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天水市旅游

天水市旅游景点介绍

甘谷大佛
  甘谷大佛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它奥妙莫测之处在那里呢?这就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在解决视觉差问题的同时,须解决搭架,造型小样和安全问题。这些都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完成。甘谷大佛,端座于悬崖之壁,开凿在相对地面高度200米之上,但无论从山下或窟内各个角度去观赏,都给人一种慈祥恬静的感觉,没有不合比例的地方。在千余年前是如何做到技巧与观感的完善统一呢?全国著名雕塑艺术家温庭宽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其中奥妙。1983年,温庭宽先生和谭树桐先生专程来到甘谷,当时正值大佛窟龛维修之际。温老不顾年高体弱,登上脚手架,攀登至佛头顶,从上至下,前后左右……[详细]
  千古磐安碑邑之西有磐安镇者,处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要冲,将军挺枪,诗人唱合,商旅笙歌,千年不绝,登高俯瞰,川原平旷,渭水如带,烟村呈瑞,阡陌井然,宛然仙境矣。镇东有永宁镇,设县建镇,开茶马互市,名闻遐迩,清康熙五十七年地大震,北山南移,覆盖永宁全镇,千百载钟鸣鼎食之地,顷刻为地下冤魂,后镇址西移,名曰磐安,取安如磐石之意也。磐安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有毛家坪、五甲坪、刘家墩各期文化遗址多处,尤以毛家坪遗址驰誉学界,涵蓄丰博,对研究周秦历史弥足珍贵,人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兹可知矣。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陆军第一师师部及师长胡宗南驻防磐安,截阻红军北上,难料天降奇寒,胡部死伤惨重,红军出奇制胜,于重危渡河北上,磐安有功于中国革命,非虚言也。今河清海晏,政通人和,百年古堡,辟为公园,花影摇香……[详细]
   甘谷境内拥有若干伏羲遗址。古风台,相传是伏羲的出生地。地处甘谷县城西南10公里的白家湾乡古风台村。这里有八卦山、伏羲洞、伏羲笔、龙眼泉等诸多有关伏羲的景点。而且这里的农户用的都是树梢编织的八卦型鸡灶、鸡笼,巧妙地将伏羲所创造的八卦图运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现今,这里已建成伏羲大殿、雷泽故地碑供专家、游人参观、考察。且每年甘谷县伏羲文化研究会都会在这里举办隆重的公祭活动,以纪念这位人文始祖。大像山太昊宫,占地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宏敞,宫门建于重阶之上,其两侧及正殿前左右并有厦房和套间,木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叠,额由本县清代优贡李维屏题“太昊宫”三个楷书大字。宫门内外皆有古柏四棵,院内建有一座八卦池。正殿伏羲塑像,高2.6米,其身披桑衣,腰围虎皮,双手托着八卦盘,筋骨外露,气质浑厚,神采奕……[详细]
  甘谷唐王坟当人们登上甘谷灵凤山山脊时,就会看到不远处山麓一侧有两座隆起的小山包。据说那就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唐王坟”。所谓“唐王坟”,指的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和父亲景帝李和元帝李虎之墓。甘谷是李唐王故里的说法,不仅表现在当地流传的民间说法上,即使当地一些志书上的记载,也有相关说法。据清代翰林邑人巩建丰《伏羌县志》记载:“唐公虎,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詗,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詗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子,袭封唐公,仕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仁公……[详细]
225、姜维文化园 AAA
姜维文化园
  姜维文化园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距离甘谷县城10公里。主要文化遗存有姜维纪念馆(姜公祠)、姜维墓、姜维母子洞、将军岭、靴子坪等。姜维,字伯约,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岁,距今1804年,凉州上士,蜀汉大将军,三国诸葛亮继承人。姜维纪念馆由原来姜公祠扩建而成,2000年秋季一期工程建成,背依朱山秦岭,面临渭-波,内塑蜀汉大将姜维像,像高2.7米,寓意姜维27岁时归附诸葛亮。纪念馆内有开国名将杨成武所题写“姜维故里”石碑一块。远处有山峰一座,恰似姜维仰卧于天地之间,似含伯约公魂归故里之情,故名将军岭。岭下为台阶性坡地,而山半坡却徒有一片平整开阔的土地,名为靴子坪。中间有一硕大的坟墓,这便是姜维衣冠冢,墓前有台阶九级,代表着姜维曾九伐中原。台阶中间有块碑,上有“远志”二字,……[详细]
