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城乡 | 隶属:吉县 |
区划代码:141028201 | 代码前6位:141028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晋L |
长途区号:0357 | 邮政编码:041000 |
辖区面积:约2218.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500人 |
人口密度:约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文城村 | ~200 | 乡中心区 | 因文城故城在县北三十里,此城是晋文公为公子时避骊姬之难,从蒲(今蒲县)奔翟(今吉县),筑此城遂呼文城。…[详细] |
古贤村 | ~204 | 村庄 | 村位于文城西下二公里塬面,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在此设斤城县,隋开皇十六年改名为文城县,唐显庆三年,公元六百五十八年,县治迁文城村。为纪念该村…[详细] |
南村村 | ~205 | 村庄 | 村位于文城南三公里处,塬面平展开阔,村落较大,因在文城之南,称南村。村东北有南村堡,系昔日建城旧址。其西二公里里处即南村坡,抗日期间,二战区司令长官阎…[详细] |
大圪塔村 | ~206 | 村庄 | 负责大圪塔、小圪塔、岭上坡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村位于文城与马粪滩公路交汇处,地势较高,从文城或南村望去,像一土圪塔,为与村下一公里处小圪塔区别,…[详细] |
柏树村 | ~207 | 村庄 | 负责柏树、侯家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村位于小圪塔西南墚下二公里处墚头,村西老窑科墚头,管道坡上原有十数株柏树,大沟南塬各村往文城方向路过此墚,首先…[详细] |
王家原村 | ~208 | 村庄 | 王家原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
午生村 | ~210 | 村庄 | 负责午生、冯家坡、上坪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村位于王家塬东二公里处,据说羌族部落仵城分支后裔曾在此居住生活,故被称为仵城,仵城二字发生音变读为(w…[详细] |
青村村 | ~212 | 村庄 | 负责青村、石堡梁、张家坡、土曲岭等村务工作的群众自治组织。青村为古代兵部尚书旧居,此地尚有较大古墓为该村二属姓祖墓,原立村各取意有二,一个取意村风兴旺…[详细] |
地名由来:
为古文城县县治所在地而得名。
基本介绍:
吉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58年设文城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0公里,西临黄河与陕西省宜川县隔河相望,面积2 218.2平方公里,人口1万。有公路连接309国道,各村间有公路相连。辖文城、古贤、南村、柏树、南房村、后樊家山、中市、留村、存心、南原、大圪塔11个村委会。主要农业有小麦、玉米、棉花、烤烟等。著名的壶口瀑布在境内。
历史沿革:
"宋《太平寰宇记》卷48曰:""慈州(文城郡理吉乡县)。
春秋时属晋之屈邑(又名北屈);战国时属魏之屈邑;秦朝时属秦之河东郡北屈县;西汉仍属河东郡北屈县;王莽新政属朕北县(王莽始建国元年改北屈称朕北);东汉属北屈县;三国属魏,为平阳郡北屈县;北魏属定阳郡之斤城(斤城既文城)东魏属南汾州治;隋初属汾州治,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斤城称文城县;隋大业三年(607)废汾州治置文城郡治,辖吉昌、文城、仵城
区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文城乡 |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