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 > 建宁县旅游

建宁县旅游景点介绍

建宁县苏维埃政府遗址
  建宁县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复兴社区民主街13号原县物资局(总公司)院内。1931年夏,红一方面军攻克建宁县城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帮助建宁建立了建宁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和城市、渠村、里心、桂阳、黄泥铺5个中心区苏维埃政府。1932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实施建黎泰战役,再度攻克建宁县城,解放建宁全境。10月下旬,建宁县召开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县城南街弄与熊家岭交叉丁字路口西北侧的城背当铺屋。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党的领导和红军的帮助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各项政策和任务:在全县迅速建立健全了苏维埃政权体系,建立了10个区、72个乡、204个村的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查田查阶级运动,到19……[详细]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位于建宁县县城濉溪镇复兴社区中山南路18号建宁县实验小学所在地。1933年12月12日至13日,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建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召开。出席大会代表,包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代表,红一方面军及其所属各军团领导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浙赣省、满州省、山东省、河南省代表,闽赣省领导,闽赣省地方红军代表,闽赣省辖区建宁、黎川、泰宁、将乐、沙县、顺昌(洋口)、光泽、东方、金溪、资溪、崇安、浦城、铅山等13个县(地)地方代表,共400余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主席邵式平分别作了政治报告、军事报告和《目前政治形势与闽赣省苏维埃的任务》报告。邵式平在报告中指出,闽赣省处在战争的最前线,唯一的中心任务就是战……[详细]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遗址暨邵式平旧居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遗址暨邵式平旧居位于建宁县县城濉溪镇新生社区中山北路10号县医院内住院部大楼东北侧及医技楼所在地。1933年11月,闽赣省机关经建宁的楚上溪口迁驻建宁县城,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驻建宁县城基督教堂暨基督教会办私立华美小学礼堂。时任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主席邵式平,亦在此居住。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遗址暨邵式平旧居原为建宁县基督教会教堂暨教会办私立华美小学礼堂,1950年建宁解放后被建宁县医院所利用,后被拆除。1970年,建成县医院二层住院楼房。……[详细]
闽赣军区司令部遗址暨叶剑英旧居
  闽赣军区司令部遗址暨叶剑英旧居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复兴社区民主街南街弄4号税务住宿楼所在地。1933年11月,闽赣省机关经建宁的楚上溪口迁驻建宁县城后,闽赣军区司令部驻南街弄丁家屋。时任闽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叶剑英,亦在此居住,直至1934年3月离开建宁前往闽西就任福建军区司令员,闽赣军区司令员由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式平兼任。1934年5月,建宁县城失守,闽赣省机关迁驻建宁西南部的伊家都上村。闽赣军区司令部遗址暨叶剑英旧居原为民房丁家屋,20世纪90年代在旧城改造中被拆除。……[详细]
  水尾革命旧址群位于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年代为1934-1935年。简介:旧址群包括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旧址、苏区银行旧址、红军医院旧址、苏区兵工厂旧址、建宁县苏维埃政府、红军被服厂旧址等6处。旧址群见证了1934年5月至1935年3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 广昌和建宁县城失守后,闽赣第二作战分区、闽赣两省建宁、宁化、广昌三县游击队、闽赣基干游击队在建宁西南部和闽赣边区进行反“围剿”和反“清剿”的游击斗争历史。这些旧址外墙尚有苏区时期留存下来的较清晰的革命宣传漫画和革命标语。2018年,水尾革命旧址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各单体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详细]
  七叶衍祥坊年代:清座落地点: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简介:四柱三间五楼式石牌坊,四柱前后二侧有抱鼓形夹柱石。牌坊坐北朝南,总宽6.98米,总高8.76米,占地面积约14.24平方米。牌坊上下三层,左右五楼,额枋之间嵌置匾额“七叶衍祥”;字碑及匾额的二侧,又各有一块字碑,记述有关事迹以及建坊经过等。上额枋之上龙凤柱间立“圣旨”碑。保护范围:沿古驿道南100米至稻田,沿古驿道北200米至上坪村公路,东50米至山顶,西50米至山顶。2009年,七叶衍祥坊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岩上节孝坊年代:清座落地点:建宁县里心镇岩上村简介:由左、右二座石牌坊并中间加筑路亭组成,其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2.33平方米。牌坊整体石砌,总高6.38米。石牌坊均为四柱三间五楼式,门上额枋正面,阴刻 “旌表儒童张卫澜之妻谢氏”,额枋之上阳刻“节孝”匾,二侧纪事碑阴刻有张大宾及其子孙女婿、建坊石匠、建坊官员姓名和建坊时间等。保护范围:以牌坊为中心,沿古驿道东100米至稻田,沿古驿道西120米至岩上村部,北10米至山脚,南100米至山脚旁。2009年,岩上节孝坊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
