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附城镇 | 隶属:陵川县 |
区划代码:140524102 | 代码前6位:140524 |
行政区域:山西省 | 地理分区:华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晋E |
长途区号:0356 | 邮政编码:048000 |
辖区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31万人 |
人口密度:17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附城村 | ~200 | 镇中心区 | 附城村概况
陵川县附城镇附城村是陵川县重点革命老区村之一,早在1938年3月成立了0陵川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位于陵川县西南20公里处,…[详细] |
庄里村 | ~201 | 村庄 | 附城镇庄里村位于陵川县城西南20公里处,全村248户,945口人,耕地面积1355亩,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5名,临近晋陵一级路,是一个交通便利的…[详细] |
盖城村 | ~202 | 村庄 | 盖城村(Gài chéng cūn)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附城镇镇域东南1.5公里处,距陵川县20余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113°09′35.4″,北纬35…[详细] |
神眼岭村 | ~203 | 村庄 | 神眼岭村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三华里处,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下煤铁矿丰富,陵沁一级公路村边而过,交通极为便利,现有128户,440余口人,608.3亩土…[详细] |
小会村 | ~204 | 村庄 | 小会村(Xiāo huì cūn)位于附城镇东北5华里处,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841亩,总人口582人,总户数152户。
小会村属土石丘陵地…[详细] |
下壁村 | ~206 | 村庄 | 下壁村(xià bì cūn)位于附城镇西北方向,距附城镇2.5公里处。下壁村的村名由来,一种说法是因为四周山行似壁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下壁村四…[详细] |
后山村 | ~207 | 村庄 | 后山村(Hòu shān cūn) 位于陵川县西南部,为附城镇下辖的46个行政村之一;地理坐标北纬35°39′ 72〃,东经113°07′3…[详细] |
窑岭村 | ~209 | 村庄 | 窑岭村(Yao ling cu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西5公里处,因岭上以前有座煤窑,故名窑岭。现有95户,370口人,耕地700亩。1993年前包括两个…[详细] |
川里村 | ~210 | 村庄 | 川里村(Chuān lǐcūn)位于附城镇西南4公里处,原名川则里,因地处平川地带而得名。地理位置在东经 ,北纬 之间,东傍后山村,南与西河底…[详细] |
鼻良掌村 | ~211 | 村庄 | 鼻良掌村(bí liáng zhǎng 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南0.5公里处。原名凤来庄,后因附城周边布局,处鼻子位置,称鼻梁掌,后又演变为鼻良掌,…[详细] |
城东村 | ~212 | 村庄 | 城东村(Chéng dōng 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南2.5公里处,地理位置在东经113°15′~18′,北纬35°47′~48′之间,东与寨…[详细] |
丰西村 | ~213 | 村庄 | 丰西大队(Fēng xī dà duì)在附城东南3公里外,地理位置北与城东相接,南与西下河,大槲树相接,西与庄里相接,东与下东河相接。因地处红岭山…[详细] |
西下河村 | ~214 | 村庄 | 西下河村(Xī xià hé cūn)位于附城镇南5公里处,因位处下河之西而得名,古称大石片村,为独村大队。东傍东下河,北与峰西相望,西与西河底镇马庄…[详细] |
大槲树村 | ~216 | 村庄 | 大槲树村(Dà hù shù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25公里处,地理位置东径 ,北纬 之间。北与城东、丰西临界,东与牛腰坡、下东河接壤,西与…[详细] |
新庄村 | ~217 | 村庄 | 新庄村(Xin zhuang cun)位于陵川县南部附城镇东南7公里处。传说,在里西湾居住着一户人家,后迁来此地新建的村庄,故名新庄村。我村为独立大队…[详细] |
岭东村 | ~219 | 村庄 | 岭东大队(lin dong da dui)在附城镇东南4公里处,原名岭东,因此处位于城东村山岭之东而得名。为避重名,一九八一年更名为寨岭大队,现有居民…[详细] |
玉泉村 | ~220 | 村庄 | 玉泉村(Yù quán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部,距陵川县15公里,地理坐标在北纬35º41´65",东经113º4&…[详细] |
黑土门村 | ~221 | 村庄 | 黑土门村(Hēi tǔ mén cūn)位于陵川县城西南部,地处原晋陵公路边,距附城镇约2公里,因村里盛产黑土,故名黑土门。黑土门地理位置在东经约 3…[详细] |
东庄村 | ~222 | 村庄 | 东庄村(Dōng zhāng cūn)位于附城东7.5公里处,因坐落于玉泉村之正东,故名东庄。有人口310人,耕地510亩。北面与营里村相连,东与九章…[详细] |
