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区文物古迹介绍
一、综合信息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座落在淮河中游,位于蚌埠市西郊。该景区由28孔节制闸、12孔节制闸、老船闸、扩建船闸、水电站、分洪道和千亩湿地公园组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力发电、公路交通、旅游等综合功能,闸上流域面积为12.1万平方公里。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交通便捷,距市区约6公里,距火车站、汽车站约10km路程;千里淮河的第一大港,蚌埠港坐落于蚌埠闸下游4km处;高速路及各种公路四通发达,景区距合徐、界宁高速公路仅2km,景区通达性良好。二、景区介绍2004年水利部批准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景色十分优美,水中有山,水中有桥,水光山色浑然一体,各处树木苍郁、静谧幽雅、鸟语花香,既有“都市鸟岛”的美誉,又有“天然氧吧”的美称。……
[详细] 时代:新石器时代禹会村遗址又名禹墟,位于涂山南麓,蚌埠市西郊禹会区秦集乡禹会村。分布范围自合体东岸至大堤下,遗址到村东、村南,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禹会村遗址地表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另有少量器物为夹谷壳、蚌末陶;陶器陶胎厚重、火候低;器形有罐、碗、钵等,鼎足有侧三角形扁足、“鬼脸”式空足和尖锥足等。陶器的纹饰以素面为主,有少量划纹、弦纹、绳纹和捺窝纹。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岸边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较大的古人类聚落遗址。根据C测定为距今约4100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基本相符。禹会村遗址出土的遗物兼具南、北方文化的特点,又具有淮河流域自己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南北文化……
[详细] 禹王宫座落于涂山,是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下旨而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祭祀大禹和禹妻涂山氏之所。古禹王宫曾有五进院落,10个殿堂,40余间殿宇房室。古刹历经数千年风雨,损失严重,解放后经数次修缮和重建,已经成为皖北地区著名的全真派道观。现存建筑有清道院、纯阳道院、长春道院、苍龙阁等殿堂,特别是香火竂,建于明神宗万历42年,完全用青砖砌筑而成,造型简洁、质朴,是禹王宫至今保留最完整、最珍贵的古迹。修葺一新的纯阳道院添建了石造台基,回廊飞檐斗拱,上履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每年农历3月28日的禹王庙会,是涂山重要的祀祭大禹活动,远近闻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香客最多时达20余万人,场面蔚为壮观。……
[详细] 望淮塔:望淮塔是我市标志性建筑。塔高35.33米,七层八角,建筑面积820平方米,塔名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登塔可鸟瞰珠城全貌千里淮河尽收眼底底。……
[详细] 钓鱼台遗址位于蚌埠市禹会区境内,由四个形状相仿、间隔相近、大小高低不等的台型高墩组成。因台墩周围地势低洼,站在台上可钓鱼,故有“钓鱼台”之称。台墩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残高5米左右,古称大陈迹、二陈迹、三陈迹、四陈迹。台址经数千年雨水冲刷,其状渐显平坦。根据显露于外的文化层和遗物、化石可知,这里曾是古人生产、栖息之地。1982年,钓鱼台遗址被确定为蚌埠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初步钻探。2014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钓鱼台遗址展开考古发掘。经鉴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至商周时期古人群聚生活遗址。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体堆积较为单薄,遗迹有灰坑、灰沟、柱洞等,出土遗物可辨器类有鼎、碗、豆、瓮等。西周时期遗址的主体堆积,遗迹有灰坑、灰沟、灶、烧土墙等,出土遗物可辨器类有陶鬲……
[详细]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