民委员会得名北寺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西街村 | ~206 | 镇中心区 | 因位于西大街两侧,故得名西街村。因村委会位于西街村,故命名为西街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南街村 | ~208 | 镇乡结合区 | 因区域内主要在南大街而得名南街村。因该村民委员会位于南街村,故该村民委员会得名南街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丈八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唐大历年间,此地曾修建一座丈八寺,故名丈八村。…[详细] |
花口村 | ~213 | 镇乡结合区 | 据“清城池图”,清以前原名花市巷,因此巷南部是棉花交易之市场,民国以后,棉花交易多在巷口,故更名为花口巷。因村辖区位于县城花口巷片区,故得名花口村。…[详细] |
乾陵村 | ~218 | 镇乡结合区 | 因村中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故该村得名乾陵村。该村民委员会位于城关街道乾陵村而得名乾陵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金岭村 | ~219 | 镇中心区 | 明朝时期,金姓始居此地,建城筑堡,名金家堡;清中叶时期,太平岭村张姓部分居民迁居于村之南居住,名南岭。该村民委员会因位于金家堡、南岭二村,各取一字而得…[详细] |
南仁村 | ~222 | 镇中心区 | 据《乾县新志》载:明代廪生康衢在此为父庐墓三年,呼其地曰康家庄;清时,黄、马等姓居民不断增多,邻近四村选乡约时,在四村八老会上,以村址位于北仁村宇家之…[详细] |
巨洲村 | ~226 | 镇乡结合区 | 巨洲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秦袁村 | ~227 | 镇乡结合区 | 2016年,由自然村秦家庄村和袁家庄村合并,两村各取一字,得名秦袁村。村委会得名秦袁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铁炉村 | ~236 | 镇乡结合区 | 据清刘志芬所撰之《乾徵遗稿》载:此地“俗传殷孔甲采铁铸剑处。”又据村北碑文:该村群众祖籍甘肃庆阳。先辈在明时曾随军铸造兵器,工艺出众。后随军到此定居,…[详细] |
小留村 | ~238 | 镇乡结合区 | 说法有二:(一)据元代河东人元好问撰写的《杨振墓碑》载:金太宗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刘姓人家在这一带建村,称刘里。该村较诸村些,得名小刘村;(…[详细] |
木卜村 | ~241 | 镇乡结合区 | 村始建于夹道沟东坡口,居民大部分特长木工手艺,故名木坡。后以村民做活勤劳朴实之意,取原名谐音之变更名木朴。约在清末,读音传讹,称木卜。…[详细] |
青龙村 | ~246 | 镇乡结合区 | 因村庄附近有唐时所建“青龙桥”,故的而得名青龙村。因村委会位于青龙村,故得名青龙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
北巨村 | ~247 | 镇乡结合区 | 明初,巨、窦、张、田四姓曾居此地。以姓氏命村名,互有争议,故以百家聚居和兴旺发达之双关意定名百聚村;清初,巨姓繁衍壮大,且出了一名有学位的监生,村名遂…[详细] |
北仁村 | ~248 | 镇乡结合区 | 北仁村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朝弘治年间,北仁村人士宇文仲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为官清正廉明,曾经誉满华夏。清道光丁未年北仁村州小人张钦:“事母…[详细] |
亓父村 | ~249 | 镇乡结合区 | 相传在明代以前,有一亓姓富户始居此地,娶一妻一妾,妻妾关系和睦,妻领其儿女迁居村南,名亓母村,该村便称亓父村。…[详细] |
邀驾宫村 | ~250 | 镇乡结合区 | 相传,唐建中三年(782)德宗出狩,大将李怀光在此邀驾,故得名邀驾埪。约在明初,因该村北移,靠近乾陵下宫,又更名为邀驾宫,沿用至今。…[详细] |
四白村 | ~254 | 村庄 | 2016年,四里坊村和白村合并,两村各取一字而得名四白村,故该村委会命名为四白村村委会。…[详细] |
夹道村 | ~255 | 镇乡结合区 | 因位于夹道沟西边,村取沟名而得名夹道村。…[详细] |
大桥村 | ~256 | 村庄 | 因早年建村时,村北有座古桥曰大桥,故以此桥名而得名大桥。…[详细] |
贾赵村 | ~258 | 镇乡结合区 | 唐、元年间,以贾、赵两姓始居此地而得名贾赵村,后分为东、西、南三村。…[详细] |
高陈村 | ~261 | 镇乡结合区 | 2016年,由高庙村、陈家庄村合并成立,两村各取一字,为高陈村。…[详细] |
吴村村 | ~262 | 镇乡结合区 | 吴村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详细] |
南北村 | ~263 | 村庄 | 相传,唐永贞年间有一武将,名叫张永丰。受旨领兵把守“黑松林”山口村,在此扎寨驻军。后以此人名作为村名,曰永丰寨。明初,该村兴旺发展,居民增多,村子向南…[详细] |
龙马村 | ~264 | 镇中心区 | 2016年,龙岩村和马桥村合并,两村各取一字,得名为龙马村。…[详细] |
地名由来:
因是乾县政府所在地得名。
基本介绍:
乾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地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于乾县县城西大街中段,是经过两次“撤乡并镇”建制而成的,是展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地理位置特殊而敏感。东临阳洪镇,南连梁村镇,西接新阳镇,北靠阳峪镇。辖区内312国道、107省道穿境而过。辖区面积109.9平方公里,下辖28个行政村,28个农村党(总)支部,251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17万亩,农户1.57万户,7.5万人,党员1850人。
荣誉排行:
2023年12月,城关街道被确定为陕西省2023-2025年非遗特色示范镇。
历史沿革:
自唐筑奉天城以来,城关为历代州、县治所。
明、清时,城关属在城里,民国时更名在城镇。
解放后为城关区(一区)管辖,1956年撤区并乡时,由原城关镇、东社乡、南社乡、西社乡、北社乡组建为城关乡。
1958年成立新华人民公社,属新华公社城关管区。
1961年区划调整,成立城关公社。
1966年至1971年曾称城区人民公社。
1984年城关公社改名为城关镇。
2001年撤乡建镇后原长留乡、乾陵乡撤销并入城关镇。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