王教村 | ~223 | 村庄 | 王教村(wáng jiào cūn)位于附城东5.5公里处,相传古时有一姓王的在此荒郊立村,故名王郊村,后演变为王教。地理位置位于东径113°4′25…[详细] |
南村村 | ~225 | 村庄 | 南村村(Nan cun cun )位于陵川县城西南部,距附城镇5公里,因坐落在玉泉村之南,故名南村。南村地理位置在东经 35°41′65″ ,北纬11…[详细] |
沙泊池村 | ~226 | 村庄 | 沙泊池,(Sha Po Chi Cun)地处附城镇东南角,因玉泉河下游名为沙泊池,而村落于此,故名沙泊池村。东接南村村,北接玉泉村,南临岭东村,西接神…[详细] |
北马村 | ~227 | 村庄 | 北马村(Běi mā cūn)位于陵川县城西南,距陵川县城中心15公里。北界田庄,西连平头,东接七峪,南靠南马。总面积7491.6亩。总户数380户,…[详细] |
田庄村 | ~228 | 村庄 | 田庄村(tiánzhuāng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北10公里处。相传古为田姓立村,故名田庄。为独立行政村。有居民609人,耕地面积1033亩,相传名…[详细] |
岭西村 | ~230 | 村庄 | 岭西村(lǐng xī cūn)位于附城镇10公里处,原名岭西,民国年间,为避免与城关附近的岭西重名,更名为岭细,后又复名岭西。东与田庄相接,南与北马…[详细] |
南马村 | ~231 | 村庄 | 南马村(Nán mǎ cūn)位于陵川县西南部,由南马(Nán mǎ)、刘荆坡(Liú jīng pō)2个自然村组成。地理坐标为北纬35&ord…[详细] |
东河村 | ~232 | 村庄 | 东河村(Dōng hé cūn)位于附城镇西北4公里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东河村、西河村。东河村东连山后村,西与高平侯庄村,南接高平秦庄村,北与南马村…[详细] |
丈河村 | ~236 | 村庄 | 丈河村(zhàng hé cūn)位于北纬35º33´—38´,东经113 º08´—17&a…[详细] |
东西掌村 | ~237 | 村庄 | 东西掌村(Dōng xī zhǎng cūn)位于北纬35º33´–38´,东经113 º08´…[详细] |
台北村 | ~240 | 村庄 | 台北村(Tái běi cūn)位于丈河西南7公里处,因位居九仙台北,故名台北。台北行政村由3个自然村(台北、观村、卧牛庄)组成。地理位置处在三村中心…[详细] |
桑家坪村 | ~244 | 村庄 | 桑家坪(sāng jiā píng)位于附城镇东南15公里处,距丈河村5公里,由10个自然村组成,即桑家坪、东坡、万里、河北、楼圪咀、西岭上、老窑河、…[详细] |
瑶泉村 | ~248 | 村庄 | 东瑶泉村(Dōng yáo quán cūn)位于陵川县附城镇东南20公里,地理位置,东傍东西掌行政村,西与西瑶泉行政村相接,总户数80户,总人口31…[详细] |
地名由来:
唐武德元年设盖城县,县治在今附城村西北1.5千米的盖城村,附城因在盖城附近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3年11月,附城镇被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2023-2025年山西省卫生乡镇。
2020年8月,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附城镇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乡镇。
2014年7月,附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9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0]6号),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区划调整后附城镇人口33144人,面积190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附城村。
附城镇位于山西晋城陵川县。下辖:
140524102200 121 附城村委会
140524102201 220 庄里村委会
140524102202 220 盖城村委会
140524102203 220 神眼岭村委会
140524102204 220 小会村委会
140524102205 220 山后村委会
140524102206 220 下壁村委会
文化旅游:
田庄全神庙时代:元至清地址: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田庄村中田庄全神庙,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西山墙存碣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南北长30.1米,东西宽18.2米,
附城陵邑会馆位于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附城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21年8月,山西人民政府公布附城陵邑会馆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1949至1952年为附城区,1953至1955年为原附城区,1956至1957年为附城基点,1958至1960年为附城跃进公社,1961至1983年为附城公社,1984年至今为附城镇,2001年撤乡并镇将丈河乡和附城镇合并重新成立了附城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