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许昌市旅游

许昌市旅游景点介绍

长葛泰山庙大殿
  泰山庙又名东岳庙,位于长葛老城东关,不知何时创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启三年(1623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十年(1745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行过重修。庙内建筑,多遭损毁,现仅存大殿和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以绿色琉璃筒瓦,屋顶中央饰黄色琉璃筒瓦方心,瓦当图案为兽头。正脊、徒工脊、戗脊均为琉璃牡丹花脊,正脊中间置一座三重檐楼阁,两端安有吞疹兽,背部插有剑把。垂脊上置各种小兽,戗脊上置武士。四个殿徒垂挂四个风铎,迎风摆动,叮咚作响。四周檐下施五踩重昂斗拱,后檐和东西檐昂嘴为正方形,前檐昂为龙首。两山置搏风板、悬鱼。梁架彩绘,色调鲜明。1981年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洪山庙大殿
  洪山庙位于许昌市鄢陵县只乐乡后杜村,是现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洪山庙遗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洪山庙大殿座北向南,大殿东西长9.30米,南北宽7.15米。 洪山庙中所供奉的为宋代中州神医洪山真人,故名洪山庙。洪山真人本姓顾,原籍河北,生于宋代末年,曾举进士,因感天下纷争,世事变乱,吏治腐败,不堪其扰,于是远离尘世,隐居密县大隗镇洪山。期间,有感于当地牛马牲畜常为疫病所困,死病无数,于是究心医学,初则医兽,医名日盛,久则乡里贫病之人亦委求疗医,遂成良医,远近求治者日众。 真人医名远播,曾奉御诏为宋太后诊病,有起死回生之效,后又被召为京城兵马疗疾,无不获效。皇帝赐其金锦而不受,获封为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因久居洪山,百姓亦俗称为洪山真人。后仙逝于洪山,遂葬于此。乡人为感念真人救死扶伤之恩,于元代初年在……[详细]
龙池花牌坊
  龙池花牌坊坐落于禹州市西9公里的火龙镇龙池村,清乾隆甲戌年(1754)为表彰儒士周国才妻李氏节孝而建。高10米,宽7米,用青、红巨石雕刻而成,跨街耸立。龙池是洛阳、登封通往禹州的古官道,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牌坊为三门式,用四块青石方柱,顶起红石大梁、二梁,下加红石小梁,上架房式顶盖,中嵌饰件字匾,成为三大层次。自下而上为:浮雕故事长图案,贞节坊字匾,透雕长图案,浮雕故事长卷,透雕故事画,旌表字匾,分段浮雕故事,最上层为六个斗拱,托着房式顶棚,房脊为叠瓦式透雕,两头龙仔螭(chi)吻,昂首外望,脊正中上压狮子驮宝,扬头厥尾。贞节坊字匾上刻 ”旌表儒士周国才妻李氏贞节坊‘’十三个大字。旌表字匾为:”钦旌贞节‘’四个大字。浮雕透雕故事大型者有八仙过海、八仙庆寿、花卉连图、十八罗汉、云影花卉,小型者……[详细]
禹州城隍庙
  禹州城隍庙是一座道教建筑。城隍是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曾在洪武四年重修,现存多系清代琉璃瓦建筑物。城隍庙现有山门、戏楼、城隍殿、后寝殿、鼓楼、东西廊房和财神殿、灶王殿等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禹州市城隍庙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内西大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为禹州轻工机械厂东院,北为轻工机械厂西院,西为西关小学。大殿东侧的配财神殿系硬山卷棚大殿建筑,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五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七架,梁檀饰大彩绘,制作简洁。财神殿东北后侧配灶王殿系硬山卷棚大殿,青年筒瓦建筑各面阔三间,进深五架,营造更为简洁。……[详细]
柏山文峰塔
  柏山文峰塔,当地俗称白沙塔;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南郊柏山峰顶,禹平公路东侧,南距郑尧高速禹州南出口3公里,北距禹州市政府6公里,东距郑尧高速禹州东出口7公里,西距南水北调中线干渠4公里,东北距郑州新郑机场58公里,西北距嵩山少林寺风景区66公里。出禹州市向南5公里,到箕阿新村沿着禹平公路继续向南2公里(由箕阿老村向南1公里)处,有一向东公路直抵柏山东峰文峰塔脚下。柏山属秦岭东部山地系统之一箕山山脉的最东端,海拔仅99米;尽管禹州市境内山峰林立,但只有柏山上建有宝塔一座----柏塔。据说,禹州柏山文峰塔与许昌文峰塔不仅外形相似,结构相近,而且渊源相同,故被人们称为姊妹塔。“文峰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魁星点斗、振兴文运的象征意义。禹州柏山文峰塔始建年代不详,但它的建造当然也……[详细]
青冢寺(龙兴寺)
