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陕西省 > 榆林市 > 榆阳区 > 补浪河乡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

[移动版]
地名:补浪河乡隶属榆阳区
区划代码:610802208代码前6位:610802
行政区域:陕西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行政级别:乡车牌代码:陕K
长途区号:0912 邮政编码:719000
辖区面积:约40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1.21万人
人口密度:30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那泥滩村~200村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汉民建村,因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称名为“那泥采当”。“那泥”是“纳林”的转音,意即“狭窄的滩地”,后将“采当”意译…[详细]
蒿老兔村~201村庄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语命名为“蒿老兔”,意为“水草丰美,有吃食之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汉民在此建村,即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点石村~202村庄
此处原为蒙民游牧之地,蒙语命名为“点石”,意为“像铁匠使用之砧子形状”。清康熙中期(1682~1701)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小滩村~203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徐姓人在此小草滩处建村居住,以姓和地形得村名“徐小滩”。…[详细]
纳林村~204村庄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村,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命名为“纳林采当”,意为“狭窄的滩”。后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意译采当为“滩”,得名“纳…[详细]
曹家峁村~206村庄
清乾隆中期(1756~1775)曹姓人在此沙峁处建村,以姓和地形得村名“曹家峁”。…[详细]
魏家峁村~208村庄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魏姓人在此地沙峁部位建村,以姓和沙峁得村名“魏家峁”。…[详细]
昌汗敖包村~209村庄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命名为“昌汗敖包”,意为“白色的祭神地”。清乾隆年间(1736~1755)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巴什壕村~210村庄
明中叶,此处即为蒙民游牧地,蒙语命名为“巴什壕”,意即师父住过的地方。清乾隆后期(1776~1795)汉民在此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点连素村~211村庄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语命名为“点连素”,意为“长茂密的席季草处”。清光绪前期(1875~1908)建村,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省不扣村~212村庄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之后,蒙语命名为“省不扣”,意为“渗水的下湿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村,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详细]
云家滩村~213村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云姓出边垦植于此滩,后居民逐渐增多,散居滩内,对外统称“云家滩”。…[详细]
补浪河村~214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此处是蒙民游牧地,因有一水泉流成小河,蒙语称此地为“补浪河”,意即“泉水流成的河”。清初居民分散居住建村,以原地名称村…[详细]

地名由来:

因乡人民政府驻补浪河村得名。“补浪河”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泉水流成的河”。

基本介绍:

该乡位于榆阳区西北部,距城72公里,西北与乌审旗接壤,东邻小纪汗乡,南连巴拉素镇、红石桥乡;总面积480km2,人口12092人,耕地4.3万亩,其中水地3.8万亩,人口密度25/km2,是榆阳区土地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属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偏远落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大规模进行土壤资源改造,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以农业为基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舍饲养羊,温棚养猪,玉米制种为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3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70万元。个体工商户70多户,财政收入3

+查看详细补浪河乡概况>>

历史沿革:

补浪河历史上属横山县辖区。

1949年4月,设耳林乡和后大湾乡,隶属横山县河北区。

1950年4月,划归榆林县后仍设耳林、后大湾2个乡,隶属西北区。

1953年8月,耳林乡改为乌拉耳林乡。

1956年3月,大湾乡改称魏家峁乡。

1958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了补浪河乡和幸福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61年5月,魏家峁分设为公社。

1965年9月,将魏家峁公社并入补浪河公社。

1984年7月,改设为补浪河乡。

1997

+查看详细补浪河乡历史沿革>>


以下地名与补浪河乡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