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旅游景点介绍
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后勤部旧址新厝里位于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年代为1933年。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为1037.98平方米。由畔池、前坪、大门、门廊、天井、对厅、主堂、后厅、厢房及两侧横屋组成。1933年初,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陈塘设立红军第四医院,主要收治在东线战斗中的伤病员,其中后勤部设于陈塘村新厝里。……
[详细] 彭湃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陈氏宗祠位于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年代为1933年。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85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主体为单进式砖木结构建筑。1933年7月22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会议决定增设彭湃县,由宁化的安远、河龙排、巫坊、泉上以及建宁的均口等地组成。彭湃县委、县苏维埃机关驻地宁化巫坊村,其中县苏维埃政府设于此。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详细] 中共三黄村党支部旧址风车庙位于宁化县曹坊镇三黄村,年代为1929年。建于清代,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16.98米,通进深27.91米,占地面积474平方米。1929年,中共党员徐赤生同志受长汀党组织派遣,秘密回三黄村开展革命活动,与该村部分先进民众在风车庙内学习进步书刊、探索革命真理、接受革命教育,其中廖毓金等经徐赤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29年8月下旬,中共三黄支部在三黄村风车庙成立,廖毓金任支部书记、马良才任组织部长、刘家祥任宣传部长,这是宁化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2020年11月,被公布为福建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详细] 豫章书院(宁化罗氏家庙)位于宁化县小溪边131号,其前身为罗氏家庙,又称罗令纪纪念堂,是宁化罗氏后裔祭祀入闽始祖罗万发及宁化县建县始祖罗令纪的总祠。据传,罗氏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清乾隆时,罗氏后人为纪念闽学四贤之一的罗从彦而将家庙改为书院。罗氏郡望为“豫章”,故以“豫章”命名书院。豫章书院是闽赣省宁化县苏维埃保早局旧址,同时也是福建省涉台文物点,200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伊秉绶墓,位于福建省宁化县曹坊镇上曹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坐西北朝东南,外观呈“风”字形,砖石结构,占地120平方米。墓碑3方并列,中间为夫妇合葬碑刻,左、右为伊秉绶墓志铭,恽敬撰文,阮元书丹。墓前有石兽4对,望柱1对。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黄慎墓,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整个墓地并不大,用青砖砌成,拱护,中间立着一块花岗岩墓碑,碑前的地门堂大致可容一小圆桌。墓地坐北朝南。1987年8月重修,199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马家山红军烈士墓位于宁化县安远乡马家村中心村东北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某部行军途经安远马家村,遭遇当地民团袭击,数名红军战士牺牲。1958年,当地村民将发掘的数具红军烈士遗骸移到该址掩埋,建简易烈士墓,为石混结构,坐东朝西,墓高约2米,占地面积约1平方米,水泥墓碑上阴写竖书“红军烈士墓”字样。因自然因素侵蚀,年久失修,致使烈士墓基座部分水泥脱落,字迹不清,保存一般。……
[详细] 鸡公山战斗遗址位于宁化县安远乡东桥村下坪自然村。由于中共临时中央“左”倾错误执行者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1934年5月16日,中央苏区东北战线咽喉要地建宁县城失守,至6月上旬,红1、红3、红7、红9军团被迫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宁化、石城、长汀、宁都、兴国一线。1934年6月1日,红9军团一部400余人从建宁方向退守彭湃县芒东桥区(今宁化县安远乡东桥村)鸡公山,并在鸡公山等地设置阻击阵地,阻击国民党军第94师进攻。3日上午9时许战斗打响,3000多敌军在迫击炮和重机-火力掩护下,向鸡公山红军阻击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伤亡惨重,遗尸遍野。战至下午5时许,红军除少部分突围成功外,大部分壮烈牺牲,血染鸡公山。鸡公山系武夷山脉中段鸡公山支……
[详细] 闽赣军区司令部遗址位于宁化县安远乡里坑村里坑50号。1934年5月底,宁化、彭湃(今宁化县安远乡)、泉上(今宁化县泉上镇)、清流、归化(今明溪县)5县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5月16日,建宁县城陷于敌手,已危及到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建宁驻地的安全。1934年6月,由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邵式平率机关从建宁县伊家区都上乡(今建宁县伊家乡都上村)迁驻彭湃县安远区里坑乡(今宁化县安远乡里坑村),闽赣军区司令部设在该地。8月,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分别迁驻宁化县城、泉上、彭湃,1935年3月撤出宁化县境。在此期间,宁化苏区成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后期革命斗争活动中心。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迁驻宁化苏区期间,指挥所属红军部队及地方武装,在宁、清、归……
