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市 > 正宁县旅游

正宁县文物古迹介绍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位于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北部的四郎河边,沃土平畴,阡陌纵横,古城遗迹尚存,“琴山、泰山、药王山、北华山”四山合围,风景优美。据史载,北魏泰常五年(公元420年),朝廷即在这里设置阳周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唐时改为真宁县,清改为正宁县,延用至今,罗川作为古县城直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迁置,设县长达1509年之久,是正宁历史文化名副其实的“缩影地”。罗川古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赵氏石牌坊三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承天观碑、清铁旗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殿、赵氏祠堂(1995年被庆阳地委命名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名胜古迹。(赵氏牌坊由西向东依次为“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天官坊”和“清官坊”是明王朝为褒奖……[详细]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
  寺村塬革命委员会驻址位于正宁县湫头乡新庄子村,北距县道南罗公路1公里,驻址保存完好。1932年3月19日,谢子长、刘志丹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一带发动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在广泛动员群众的基础上,陕甘游击队于4月上旬的一天,在湫头乡新庄子村岳王庙附近的场里,召开了寺村塬农民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议程有5项:宣布土地法令和苏维埃政府的决议和法令;成立革命委员会;分配粮食和游击队给养问题;建立赤卫队;号召推翻正宁县豪绅地主统治。会上经选举成立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由于成立地点在寺村塬,故称其为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又称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在张进有家里)由15人组成,农民委员10人,游击队委员5人;其中常务委员7人,正副主席3人。李杰夫任主席,张进元(车家沟村贫农)、唐贵……[详细]
罗川赵氏石坊
  罗川赵氏石坊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罗川乡街中心。罗川赵氏石坊在罗川城中心共三座:恩宠坊、天官坊、清官坊。恩宠坊为明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于万历四十五年为其嫡母刘氏、生母高氏所立。天官坊和清官坊系当地府县官绅为赵邦清所立。据《正宁县县志》记载: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时真宁(今正宁永和)于家庄人。曾出任山东滕县县令,后-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他的父亲赵应魁也曾-为“奉政大夫”。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汤显祖在山东滕县遇见这位罗川-时,他已经在当地任职五年。经过打击豪强恶霸,重新丈量全县土地,彻底稽查税赋、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完善生产设施,推广新耕作技术等一系列的工作,在他上任后五年,滕县由一个“民众吞树皮、吃草根、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背井离乡”的穷县变成了“禾穗登场……[详细]
秦一号兵站遗址
  秦一号兵站遗址位于调令关南侧的大古山梁上,北窄南宽,形似葫芦,分布在三面临沟,一面依山的平台上,北面只有三十米宽的出口紧贴秦直道,形成天然屯兵营地,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据推断可屯兵数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1986年全国文物普查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用姜石铺成的院落地面和夯土墙基、素面方砖,几何纹路与绳纹方砖、瓦等十四种建筑材料。据推断可屯兵数千。同时还发现了石窟寺群和瓦椁秦墓。这都是我国首次发现。石窟寺里十三处壁画栩栩如生,彩绘则色泽透亮,白描亦线条清晰。瓦椁秦墓的椁室全用板瓦和筒瓦筑成,墓内尸骨无存,但有一对玉鹿,一对玉龙和一个纹饰细腻的玉璧,色泽依然纯正。墓内出土的一个黑底间有红倏的木质漆盘,虽然木已全腐,但漆层结成的外壳完整无缺,足以表明秦代涂漆艺术之高。从瓦砾散布的面积……[详细]
关中苏维埃政府旧址
