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珙泉镇 | 隶属:珙县 |
区划代码:511526100 | 代码前6位:511526 |
行政区域:四川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川Q |
长途区号:0831 | 邮政编码:644501 |
人口数量:约3.14万人 | |
下辖地区:6个社区、11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文聚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文聚社区:户数1230户,人口2748人。…[详细] |
麟泉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麟泉社区:由原新华社区更名而来,户数1932户,人口3917人。…[详细] |
北城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此地由原来的新华社区和北城社区新合并组成,各取一字即为新城,故名。…[详细] |
坝底社区 | ~201 | 镇中心区 | 坝底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官沱社区 | ~202 | 镇中心区 | 官沱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下坝社区 | ~203 | 镇中心区 | 下坝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荷花村 | ~204 | 镇中心区 | 荷花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鱼竹村 | ~205 | 村庄 | 此地为鱼池村和竹家村合并组成,各取一字为鱼竹村,故名。…[详细] |
红旗村 | ~209 | 村庄 | 解放早期人们盼望生长在红旗下能够解决温饱,于是改名为红旗,故名。…[详细] |
德袜村 | ~210 | 村庄 | 此地为山中盆地且有大量的煤资源,早期采煤是得人工手动挖掘,“得挖”与“德袜”谐音,故名。…[详细] |
凤天村 | ~211 | 村庄 | 此地位于珙泉城南凤凰山下,境内有天佛寺,各取一字为村名。…[详细] |
高桥村 | ~213 | 村庄 | 此地为珙泉通往城东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峡谷地带,一村两桥,天堑变通途,村名由此而来,故名。…[详细] |
三江村 | ~214 | 村庄 | 此地开设有三江水泥厂,此名寓意财源茂盛达三江,故名。…[详细] |
中心村 | ~215 | 村庄 | 此地位于珙泉南郊中心地带,巡观公路旁,原周村乡政府驻地,后因地处中心区域,故名中心村,故名。…[详细] |
高罗村 | ~220 | 村庄 | 20世纪20年代,村境内有一串柱瓦木结构三层楼房,在农村较为罕见,被人称之为“高楼房”,也称“高乐坊”,因本地方言中“乐”与“罗”同音,后正式名为高罗…[详细] |
永福村 | ~221 | 村庄 | 此地位于珙泉南部,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村民依靠科学技术种植农业,率先推广杂交水稻、玉米等新品种,衣食富足。20世纪80年代全县抛秧…[详细] |
张永村 | ~223 | 村庄 | 明末,一张姓人士从湖广麻城孝感乡迁徙至此,开荒种地,广植桑麻,繁衍生息,人口渐多而成大姓;张姓人及当地百姓企盼永远昌盛,安居乐业于此,故名。…[详细] |
地名由来:
珙泉镇因境地盛产珙石和有蜀南温泉,二合一得名。
基本介绍:
珙石因质地细腻润滑、黑亮发光,在炎热的夏天,用手触摸,感触冰凉、舒适而著称,珙泉镇因这种人们习称的墨石被誉为“珙石之乡”。珙石的形成距今已有两亿年的历史,它埋于泥土中,小件珙石在泥土的表面可以寻找,而大件的珙石不容易找到。珙石富含沥青质、炭质石灰岩以及泥灰岩,有的珙石含有古生物化石的碎屑。珙石硬度在3.5—4之间,由于珙石质地细腻,琢磨性能和发墨性能良好,人们将珙石制作工艺品,采用浮雕、镂空等技艺,制成各种成品,该石用绒布经常擦试,越擦越亮。在珙县汉墓0土的用珙石雕刻的纺锤(该石藏于珙县文物馆),充分说明了在2000年前的石人运用珙石雕刻的生产工具。珙雕工艺品主要以砚台、笔筒、人物、动物、山水
文化旅游:
吴必鼎烈士墓位于珙县珙泉镇新华街珙县烈士陵园内。吴必鼎(1907—1930),珙县仁义乡人。1926年,加入“青年励学社”,开始阅读《向导》进步书刊。民国1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
历史沿革:
明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曹棠筑城于麟、凤两山间,治今珙泉镇。
清乾隆十年(1745年),设文聚乡。
1949年12月,设城镇乡。
1956年,改为城关镇。
1958年10月,改城关镇公社。
1981年,改为珙泉镇。
区划: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珙泉镇 |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