[详细] 中共彭湃县安远区委、安远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张公庙位于宁化县安远乡集镇所在地偏东北安远村。1933年7月,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取得泉上土堡战斗胜利,解放了宁化东北片。为加强党对新区的统一领导,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46号会议决定增设彭湃县,是年8月设立安远区,下辖安远、里坑、岩前、张坊、后溪、伍家坊6个乡,并成立中共安远区委、安远区苏维埃政府,林观音妹、谢木生先后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委书记不祥),下设内务部、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劳动部、教育部、军事部、裁判部、工农检查部、贫农团等工作部门,在安远张公庙办公。中共安远区委、安远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经济、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彭湃苏区的扩大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1……
[详细] 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后期)遗址位于宁化县安远乡安远村横街21号(今安远乡人民政府企业办公楼及乡政府食堂)。1933年7月,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取得泉上土堡战斗胜利,解放了宁化东北片。为加强党对新区的统一领导,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46次会议决定增设彭湃县,并成立中共彭湃县委、彭湃县苏维埃政府,王珍等2人先后任县委书记、袁锡林等4人先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下设内务部、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劳动部、教育部、文化部、军事部、裁判部、保卫局等工作部门,县苏维埃政府先期设在巫坊区巫坊乡(今宁化县湖村镇巫坊村)陈氏宗祠,1934年5月迁驻安远区安远乡原国民党安远区公所(今宁化县安远乡安远村横街21号),期间由方志纯任县委书记、祝维恒等2人先后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彭湃……
[详细] 河龙红军兵站旧址伊氏宗祠位于宁化县河龙乡河龙村上伊自然村(乡集镇所在地)。1933年7月,红军东方军取得泉上土堡战斗胜利,解放了宁化东北片。为加强党对新区的统一领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于是月22日决定增设彭湃县(今宁化县安远乡),是年8月设立河龙区(今宁化县河龙乡),隶属彭湃县。河龙位于宁化与彭湃之间,南距宁化县城30公里,北距彭湃县城15公里,西南距江西石城县城约60公里(经岩岭),是闽西通往闽北的必经之地。国民党军队进犯中央苏区,地处中央苏区东北战略前沿区的建宁、泰宁是其必犯之地。中央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战略中心区(瑞金、长汀)、纵深区(宁化、石城)驻地前往建、泰作战,作战后撤回休整,必经河龙。中革军委为确保这一交通线安全畅通,于1932年12月在河龙伊氏宗祠设立红军兵站,主要负……
[详细] 水茜革命烈士纪念碑暨“邱山惨案”旧址位于宁化县水茜乡邱山村南凹坪。1934年12月,宁化、泉上、彭湃苏区相继沦陷。国民党-派对苏区实行血腥--,勾结地主、恶霸和团匪,疯狂镇压苏区人民,大肆捕杀红军战士、苏区干部和革命群众,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苏区干部和群众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1934年12月,泉上县巫坊区石下乡(今湖村镇石下村)红军后方医院的百余名红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转移至泉上县店上区邱山乡(今水茜乡邱山村)时,当地刀团匪将手无寸铁、完全失去抵抗能力的红军伤病员及医护人员全体刺杀活埋在南凹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邱山惨案”。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邱山大队于1966年8月在邱山惨案南凹坪原址北侧20米处建成邱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当地群众凭吊革命英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
[详细] 石寮红军兵工厂旧址邱氏民宅位于宁化县水茜乡石寮村大屋下3号。为保障红军及游击队弹药供给,中革军委要求中央苏区各省军区及军分区建立兵工厂,尽最大努力生产武器弹药、维修损伤-械,保障参战部队的作战需要。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即宁清归军分区)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于1933年秋在彭湃县河龙区石寮乡(今宁化县水茜乡石寮村)大屋下设立兵工厂,厂房设在邱氏民宅。兵工厂建立后,主要为参战部队生产-、手-、维修损坏-械。1934年5月彭湃县划归闽赣省苏维埃政府管辖后,该兵工厂隶属闽赣省苏维埃政府。1934年12月,彭湃苏区沦陷后,兵工厂人员随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及所属红军部队一并转移。石寮红军兵工厂旧址邱氏民宅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17平方米,为抬梁穿斗混合木结构,左右厢房局部损坏改为砖混结构,整体建筑保存较……