  关中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庆阳市正宁县五顷塬乡南邑村,由习仲勋旧居、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关中特委旧址、新正县委旧址、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五顷塬乡苏维埃政府旧址6处旧址组成,占地面积约4820平方米,从下向上呈梯台式分布。第一梯台为习仲勋旧居,现存窑洞7孔;第二梯台为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窑洞7孔;第三梯台为关中特委旧址和新正县委旧址,现存窑洞21孔;第四梯台为新正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窑洞8孔;第五梯台为五顷塬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现存窑洞10孔。1936年1月,关中特区在此成立,同时,成立了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贾拓夫任关中特委书记,秦善秀任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张邦英任副主席。9月,习仲勋任关中特委书记。为了发展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壮大队伍,新正县委、……[详细]
红一军团驻地旧址
  红一军团驻地旧址位于庆阳市正宁县,由政治部驻地旧址,司令部驻地旧址,警备连、工农连、通讯队驻地旧址,第一师师部驻地旧址等4处旧址组成。政治部驻地旧址位于宫河镇王录村,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45平方米,现存窑洞5孔;司令部驻地旧址位于宫河镇宫河村,地坑院落,占地面积320平方米,现存窑洞4孔;警备连、工农连、通讯队驻地旧址位于司令部驻地旧址东260米处,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现存窑洞6孔、民国时期房屋13间;第一师师部驻地旧址位于永和镇罗川村,占地面积420平方米,现存窑洞3孔、房屋4间。1937年2月,红一军团为策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国共二次合作、联合抗日,由陕北进驻正宁、宁县一带。红一军团团部驻宫河镇宫河村,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孙毅及政治部驻宫河王录村,政治……[详细]
正宁秦直道遗址
  横有秦长城,竖有秦直道,与万里长城一样工程浩大,撼人心魄的秦直道遗址,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与秦长城、兵马俑并称于世。两千多年前,由秦始皇下令派蒙恬将军率30多万大军用两年半的时间修建而成(公元前212年——210年)。秦直道北起九原郡,南抵秦都咸阳,全长700公里,路面平均宽度约4米,由于道路大体南北相直,如剑直劈,宽广直通,故称“直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两千多年后的秦直道虽然久经风霜、沧海桑田,但遗址依然清晰可见,直道在庆阳市境内约三百里,正宁境内由蔡头湾至艾蒿店长约八十里。秦直道加快了秦、汉等朝中央政府与北方各地的联系速度,保证了政令畅通,直道连……[详细]
秦直道遗址庆阳段
  时代:秦秦始皇修直道(前212~前210年),起咸阳,达九原(今内蒙包头),延连700余千米,其中甘肃段是要害地段。直道南自陕西旬邑入甘肃正宁,北自华池出省境入陕西吴起,境内全长约300千米。秦直道沿子午岭北行,翻山越岭,驰川奔坡,蜿蜒盘绕,堑山填谷,修造道桥,饬建城障,夯筑烽燧,形成军事性很强的交通线。直道跨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4县的30个乡镇50余村庄。现存道路遗址,最窄者4~5米,最宽者6~10米。沿道路两旁的险要之地,仍保存有城障、关隘、烽燧遗址。其中华池段保存较好。直道所经之地,现今大都是山区林地。部分地段仍在使用,大部分荒废。秦直道是重要的线形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军事、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研究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详细]
正宁文庙大成殿
  正宁文庙位于庆阳市正宁县永和镇城关村正宁二中院内。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25-1368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郭均重修,明末毁于兵燹,清顺治年间(1643-1661年)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曾进行维修,庙前保留汉柏一棵。文庙大殿坐南朝北,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8.5米,高6.2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歇山顶,两端有吻纹,柱头斗拱为双抄下昂,甚长;斗拱形体粗壮,柱头有卷刹。200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正宁文庙大成殿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灵湫古祠
  灵湫古祠灵湫即位于罗川东60里之要册湫。是由于山体滑落,积水壅滞而形成的。湫方圆数亩,清澈透明,深不可测,天雨不溢,天旱不涸。以败叶枯苇投入,若有推拒之意,被漾于岸边。四周乔松荫郁,芳草萋萋,风来水声松涛相间,蔚为大观。相传天旱于此祈祷雨露,莫不应验如神,故称灵湫。故唐、宋时,朝廷多加褒扬封祀。唐时修建龙祠,历封“应圣侯”、“普济王”;宋时改封为“明时为一深秋,素月清辉之下,灵湫风清波静,浮光流金,文臣雅士莫不到此以洗尘襟,以抒怀抱。此景也为明“庆阳府十景”之一。……[详细]
正宁城隍庙铁旗杆