226、古坡草原 AA
古坡草原
  古坡草原位于甘谷县南部藉河上游,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古坡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系秦岭山脉之余脉,最高海拔2716米,最低1760米,相对高差951米。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7.4℃,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1600—1800小时,无霜期90—140天。风景区以草原风景为主,草原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并有石鼓山、黑潭寺、石门峰、龙台峰、花园崖、老虚崖等几十处景点。其中,位于朱圉山主峰之上海拔2625米的石鼓山,因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有石鼓不击鸣,鸣则兵起”的记述,而备受史学家重视。建于元至正年间的黑潭寺,傍山取势、葱林环抱,寺潭相依,典雅之至。古坡景区内有14万亩的天然牧场,这里森林茂密,山甜草茂,物产丰富,牛羊满坡,是现代旅游“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胜地。古……[详细]
贯寺李氏宗祠牌坊
  贯寺李氏宗祠牌坊贯寺李氏宗祠牌坊是大石乡绅李善吉为其李家宗祠修建,属纪念性的牌坊,也是为教化孝行宣传封建礼教而建的。贯寺李氏宗祠牌坊建于民国初,全部用砖筑造,砖雕艺术精湛,砖雕24孝图,风格细腻。横枋斗拱、匾额全部用砖雕表现。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寺院在修建中也建起了牌坊,其中,椿树坪罗家庙牌坊,金山乡白衣寺寺六都是很在特色的牌坊仿古建筑。……[详细]
  山陕会馆牌坊山陕会馆牌坊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四柱三楼木结构歇山顶,斗拱层迭承戴牌坊顶,四立木三开间,中间横坊之-刻山陕会馆建立经过。为了增强立柱支撑能力,每根支柱前后有支柱夹撑,牌坊顶上简瓦履面,瓦当,滴水,屋脊、吻兽、飞檐起翘。整个建筑气垫不凡。1986年,山陕会馆牌坊遗至大像山脚,被作为大像山山门。……[详细]
甘谷文庙
  文庙位于县城南街,始建于元代至元丁亥年,西域人鲁克得礼任县令,得议集资修建文庙,戊子年春动工,已丑年冬落成。明代弘治年间,知县周书又迁到城北,明嘉靖末年,县令王调元又迁到东街,万历辛卯,县令封嘉诰又迁到渭北山麓,天启丁卯年县令赵守成又迁到城外面还建有名官祠、乡贤祠、忠孝祠。此处有有戟门、泮池,棂星门、义路、礼门等附属建筑。戟门是指宫门,文庙又是学宫,泮池则是学宫前的水池,状为半朋形。所谓棂星(天田星)、宋代仁崇天圣六年,在效外筑台祭天,置灵星门,后来移用到孔庙,意思是似尊天之礼尊孔。义路、礼门、是棂。据《孟子•万》尖义、路也;礼、门也。维君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指正义之路,礼仪之门。”文庙祭孔为历代县内祭祀最为隆重的场面。据巩建丰撰《伏羌县志》记载:“至圣先量孔子以二、八月上丁日祭……[详细]
230、觉皇寺
觉皇寺
  觉皇寺觉皇寺坐落于甘谷县六峰乡觉皇寺村,原名兴国寺,据《伏羌县志》载:“兴国寺明洪武年建”。清同治初年间(1862—1866)历遭战乱,焚毁严重,后重建。现存大殿梁记有“大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的题识。《觉皇寺修殿宇碑记》中有“其寺原为兴国寺,始建于宋,所载明洪武24年朱元璋十八子朱便为岷王,便往岷为王,所经古冀而至圣息。遂易名为觉皇寺”的碑铭。觉皇寺原为一时三院,现仅存后院大殿,余皆毁于文革。大殿座南向北,进深4.07料,最高为5.75米,宽7.13米,长10.85米。寺内有参天唐愧一株,称“老槐抱新孩”。相传唐王李世民巡视西域,途经冀城,曾在此住宿一夜,并亲手栽植了此槐。古槐至今已逾千年,枝繁叶茂,树径需五人环抱。主干上有六条分枝。蜿延伸曲,犹如六条腾起的巨龙。远远望去,在唐槐树……[详细]
大像山永明寺