  龙兴寺,原名青冢寺,位于襄城县城西十里铺乡寺后李村,距县城7.5公里,坐北朝南,重建于元成宗大德(公元1282-1299年)年间,历经多次毁坏、恢复,规模愈加宏大,占地达三百余亩,有亭台楼阁、塔林碑刻、古树参天、殿堂巍峨、景象万千。明顺四年(公元1460年)重建,历时四年而成。时任户部尚书的李敏曾撰写碑文,详细记载相关情况。龙兴寺原有前殿、牌坊、天王殿、岳王殿、关帝殿、菩萨殿、火神殿、钟鼓楼、焚金亭、东西塔林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由于历史变迁和“文革”时的破坏,龙兴寺内的大部分建筑被毁。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宗教工作,宗教文化蓬勃发展,龙兴寺得以重修和扩建。现有天王殿、中佛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等4座,方丈室3间,精舍6间,斋堂10,僧寮10,僧众20余人,并辟有念佛堂、法务流动处……[详细]
阎寨遗址
  位于禹州市花石乡阎寨村的阎寨遗址是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以龙山文化时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的遗存为主。阎寨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文化层在地下20厘米,厚约2.5米。地表和断崖可见许多灰层、灰坑和红烧土加草拌泥块,包含的陶片陶质及纹饰为灰色夹砂方格纹及方格斜纹、黑色磨光及灰色素画,出土的器物有豆、鼎、罐、盆、杯和灰色素面陶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等。……[详细]
  陈德馨藏书楼坐落在鄢陵县柏梁镇花都纺织公司院内,砖木结构,飞檐挑角。藏书楼内置木质地板,有木质楼梯通往地下室,地下室与一条300多米长的地道相连。陈氏在老庄村北地办有农场。后来陈德俭在哥哥陈德馨的启发下,改农场为“三民学校”,陈德俭为校长。1936年,陈德馨出资在校内建了这座藏书楼。后来,陈德馨又拿出2000块大洋购置书籍。陈德馨殉国后,陈德俭将其改名“陈德馨纪念堂”。解放后,此楼先后成为鄢陵县中学图书借阅室和林业部工具厂娱乐活动室。1988年,鄢陵县文物部门接手管理此楼。1999年,河南省文物局拨专款进行维修。2000年9月,陈德馨藏书楼旧址被公布为“省保”单位。2007年7月,该楼被列入首批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详细]
  三里侯冢位于鄢陵县城北1.5公里、鄢陵县至尉氏县公路东侧。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彰生前曾被封为鄢陵侯,相传死后就葬在这里。该冢高于地面约4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1963年被核定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里侯冢冢规模宏大,相传冢南建有殿阁、祭亭和神道。明代《嘉靖鄢陵县志》记载,冢为椭圆形,西临路边,土溃,见兽环石门,后封存掩之。清代冢上建有龙王庙(今已无存)。明代苏宇诗云:“三灵侯乎果何人,大冢九亩与路邻。兽环石门虽常见,姓氏不传哪可寻。墓旁车马日来往,接天盈路走飞尘。墓中之人无所知,贲土一任耕者侵。”据考证,三里侯冢为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从遗址断崖上看,文化层堆积十分明显,灰土层厚2至3米,地表遗存有大量绳纹、蓝纹陶片及鬲足、鼎……[详细]
许昌白兔寺
  许昌白兔寺,坐落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河街乡,它是一座拥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千年古刹。根据白兔寺内现存的古文物考证,汉魏末年在许昌城西便有了这座佛教寺院。清道光年间《许州志》记载:“北朝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四月,颍川郡献白兔。”北魏宣武帝元恪认为天降祥瑞,便下旨赐名该道场为白兔寺,沿用至今。千百年来,白兔寺一直香火不断,福祉绵延,至今还在当地流传有药王菩萨显灵、救助善良百姓、化解灾祸、祈福平安的民间故事。据《许昌县地名志》记载,原来的白兔寺占地7.5亩,为五进大院,建筑雄伟,有房舍53间,另有寺田1.8顷。寺院前门三间,两侧是金刚二将,二门两侧是四大天王,三门为三层殿,四门是佛爷殿,药王菩萨神像高达丈余,四周是十八罗汉像。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冯玉样督豫期间废庙兴学,毁掉佛像,驱散僧侣,多……[详细]
雍梁故城
  雍梁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镇狮子口村、古城村一带。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区向豫东南平原的过渡带上,东北距省会郑州80公里。它西北部群山环绕,丘陵起伏,东南部为开阔平原,颖河自西向东横贯全景。境域东临许昌市、长葛市,北依新郑市、新密市,西北接登封市,西连汝州市,南与郏县、襄城县相衔。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间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代,即有先民在此活动。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其子启在此建都,史称为“夏”,是中国最早的都邑。这里有著名的夏文化瓦店遗址,商朝时仍为“夏邑”,西周时是武王其弟的封地,春秋时为郑国的“栎邑”,战国时又为韩国所据。古城镇位于禹州市的东北部,东与长葛市相邻,与禹州市区相距11公里,雍梁故城位于古城镇东部,东北距同时期的郑韩故……[详细]