[详细] 排屋头红军标语旧址位于宁化县中沙乡练畲村练畲自然村排屋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驻中沙练畲红军部队为宣传党和红军政策,曾在该民宅外墙壁书写多条红军标语,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倒算,曾对多条红军标语涂抹,现已无法辨认,仅外墙壁尚存1条红军标语,内容为“-兄弟要想……”因自然因素侵蚀,字迹褪色。排屋头红军标语旧址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0平方米,为清代所建悬山顶单檐穿斗式砖木结构民宅,现无人居住,整体建筑保存较差。……
[详细]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凤山街位于宁化县淮土乡凤山村。1934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国民党东路军汤恩伯、孙元良、王仲廉、李默庵部相继攻占沙县、将乐、泰宁、归化,红7军团、红34师及其他红军部队被迫向西退守建宁、宁化一线。是年5月中旬至6月初,国民党东路军孙元良部、第52师、第3师相继攻占建宁、永安、连城,红1、红3、红7、红9军团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宁化、石城、长汀、宁都、兴国一线。6月后,国民党东路军蒋鼎文部由永安、连城一线向长汀、宁化进逼,国民党北路军陈诚部的第三路军由广昌进取石城,国民党第六路军薛岳部从龙冈向古龙冈推进,对中央主力红军实行分割“围剿”。长征出发前夕,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约1.4万人,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16%强,其中,红3军团第4师及军团医院驻守宁化淮土凤凰山(今淮土乡……
[详细] 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暨中共宁化县委、宁化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刘氏家庙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南大街97—102号。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巩固宁化苏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加快了宁化建党建政步伐。1931年10月,中共宁清归工委从曹坊上曹迁驻淮阳刘氏家庙,筹备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1931年11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委员、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亲率工作团进驻宁化淮阳,指导建党建政和建立地方武装工作。在张鼎丞的亲自指导下,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宁化县淮阳区淮阳乡(今淮土乡淮阳村)刘氏家庙顺利召开,张鼎丞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出席这次大会代表100多人(其中妇女代表2人),大会选出执行委员30多人、主席团成员15人,大会选……
[详细] 石壁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干山排,一条小路从纪念碑前经过,与石壁烈士陵园路相接,省道307线从北侧约350米处经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壁优秀儿女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毅然告别亲人,踏上革命征程,先后有数百人参加革命,经历次战争,大部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仅列入国家民政部在册烈士就有90名,是三明市革命烈士最多的村。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宁化县老区办、石壁镇人民政府于2001年10月建成石壁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为砖石混结构,坐南朝北,主碑高1.5米,碑堂通面阔4.6米、通进深7米,占地面积35平方米,由碑座、1个主碑、2个侧碑及3级台阶组成,大理石主碑身正面阴刻行书“烈士忠魂千古”六个大字。石壁村委会于2008年1月铺设石壁烈士……
[详细] 伍家屋红军标语旧址位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伍家屋自然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驻石壁立新红军部队为宣传党和红军政策,曾在该香火厅外墙壁书写1条红军标语,内容为“土豪的谷子不要钱发给贫农”,目前保存较好。伍家屋红军标语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4平方米,为清代所建悬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古建筑,系伍氏香火厅,整体建筑保存一般。伍家屋红军标语旧址于2008年8月被宁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宁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红军独立第7师2团驻地旧址张氏家庙位于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上圩、火烧坪,省道307线从南侧经过。1932年8月,红军独立第7师在宁化县城成立,由陈树湘任师长、范世英任政委,辖两个团,每团4个连,共700余人,第1团由宁化城关、曹坊、禾口、淮阳的游击队改编而成,由邱国元任团长,第2团由独立7团改编而成,由石壁人张瑞标任团长,隶属福建军区。其中第2团主要驻防在石壁村上圩张氏家庙(上祠)、火烧坪粉厅厦等处。独立第7师在宁清归地区打击地方刀团匪-武装斗争中打出了军威,令敌闻风丧胆,当地群众广为传诵一首顺口溜:“红独7师,猛如雄狮,当者披靡,顽抗伏尸。”1933年3月,独立第7师在上杭石圳编入红19军55师;1933年6月,在上杭旧县红19军整编为红34师,时归属红12军建制,编入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红……
[详细]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