  正宁城隍庙铁旗杆位于庆阳市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街道的赵氏石坊清官坊和天官坊之间,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造,铸铁质地。旗杆高11米,原系罗川城隍庙前所立之物。旗杆上细下粗,上部双龙飞腾,底部插在铁狮背腹,两尊铁狮二目圆睁。铁旗杆顶端各一铁鹤分别背负“日、月”二字。铁鹤下有小匾,上 书-“七国保卫”,一面书写“万国屏藩”。旗下有两方斗,方斗四角竖小铁旗,方斗下挂小风铃。铁旗杆为我省现存尺度大、造型内容丰富的民间铸造器物,体现了较为高超的生铁铸造技艺。……[详细]
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位于三嘉乡锦章村。1932年2月12日,谢子长带领西北反帝同盟军,在三嘉乡锦章村举行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任政委,杨仲远任参谋长。全军300余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成立,正式打出了工农革命的旗帜,标志着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5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大会遗址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承天观之碑
  承天观之碑原位于正宁县正街。原观已毁,石碑尚存。 圆首方座,通高2.72、宽0.85、厚0.22米。宋大中祥符二(1009)年立。篆额“大宋宁州镇宁县承天观之碑”。碑文楷书,记载道教理论及修建承天观之缘由等。尹熙古书并篆额,李维撰铭并序,赵谦、沈庆刻石。现存县文化馆。保存较好,对研究道教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汉子遗址
  汉子遗址位于正宁县永和乡罗儿沟圈汉子村西南1公里。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1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暴露有灰坑、窖穴和窑址。采集有弧线三角纹彩陶敛口钵、盆;泥质红陶钵、盆、尖底瓶及夹砂红陶绳纹罐等残片,并有石斧、石弹丸和石网坠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苟仁遗址
  苟仁遗址位于正宁县湫头乡苟仁村东南50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暴露有居址、灶坑。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泥质红陶钵、盆、线纹尖底瓶和夹砂红陶绳纹罐、单耳灰陶罐等残片及周代夹砂灰陶罐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发展及内涵有重要价值。……[详细]
燕氏家族墓地
  燕氏家族墓地位于正宁县周家乡燕家村。燕庆安(1212--1279),元代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申命署巩昌延安管民提领。卒后与家属同葬于此。墓地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原有4座封土,已夷平,墓前现存石碑、石人、石虎、石羊等分左右两行排列。墓葬保存较好,对研究元代史有重要价值。……[详细]
周家遗址
  周家遗址位于正宁县周家乡周家村南400米。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4米,暴露有灰坑、窑址。采集有泥质红陶钵、线纹尖底瓶、夹砂红陶绳纹罐及泥质红陶黑彩圆点纹盆等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甘肃东部地区仰韶文化有重要价值。……[详细]
果老幻墓
  果老即张果老,为八仙之一,其墓位于罗川城东60里,即今西坡乡碾盘山上。即便在今天,山上苍松翠柏环绕,四季风景如春。……[详细]
19、黄帝冢
黄帝冢
  黄帝冢从正宁县城山河镇坐汽车至五顷原回族乡,在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有一东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伟。当地老年人说是上辈传下来的“仙人坟”,再没有这么老、这么大、这么高的坟了。原先故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神动。经考证,争期间砍掉的树是1958年后五顷原林场修筑、种植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帝陵帝冢”。rl]《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县东八十里子山亦称子午岭,即《史记》所……[详细]
20、曹洪墓
曹洪墓
  曹洪墓曹洪墓明代墓。曹洪,字文诏,山西大同人、以军功屡建迁至总兵官。崇祯末年曹文诏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乓战于正宁县湫头塬,兵败自刎。《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说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形成现在的马鞍型。燕氏墓碑为元代墓碑。燕氏墓碑原在正宁县周家乡燕家村西侧三百步之遥的塬面上,有四个大墓冢,墓前设有一通石碑和一些石刻。目前,独存石碑一通和两个石关.其它石刻已佚,墓冢已被夷平。正宁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公布此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搬迁到县文化馆内保护,石碑通体高3米,宽1米。厚20厘米,碑额小篆书写“欠元故燕君墓表铭书,由上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