  福建省建宁县。建宁县濉城北溪口的当年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旧址,原是1926年德国传教士所建天主教堂,为中西合璧式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两层楼房,后部为礼拜堂,总面积330平方米。1931年5月29日,红一方面军攻克县城,指挥部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驻此,召开军事会议,指挥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因此,总司令部和总前委旧址亦称“毛泽东旧居”。建宁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建宁战斗、生活和实践过,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1985年10月,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和“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详细]
建宁修竹荷苑
  从建宁县县城驱车二十余分钟,到均口镇修竹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修竹荷苑”就坐落于此。修竹荷苑景区现共拥有千余亩荷塘,分布于村道的两侧。进入村庄后,便可将这千亩荷塘一览无余。在荷苑的木栈道上一眼望去,田田的荷叶与远处的山连成一片,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来形容此景再合适不过。在荷苑里有一处特色的莲品种园,这里种植着来自各地的百余种荷花。不同种类的荷花,在修竹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延续与发展。修竹村深入发掘地方莲特色,抓牢莲与建宁深厚的渊源,担当起传播莲知识,传承莲文化的使命,在修竹荷苑景观区中修建起了中国建莲文化馆。……[详细]
50、上坪村
上坪村
  上坪村位于建宁县东北部,溪源乡境内。西与江西省黎川县接壤,海拔760米,处在山间盆地中,历史上曾名六龙井、楚下堡,距县城30公里,上坪村辖六个村民小组,154户,总人口634人,面积16786亩,耕地面积1646亩,竹山面积3000亩。上坪村是全国传统古村落,福建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又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上坪村历史悠久,自上坪杨氏始祖杨感遁之祖父达圣公随闽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迁至福州,因闽王审知失政,杨感遁再由福州迁到上坪肇基以来已有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上坪村有文字记载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年(上坪关西族谱)。上坪村全村都姓杨,这里山清水秀,风光妖娆,前有四象把口,后有双蚕织茧,村中玉带环绕,七星伴月。作为名门汉太尉(关西夫子)杨震之后的杨感遁承祖训,在上坪避世筑居、耕读传家。后来建宁至……[详细]
51、高峰村
高峰村
  高峰村位于建宁县濉溪镇东部金铙山下,东与泰宁大金湖相邻,距县城10公里,全村共179户、805个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金铙山下,香溪水畔,满谷花香。高峰的美在于山林的郁郁葱葱,在于水流的澄澈明净,在于鲜花的烂漫盛放,在于民众的质朴善良。华夏古陆,千年古道,高峰的历史源远流长,千年的古道由高峰村出发,穿越金铙山,是一条古时候建宁通连泰宁、顺昌、福州等地的驿道。过去,建宁被称为“闽盐赣米集散地”,商贾往来,兴盛一时。驿道弯弯曲曲,由石板铺就,依山傍水,横竖交错。丰富多彩的生态资源。“武夷胜景甲天下,金铙东南第一窥”是徐霞客笔下的金铙山,“矿泉水中漂,石蛋群里游”是游客口中的高峰漂流。每年的6月至10月,是漂流的旺季,也是花季,高山飞流的溪水热情飞越,天然形成的石蛋星罗棋布。精心培育的花海五彩……[详细]
建宁民俗馆
  陈列展示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示建宁县历史,包括建宁历史沿革、历史神话传说、历史名人等;第二部分为农耕掠影,展示了乡村田野和各种农事活动;第三部分为小城故事,展示了往年各类商铺作坊、手工制作、门楼牌坊、民俗活动等。场馆建设遵循“古”和“俗”的原则,以传承保护、弘扬宣传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主旨,以复古仿古建筑物为交流和展示平台,集中体现建宁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反映建宁苏区人民生产生活风貌。整个陈列场景通过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和喷绘物、近景人物塑像与民俗实物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展现了建宁民俗民风,让游客身临其中,感受民俗氛围。门票信息:16元详细地址:三明市建宁县溪口街49号开放时间:上午08:30-11:30,下午14:30-17:00(周二闭馆)游玩时间:1小时……[详细]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溪口街49号,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前身为建宁县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9月。2007年建宁县委、县政府斥资对建宁县革命纪念馆进行扩建,增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大型群雕”,新建陈列馆,并更名为“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园内有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包括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陈列馆二座,大型群雕一座,办公楼一座。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于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福建省委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共青团福建省委、少先队福建省工作委员会确立为少先队雏鹰训练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等国家十三个部、委、办、局、室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详细]