  大像山永明寺永明寺位于灵岩寺之南,师傅沟内台地上,1992年重建。设施布局以正规寺院而设置,由山门、天王殿、斋堂、客堂、钟鼓二楼、十三祖师殿、伽蓝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组成,总面积达4,224平房米。永时寺是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处,又是甘谷一带佛教徒修行的地方,也是游览胜地。永明寺座东南向西北,雄踞山间,全部建筑分布在阶梯式的台地上,寺院山门为并排连体拱形状牌楼顶。中门顶额内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永时寺”三个阳刻字,对联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扬法师敬书“风月无边一尘不到菩提地,山河环绕万善同归般若天”。两边门首摹配民国时当地名人何鸿吉题书的阴刻“无上法让、出尘入净”八个大字。走进山门,迎面所见天王殿,高9米,长14米,宽10米,顶为四面坡歇山造,琉璃脊兽饰装,结构为单挑檐外围16住回廊……[详细]
大像山双明洞
  大像山双明洞双明洞,俗称药王洞,在大像窟之西,孙膑洞之上。没阶而上有一洞,穿洞可达殿窟。洞长16袄,门首行书“此山中”,人至此,情景交融,诗意、哲理、书法交融,妙趣横生。书法系本县清代著名进土李则广手笔。窟朝向东北,原三壁置佛像。洞前夸砌堵墙,上有望窗两个,如两只眼睛,双明洞由此得名。窟由自然洞穴改建而成,高约8米,深9米,宽17米,总面积172平方米。清代巩建丰《伏羌县志》载:“双明洞,在大佛之西巅,有窃通明,最高险。乡人凿岩为龛,架木为阁,内则疏窗洞达。游人穿穴登眺,亦像山胜境也。”又据时叶应甲《优羌县志》载:“……左侧有双明洞,前后相通……”由此可见,早时通往大像山峰,是沿双明洞后阁道行往,双明洞并为憩息之洞窟。凿成佛窟的时间,亦应早于大像窟。现在洞后册腰直至大像窟窗前,阁道的痕迹还隐……[详细]
大像山文昌阁
  大像山文昌阁县内文昌阁有多处,但大像山文昌阁规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拾级慢步而止,约三百余步,即为文昌阁。文昌阁建筑面积为182.9平方米,总面积为260.9平方米。阁门前有石阶二十四台,门首有砖雕阳刻篆字“孝友门”三字,两边“阁凌碧字迎朝爽,门对朱山映晚霞”砖刻隶书楹联,系清末民国初本县名士宋延桢手笔.门右侧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魏学文(书名雨)隶书“落霞岩”三字,字体清秀柔和。文昌楼楼矗于院内,为重檐门柱六角亭式0,分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上层檐下绘栋画壁,其图案富于写实。下层檐前回廊壁间有书画五幅。其中竹与兰草为天水名字何晓峰所画;别有本县书法家武克雄草书:“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缺溪水鸟飞。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魏学文隶书《兰亭序》;另一幅“喜鹊闹梅”为礼县文化馆……[详细]
大像山太吴宫
  大像山太吴宫伏羲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甘谷民间传说伏羲生在甘谷的白家湾乡古风台。甘谷大像山第一台建有伏羲庙亦即太昊宫,是明万历年间建筑,华盖寺也有伏羲塑像为元代所塑。明代叶应甲编纂的《伏羌县志》说:“邑人以本吧乃伏羲笃生故地,于万历四十八年重建于大像山之西”。原庙于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至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太昊宫宫门及正殿坐南朝北,庙址总占地面积480平方米,殿宇巍峨,坐负苍岩,南倚大像山,北瞰渭河流水;雕梁画栋,飞檐流彩,名家极倾才思于额匾楹联。宫门建于重阶之上,砖木结构,牌楼式,悬山顶,斗拱层迭,额题“太昊宫”楷书大字,作者是清代优贡李维屏。门左右有夏房及装饰性月窗,门前两痤石狮。进入宫门,左甬道有门呈月形,与宫门相连,上有民国初担任京议员的宋梓题写的“别开壹径”沿左……[详细]
  南岭清波南岭清波在县城南,从古坡河引水至大像山一带,渠如游龙婉转山岭,水质清洌甘甜,微风吹时,清波如鳞。宏伟,其工程宏伟,被联合国水利家称为“不可思议的人间奇迹”……[详细]
尖山寺森林公园
  尖山寺森林公园尖山寺,又称灵风山,位于甘谷西南25公里的尖山之上,最早古迹建于汉魏六朝时期,全山有森林5000多亩,其中有林地8727亩,森林覆盖度为39%,森林蓄积量11880立方米。海拔1800-2100米之间,相对度差300米,年降水量600毫米,属南部半湿润气候型区,年平均气温2.4-8.1,无霜期100天左右。境内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山势雄伟,森林茂密,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保护完好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形成了园内别具一格的森林特点。主要森林植物有油松、落叶松、华山松、白桦、山杨、漆树、辽东栎、椴树、青肤杨、山杏、山李等。灌木层有榛子、山核桃、刺五加、枸子、珍珠梅、沙棘、山樱桃、野花椒、卫茅等,荟萃100多种针阔乔灌木、草本植物及中药材。林中有梅花鹿、金钱豹,锦鸡等十余种国家保护野生动……[详细]
