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郭城址位于柏坊镇东白村境内,距常宁市区20余公里,处在湘江南岸一椭圆形台地上,城址本身包括城墙、护城河、城门等结构及建造工艺,现如今其原护城河依稀可辨,土城墙环台地一周,长973米,城址南北最宽处156米,文化堆积层丰富,出土有简瓦、陶片等。城址于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普查人员根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认为其为三国吴废帝孙亮太平二年(257)所建,分析耒阳县地所置地为新平县县治,故定名为“新平故城”。1995年1……[详细] |
水口山江洲遗址是目前为止衡阳市的所有考古中发现最早、具有重大的文物考古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迹。它位居常宁市水口山镇的一个小州村,坐落于三江交汇处。此遗址中有全国罕见的距今约有12000年前的建筑群;拥有西周高等级的大型村落遗迹,发现的冶炼、铸造青铜器的作坊遗址,提前了湖南的冶炼史二千年,是迄今为止湖南的最雄伟壮观的一座西周古城遗址。2019年3月,江洲遗址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
何家皂山北宋墓北宋墓葬。位于衡阳县何家皂山中部山坡。1973年发掘。为北宋晚期石椁墓,棺椁保存完好。墓中除保存有陶器、木器、铜镜、铜钱等文物外,还出土了一具男尸和大量的丝麻织品。在男尸体内发现大量典型的华支睾吸虫卵,为我国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丝麻织品主要是从死者的垫褥、被衾和袍、袄、单衣、裙、帽、鞋、带等服饰中获得的,质地品种有麻布、素纱、花纱、素罗、绢、本色花绫等多种。在花纱、花罗、花绫的纹样装饰上有大、小两种提花织物……[详细] |
灶市越人墓春秋墓葬。位于耒阳市郊灶市水泥厂西南向山坡上。1982—1983年共发掘越人墓19座。其墓葬形制均为特别狭长的竖穴土坑墓,长宽之比大都在3:1以上,最高达5:1,墓葬方向多在60°~90°之间。墓内填土未见夯痕,葬具和人骨腐朽无存。随葬品为越式铜兵器和铜工具,如扁茎无格短剑、-、长刺弧刃骹两侧有圆形环耳的矛、人字断面铜削刀(篾刀)、铲等,还有较多石器,如石锛、石玦、砺石等。出土陶器极少,仅见带釉的折腰硬陶豆、盘等两种。其墓葬形……[详细] |
保和圩越人墓春秋墓葬。位于衡南县云集镇保和圩胡家港山顶上。1963年发掘。为长条形土坑墓,随葬器物置于墓室中央和两端,除了一些铅块和磨石外,都是青铜器。器形有鼎、𣪕、盉、戈、矛、剑、锉、削、刀、斧和钲等。鼎有17件,皆圜底有烟炱,个别器底还有补痕多处,可证是久经使用的实用器。盉的形状为盘口、款足、束颈、扁腹,器嘴和扳手都作管状,订沿饰变形蟠夔纹。𣪕的器身扁圆,有环纽,饰雷纹和变形窃曲纹。钲的外表漆黑,圅作……[详细] |
磨形窑遗址宋元青白瓷窑址。位于耒阳市磨形乡瓦子坳、虾塘、青陂、瓦子窝、老背山、栾岭、窑门前、南塘、凤形山等地。诸窑均烧制青白瓷,故概称磨形窑。器形多为碗、杯、盘、灯、碟、壶,瓶、炉等,均采用覆烧法。壁细薄,透亮,多芒口,圈足露胎或施开片满釉,器心也有露胎的作风,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外壁常印仰莲纹、折波连珠纹、龟儿连花纹、勾连云雷纹、回字纹、竹叶纹、梅花纹等。在瓦子坳瓷窑出土的窑只.垫钵内发现有淳祐通宝5枚。该窑址年代早至宋,下限可晚至元……[详细] |
蒋家窑遗址唐宋青瓷窑址。位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蒋家祠一带,居湘江东岸。方圆1000米左右,共发现窑址20余座。此处地势平坦,窑床遗址大部分用匣钵垒筑而成。1974年考古学者配合筑路工程清理古窑1座。该窑为龙窑式,窑床斜面长33米,窑墙用双层匣钵垒砌。窑具中有圆筒形匣钵,承垫物有环形乳钉状垫圈、三岔形和四岔形支托。主要器形有碗,盏、盏托、盆、钵、缸、壶、瓶、尊、烛台、砚和工具等:其中如军持、高足式盘座、盏托,刻花类壶、瓶等,过去很少出土……[详细] |
衡阳古井遗址南朝至元明古井遗址。位于衡阳市石鼓区人民路正殿巷、后宰门与司前街一带。1973年6月,在该区域14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南朝至元明时代古井23口,其中价值较大的为南朝至五代水井。南朝水井0-土有青釉印纹单耳陶罐等。唐代水井0-土有檐口坛、双系罐、瓷壶、骨梳等物,还有鹿角、虎骨、阿魏、沉香木等药材。所出瓷壶,上饰贴花装饰,是典型的长沙窑产品,其中以宝塔舞蹈人物贴花壶最为珍稀。五代水井除出土少量残木器和货币外,均为陶瓷器,有檐口坛……[详细] |
周子头遗址西周至春秋时代古越族的文化遗址。位于衡阳市雁峰区岳屏镇隆桥村。1982年发掘,发掘面积550平方米。遗址分布在湘江岸边的山坡上,文化堆积多因雨水冲刷而遭破坏,有些遗存已露出地表。古越族在商周时期创造了以几何印纹硬陶为特征的古文化,该遗址即为西周至春秋时期以几何印纹硬陶为主要内涵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之一。其西周地层0-土陶器上多饰有各种变形的云雷纹,而春秋时期地层0-土陶器上多饰有圆圈和方块凸点纹和变形夔纹。这几种纹饰,与包括香港……[详细] |
五岳殿是江南唯一同时供奉五岳圣帝的寺庙。是唐朝著名的石头和尚的弟子“丹霞禅师”天然和尚所建,故名丹霞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年)。清末,寺僧玉洁塑了五岳圣帝神像于前殿,以便吸引更多的朝圣者,从此丹霞寺改名为五岳殿。五岳殿于民国24年(1935年)由该寺住持醒悟重建,有山门、正殿、后殿三进,石墙铁瓦,古朴庄重。山门建于登山路旁,花岗石的门额上刻着“五岳殿”三个大字,殿门下还留着“丹霞寺”。山门内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经过都是有……[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