54、修竹村 AAAA
修竹村
  修竹村位于建宁县均口镇北部,距县城和集镇所在地分别为20公里和5公里,省道秀里线贯穿全境,“渝湄高速”大通道互通口也将设在该村,交通区位条件极其优越。修竹村是革命基点村,于1932年底建立苏维埃政权,村内有国家级生态林2.1万亩,有以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修竹荷苑为代表的众多自然景观,宁溪穿境而过,田园风光凸显。走在村里,道路两边的荷花竞相开放,千亩荷塘尽收眼底。所以景区的游玩观赏以“荷”来展开,分别有修竹莲海景观休闲带,修竹人家农事体验区,诗意莲田游赏感悟区,建莲文化精品展示区,宁溪田园亲水悠游带,荷塘月色主题度假区,滨水综合服务休闲区。这对于喜爱莲花的游客来说简直是天堂。景区的房屋统一涂刷了白色涂料,素墙、青瓦、大屋脊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恬静舒适的感觉。除了各种休闲赏玩的特色体验区,景区内部……[详细]
客坊水尾红军小镇
  景区位于建宁县客坊乡西南部,地处闽赣交界,四面群山环抱,生态良好,环境优美。1934年5月第五次反“围剿”建宁县城失守后,这里是闽赣军区第二作战分区武装部队和闽赣基干游击队坚持游击斗争的重要活动据点,是闽赣边区的“小井冈山”、“红军小后方”。景区内革命历史建筑保存完好,现存众多红军生活、战斗留下的历史痕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另有人文景观太平古寨和自然景观古银杏纵林。近年来,对景区内的革命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复原展陈,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景区已发展成为集观光、旅游、研学、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红色旅游景区。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36号电话:0598-3263588……[详细]
金铙山(闽江源景区)
  金铙山原名大历山,又名太弋山,位于福建省泰宁县和建宁县两县境内,海拔1858米,在我国东南仅次于台湾玉山和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素有“秀起东南第一巅”之美称。因闽越王无诸校猎于此,遗失金钹一面而得此美名。金铙山绵亘300余里,共有84峰,峰峰险峻,主峰白石顶把山分为东西二麓,东麓多为悬崖绝壁,西麓多为奇峰峻岭。有“八闽第一峰”之称,海拔1858米。该景区内建有福建省海拔最高,长度最长(2.1公里)的金铙山客运索道,海拔最高的时空隧道,福建省最有特色的凌空栈道,全国除台湾阿里山外唯一的高山小火车和福建省唯一的高山室外滑雪场。登上主峰,可眺望闽西北的建宁、泰宁、宁化、明溪,福建最大的人工湖金湖,也尽收眼底。金铙山是个天然的大氧仓,负氧离子含量达50000个/立方厘米,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是旅游,休闲……[详细]
建宁人工湖
  人工湖莲乡人有效地保护了湖区的生态环境,使这个人工湖及周边地貌更显山青水秀,妩媚壮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湖区的渔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湖区所在地均口镇黄岭村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被定为三明市生态环境保护示范点。美妙的人工湖景色不仅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而且吸引了众多鸟类,成为鸟的天堂。每年秋风一起,便有成百对鸳鸯从四方飞来过冬,直到第二年清明节过后才依依不舍地飞离此地。许多鸳鸯的到来使人工湖有了名字——鸳鸯湖。具体位置:“建莲之乡”建宁县均口镇黄岭村……[详细]
红军政治部旧址
  红军政治部旧址建宁县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总政治部旧址位于宁都县黄陂镇排下村上排。1930年12月,以鲁涤平为总司令、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的-10万军队,采取“并进长追”(亦称“分进合击”)的战略,向红一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备而歼灭”的战略方针,在分析敌我形势后,决定将红军集结到根据地中部的宁都黄陂、小布一带向敌军展开攻击。1930年12月1日至24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同志驻此并居住,研究制定了第一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的作战方案。旧址原为“佑圣阁”,砖木结构,上下两栋,均面阔五间,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具体位置:建宁县宁都县黄陂镇排下村上排……[详细]
朱毛红军楼
  朱毛红军楼城区“朱毛红军楼”(溪口天主教堂)是红军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旧址,毛泽东、-旧居。还有中华苏维埃军委旧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旧居(白楼),闽赣军区司令部旧址、-旧居(下丁家屋)。万安桥(“红军桥”)是第二次反“围剿”胜仗纪念地。金铙山景区有龙潭飞瀑、金铙晴雪、石燕岩、仙人池等景,天台山有天池水、云坞庵诸胜。客坊龙门山白云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游此寄读,神宗皇帝赐“白云崇圣寺”匾额。具体位置:城区溪口天主教堂……[详细]
万安古桥
  万安古桥万安古桥位于建宁县。开车高速泉州东北10公里。倚东山,枕城门,乃濉城要道。始建南宋绍定元年(1228),石墩木面,亭盖长廊,名曰镇安;清乾隆六年(1741)改建石拱桥,更名万安。为闽江上游、三明境域古石桥之最,史载水圮8次,火焚5回,屡毁屡建,历尽沧桑。1931年夏,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七百里驱十五日”,旌旗展桥头,号角惊敌胆,万安桥乃第二次反“围剿”终战大捷之见证,誉为“红军桥”。红色苏区,岁月峥嵘。2002年6月16日“两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毁桥于顷刻。虽洪水无情,然干群有志,众人捐建,共有133个县内外社会团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8348名人士为大桥捐款捐物,计达493.4万元;省交通厅拔补100万元,于同年9月重建,次年12月竣工。采用4×20米预应力砼空心板加12……[详细]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