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村(Dōng hé cūn)位于附城镇西北4公里处,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东河村、西河村。东河村东连山后村,西与高平侯庄村,南接高平秦庄村,北与南马村毗邻。总面积1平方公里,总户数110户,总人口440人,耕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370亩。
东河村(dōng hé cūn)村名变换频繁。历史上名叫牛角河村,因村西有条小河,状如牛角,村遂河为名。
西河村(xī hé cūn)在东河村西0.5公里处,故名西牛角河村。
解放后,为便于统领,村名改为牛家河行政村,两村名自然叫为东牛家河村、西牛家河村。
50年代期间,上级政府出台改编村名、一个县内不能出现同样村名,而改变为东河行政村。该村先后由附城区南马乡、附城公社、附城镇管辖。
东河村属土石丘陵地带,地形呈东村高、西村低之势。境内一条大河分割两村。60年代修建两个小水库,即东河里沟水库、西河井上水库。因工程质量低,70年代初被大雨冲塌,现在只有痕迹存在。在此为方便两村人民行路方便,河中心建起一座4米长、2米宽、2.5米高的小桥,名叫八一桥。90年代末至2000年初,为改变两村不通公路之急,该桥加长10米,增加了高度,桥名改为团结桥。从此两村公路顺利通车。东接附礼路,西接侯庄路,总长1.5公里。东北、西南共六条山脉,东西两村各三条,紧紧包围着两个村庄。东河村最高海拔为1800米(小末山、圪垴山),最低海拔为1320米(下河沟)。
东河村属本地区季风性气候,平均无霜期约245天,年降水量约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约10℃—15℃。因两村坐落低处,紧靠河边,四面环山,气温暖和,风沙侵蚀不大,加之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作物生长的优越条件,属附城镇的产粮村之一。
东河村矿藏品种多,历史上有煤炭、铁矿石、石灰岩、耐火材料等,并有铝矾土的储藏,还有从古至今的三井一池的长流活水,养育着两村人畜用水。
东河村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之前已有人定居,现有旧房山檐为证。明朝末建的古庙尚在。
东河村的经济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处于领先地位。最有名的芝麻糖铺、几大户种植的杏树品名上百余种,方圆百里无人不晓。70年代建耐火砖窑两座,耐火砖运销安徽等地,经济收入可观,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
东河村人杰地灵。全村共有40多名中专以上毕业生,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有职位的南下干部王肥肉曾任周口市淮阳县县长职务(已故)。解放前两村有舞台,有戏班、又出名的小车故事、活跃着农村的文化生活。
东河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5年党支部正式成立(45年前属南马党支部管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东河村有12人参军,2人因战致残,5人为革命牺牲。现健在的常保根同志,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大别山百团大战,任营参谋等职。退役后,任太原市环卫二处书记。
改革开放以来,东河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实行党务、政务公开,村务、财务公开,经济上大发展,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现代化煤矿,上缴国税最高年份45万元,扩建两座耐火砖窑,1984年人均收入和粮食产量为全县翻番村,有0员张红旦同志,承包耐火厂致富后,他不忘众乡亲,慷慨解囊,捐资2.2万元(现执价40万元),修建容纳2000余立方米的蓄水池,成为全县的英模。镇政府并给立碑给予表彰鼓励。近几年东河村发展了干果林百余亩,计划种植中药材1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多元,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居民环境上,完成了自来水、电话、水泥路户户通工程,规划新农村建设事业正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