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革什扎镇 | 隶属:丹巴县 |
区划代码:513323102 | 代码前6位:513323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川V |
长途区号:0836 | 邮政编码:626300 |
辖区面积:约372.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5000人 |
人口密度:1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4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布科村 | ~203 | 村庄 | 根据地形特征命名。藏语,意为“居住在平地上的人”,故名。…[详细] |
柯尔金村 | ~204 | 村庄 | 根据地形特征命名。藏语,意为“碉周围”,故名。…[详细] |
卓斯尼村 | ~205 | 镇中心区 |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能歌善舞的寨子”,故名。…[详细] |
吉牛村 | ~206 | 村庄 | 根据地形特征和物产命名。藏语,意为“牦牛健康的成长”,故名。…[详细] |
洛尔村 | ~207 | 村庄 |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神枪手“,故名。…[详细] |
俄洛村 | ~208 | 村庄 |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明亮”,故名。…[详细] |
安古村 | ~209 | 村庄 |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平安丰满之意”,故名。…[详细] |
累累村 | ~210 | 村庄 |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美丽大方”,故名。…[详细] |
瓦坝村 | ~211 | 村庄 | 根据地形特征命名。藏语,意为“平坦之地”,故名。…[详细] |
吉汝村 | ~212 | 村庄 | 根据美好寓意命名。藏语,意为“人民吉祥”,故名。…[详细] |
大桑村 | ~213 | 村庄 | 根据地形特征和物产命名。藏语,意为“三只老虎”,故名。…[详细] |
瓦足村 | ~214 | 村庄 | 根据地形特征命名。藏语,意为“地形下窄上宽”,故名。…[详细] |
三道桥村 | ~218 | 村庄 | 古时候由于道路不通,山岩、河流阻断,为与外界沟通,人民群众在丹东河上建了三座桥,以此在三道桥所处的桥恰好是三座桥,三道桥由此得名,故名。…[详细] |
燕窝沟村 | ~219 | 村庄 | 燕窝沟村:位于丹巴县部,革什扎镇西北部,距镇政府20公里,距丹巴县城35公里。东邻亚拉鲁山,西接洛尔窝神山,南依瓦足村齐如组,北连卡龙草场相接,辖牙如…[详细] |
地名由来:
革什扎,藏语意为学生。相传学生博尔逊背井离乡,刻苦好学,学成后以己之力使部落文明广为传播。
荣誉排行:
2017年10月,革什扎镇荣获四川省首批省级森林小镇称号。
基本介绍:
丹巴县辖乡。旧时称革布什扎,1951年置革什扎乡,1960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红岩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7公里。面积372.4平方公里,人口0.5万。通公路。辖巴郎、柯尔金、卓斯龙、各尔、吉牛、俄洛、安古、大桑、累累、三道桥、互足、妥皮、瓦各、前进、吉如、瓦坝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牧业以养殖牛、猪为重。盛产花椒、核桃。
历史沿革:
1951年置革什扎乡;1960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红岩公社;1984年复乡。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丹巴县撤销革什扎乡,设立革什扎镇,以原革什扎乡的行政区域为革什扎镇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