  天门春晓天门春晓位于甘谷县城南,海拔1500米,是甘谷县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自古以来有“天门春晓”的美誉。山巅有始建于秦汉、重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公元1031年)的东岳庙,有泰山之神东岳天君的塑像,苍柏环抱的古庙是采伐本山原始松木所建。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楹联匾额,出于名家。庙院内两株红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贵的文物树木。天门山山势巍峨连峰耸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锦。南岭渠水,潺潺环绕;盘山公路,直通山顶。正如《甘肃通志》描述甘谷县城的景色:“关岭东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门,北环渭水,万山四塞,复岭重网。”是观赏城区景色的最佳去处。每当旭日东升,登临山顶,晨雾中环视四野,但见层峦叠嶂,绵延起伏,颇为壮观;俯瞰渭水平川,烟雾缭绕,玉带蜿蜒,高楼林立,霞光映彩。夕阳……[详细]
238、石鼓山
石鼓山
  俗称石鼓山,位于县城南30公里的古坡乡艾家川,系朱圉山之主峰,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拔2,635米。该峰山势陡峭,人迹罕至,茂林幽泉,景色幽静,绝顶有巨石,远望如卧牛,上则层峦攒青,森秀无比,数十里而不绝,悬崖峭壁之上,瀑布飞流,下则群溪潺缓,汇为藉水,当地人称之乌龙江。其流清澈若镜,底石可见,中有娃娃鱼。山林中珍禽出没,鹿麝时鸣,野生植物遍地皆是,实为旅游之胜地。又据旧志载,冀南山有石鼓山,山中梧中聚,历代每发生强烈地震时,伴随隆隆如击鼓声。据《前汉书•五行志》及《水经注》载,西汉鸿嘉三年(18)五月乙亥,天水冀南山大石鼓鸣,声隆隆如雷,闻平襄二百余里,野鸡皆鸣,为地震之前兆,民俗以为“石鼓自鸣”。……[详细]
239、蔡家寺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家寺
  蔡家寺在甘肃甘谷县东北渭水峪火车站(陇海线)以西,渭河北面的二级台地上,寺、村同名,寺在村北一山丘上,依山而建,直达山顶。据清乾隆《伏羌县志》(甘谷旧名伏羌)记载,寺庙建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有650年左右的光景。至于何时有村,县志语焉不详,实难详考;而何以村、寺同名,亦不得而知。最奇怪者,蔡家寺村,顾名思义,村人大率当为蔡姓,就像河对岸斜对的蒋家寺村,其村民多为蒋姓一样,然而,蔡家寺村从来不闻有过蔡姓之人。这一点,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引起出身于该村的诗人李兆甲的注意。李兆甲(1767~1830),字逊乙,号椒园。笔者今尚存有其《椒园诗钞》誊稿一卷,其诗多经其师临洮吴镇与无锡杨芳灿等评定。作为佛教庙宇的蔡家寺,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松柏映翠,梵宇玲琅,在甘谷县内,不……[详细]
马家塬遗址
  马家塬遗址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背靠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杜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洼平缓,两边高陡的簸箕状地形,避风向阳。遗址地表为农田,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延伸,200米范围密集地分布着战国墓葬群,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其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较为丰富,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尤其是古墓0土的战国中晚期车乘的发现,在甘肃省尚属首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它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为这一时期车辆的制造技术、装饰工艺,金、银、铁等金属品的提炼和运用程度等提供了证据,对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详细]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