台王遗址
  台王遗址新石器时代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位于襄城县范湖乡台王村西,台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OO米处,占地5O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今无存。由于历代和近年动土,台地已被削去五分之三,西半部已被夷为平地。现存台地东西长53米、南北51米、高8.5米。三国时期,此地为许都西南重镇。地势平坦,沃野无际,农人丰衣足食,且距京师(许都)不远,是屯田练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练兵马,演习攻城掠地之法,又屯田开荒,种粮置草,为统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曹操练兵台东北处城上村,有论城(魏武帝行宫)遗址,为曹操聚贤论事之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欲雄霸中原,统一天下,招贤纳士,广罗人才,郭嘉此时投奔曹操。在这里曹操同郭嘉纵论……[详细]
  鄢陵刘庄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鄢陵县陈化店镇刘庄村……[详细]
  王店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周地址:鄢陵县大马乡王店村……[详细]
议事台遗址
  议事台遗址时代:三国地址:鄢陵县马栏镇议台村曹操议事台遗址位于鄢陵县马栏镇议事台村西。议事台为黄土夯筑而成,呈椭圆形,高约5米,围300余米。《鄢陵县志》载:此台是曹操与谋臣议事之处。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议台村小学。……[详细]
宋聘三故居
  宋聘三故居:位于禹州市北15公里的浅井乡浅井村中部。位于禹州市浅井乡浅井村的宋家大院庭院深深、古朴典雅,共有大小房屋300多间,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禹州市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之一。这座清代两进四合院建筑,就是中国早期革命先驱宋聘三出生及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地方。宋聘三故居建于清咸丰至同治年间,为小青瓦建筑群,后院与西跨院设拱形门相连,门楣正反面分别题“凝瑞”、“承恩”阳文。宋聘三故居于200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神垕古民居
  神垕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确定为十八条旅游线路之一。古镇由东南西北四座古寨围成,走进望崇寨,墙高三丈有余,坚固厚实,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口,易守难攻,寨门一关,固若金汤。进入寨门,便是有七里长街之称的神垕老街。过去,繁华的老街是古镇中心,炮楼、古民居、庙宇彼此相邻。而今,青石板铺就的老街,比较完好地保存了清末以前的格局。神垕有首明清时期民谣: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神垕老街有四大特色,古桥、古庙、古寨墙、古民居。老街的主要标志性建筑是伯灵翁庙,它也是神垕作为千年古镇的证明。在中国,每个老行当,都曾有……[详细]
禹州郭氏民居
  郭氏民居时代:清地址:禹州市火龙镇郭楼村……[详细]
清流社学故址
  清流社学位于禹州城东南9公里的范坡乡彭庄村村南。明嘉靖八年(1529年),由三官庙改称清流社学,它东靠颍河,西接柏山(《水经注》载:啟筮亭),南望靡山,北依钧台坡、门前古渿水(今谓小泥河,已干涸),跨有石板桥两座(现仅存一桥)俗谓“七步两桥和一步两井”。据载:明洪武七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诏令各郡县兴办社学”。《禹县志·古迹志》记载:“清流社学故址在柏山东麓,明嘉靖时知州刘魁建。”“钧州知州刘魁,字焕吾,号晴川,江西泰和人,正德中登乡荐,受业王守仁之门。嘉靖初谒选得宝庆府通判,历钧州知州,抵任讲道学。辟佛老,僧尼悉令还俗。其政先宽后严,丈地均粮俱有成法,废毁淫祠,建禹、汤庙,先贤祠,八蜡祠及书院社学之属,立社仓。历任七年,教化大行,儿童走卒咸以父母戴之。升潮州知府同知,历工部员外郎,发……[详细]
刘知远墓
  刘知远墓(五代):位于禹州市苌庄乡柏村柏嘴山右侧的大龙山之阳,海拔240米,东南距禹州市区25公里。……[详细]

缂備緡鍣Λ绋婵犮垼顔愰幏锟�13001937闂佸憡鐟遍幏锟� 缂備緡鍠撻崐鏇㈠矗閺囩姷纾鹃柟瀛樼箘閺嗘柨顭跨拋瑙勫 44010602000422闂佸憡鐟遍幏锟�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