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文物古迹介绍
基督教堂又名福音堂,位于亳州市董家街,与亳州一中为邻(一中原为教堂传教士所办),清光绪23年(1897),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白某来亳州传教,并在涡河北岸建立了教堂,白某回国后,宣统2年(1910),美国人包治丕、包万德、包爱德等人自山东来亳,接替白在亳州从事的传教事务。……
[详细] 十九里关帝庙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年代为清。又名“铁关帝庙”,位于谯城区十九里镇境内,为当时百姓供奉关羽所建,距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是皖北地区一处极具特色的清代中晚期建筑。2012年,十九里关帝庙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原关帝庙围墙外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至卫生院东侧巷道,南至工业路路北,西至富民路路东30米,北至涡河北岸。……
[详细] 《亳州志》云:“梅城故城在州南四十里”。《元和郡县志》:“故梅城,在谯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今为梅城集”。现故城遗址仍依稀可辨,城近正方形,周长约4里,东南近一里处有一高坡,高2米余,面积近万平方米,相传为梅伯墓。……
[详细] 汤王墓位于亳州汤陵公园一称“汤陵”。殷商古墓葬。在亳州汤陵公园,成汤为商君主,文治武功,颇受后人敬仰。墓为一个隆起大土堆,相传为成汤衣冠冢。墓前有“商成汤陵碑”。碑文系清书法家梁文山所书。……
[详细] 唐庄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汉。2019年,唐庄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铁营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后铁营村东,为新石器时期古遗址,也是西汉铸铁场所遗址,现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章华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年代为商周。2019年,章华台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一女孤堆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年代为汉。2019年,一女孤堆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曹四孤堆,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城南2.5公里马园村西侧。共有4座土丘,高者约8米,低者约5米,面积共约2500平方米,呈南北弧形分布,系曹氏家族墓葬,故名曹四孤堆,或曰曹氏孤堆。墓主不详。1956年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涡北基督教堂清—民国亳州市谯城区又称福音堂,美国浸礼会宣教士到亳州传福音并建教堂,因地处涡河北岸,故名涡北基督教堂。坐北朝南,青砖灰瓦,砖木结构,哥特式教堂。高11米,占地314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外部是欧式建筑风格,内部是中式建筑风格,整个楼阁呈U型,从教堂上方往下看,整座教堂呈十字架形,尖顶外观,欧式彩色玻璃窗户,堂内梁枋、瓜柱、雀替上雕有中国结、古铜钱等。南山墙上部呈三角形,下部有两门,内部北侧是一讲台,西、南、东三面离地约3米处环建木质穿廊,教堂内悬有永生真神匾额(1915年立),制有康熙帝所题对联无始无终真主宰,宣仁宣义大权衡。讲台下面建有施浸池,与教堂同时所建。该教堂建筑对研究亳州地区基督教传入、日常宗教活动及教徒发展情况等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涡北基督教堂。保护范围:教堂围……
[详细] 牛集遗址位于亳州市蕉城区牛集镇韩高楼村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积约1.43万平方米,文革时期上层部分遭到破坏。1961年冬和1975年夏两次对遗址进行试掘,从采集、出土器物和陶片判断,遗址分两个文化层,下层龙山文化,上层商文化。商文化又分为早中晚三期。出土有新石器时期至商代的鼎、豆、罐等,各种陶器的口沿、足、陶片标本并有商代早期卜骨、骨箭簇、骨贝、网坠,由此确定该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至商代,以商代文化遗存为主,对研究亳州地区商人起源、发展及-环境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牛集商文化遗址保存较为完整,遗址出土卜骨是由牛的肩胛骨加工而成,骨背面有钻孔和灼烧的痕迹,骨贝和骨箭簇制作精美,试掘还发现了蓄养家禽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先商起源和商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保护范围:遗址为中心点,四至各……
[详细] 明王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大有街花井崖北侧通真观内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即位的宫殿遗址,故名明王台。该遗址于1981年9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5年(至正15年)二月,刘福通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到亳州,拥立为小明王,尊其母杨氏为皇太后,建国号为宋,建元龙凤,定亳州为国都。起义军拆亳州太清宫建筑材料修建大宋政权宫阙,在北关通真观建立宫殿、朝房,登基。清光绪《亳州志·兵事》载:至正十五年二月,颍州刘福通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至,称皇帝,号小明王,都亳州,国号曰宋,改元龙凤。拆太清宫材治宫阙。十二月围亳州,福通以韩林儿走安丰。后,宫阙毁坏,但台基仍存。现存明王台,北、西两面临哑吧坑,地势高峻,高台俨然,面积180平方米。……
[详细] 钓鱼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东南钓鱼台村。遗址坐落在涡河北岸边,高出周围约2.5米,台面积2500平方米,为古代聚落遗址。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对钓鱼台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通过试掘和采集,获得有石斧、石刀、石锛、骨针、陶鬲、陶防轮等文物。钓鱼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陶鬲中贮存的碳化小麦,是极其珍贵的,被中国科学院等有关单位命名为“中国古小麦”。钓鱼台遗址属大文口文化时期的遗址。……
[详细] 清凤岭遗址亳州市1955年,省、县考古工作者进行过试掘,发现有原始社会人类用过的石斧、石锛、砺石、残骨器、陶网坠等生产和-用具。从特征分析,为龙山文化范畴。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姜桂题公馆位于亳州市薛家巷。民国初期建筑,是清末毅军统帅姜桂题的住宅,原有房屋100余间,存有大门、住房等建筑。是清昭武上将军姜桂题府邸,位于亳州市老城南门内,薛家巷路北,约建于1880年左右,系典型的清末民宅建筑。公馆系四合院多进院落,大小庭院数十座,原有房屋近百间,布局井然,一式青砖灰瓦平房,屋脊两面雕花,双吻高踞,山前檐下皆饰以吉祥精美的砖雕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现公馆仅存大门,原房屋10余间,为亳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姜桂题公馆始建于清末,是毅军统领昭武上将军姜桂题的府邸。姜桂题公馆位于亳州市老城南门内,薛家巷路北,约建于1880年左右,系典型的清末民宅建筑。姜桂题公馆为四合院多进院落,规模较大,原有房屋百余间,布局井然,一式青砖灰瓦平房,屋脊两面雕花,双吻高踞,山前檐下皆饰以吉……
[详细] 张园汉墓,是曹氏家族墓群之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区魏武大道中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园汉墓,为大型砖结构多室墓,1989年清理发掘,有前室、中室、后室、耳室等11个墓室组成,全部用绳纹砖筑砌。墓门向东,为石结构,门额、门框、门扇均饰有画像石刻。门额雕刻龙虎图,意为避邪镇墓。门框南旁雕刻拥慧侍者。慧,扫帚也,《史记·高祖本记》载“太公拥慧迎门却行”,拥慧是迎宾的礼节,表示对来宾的尊重。门框北侧雕捧奁侍者,一侍仆恭敬的捧着妆奁盒。墓室多为穹隆顶,少数为拱形券顶。墓室之间用拱形券顶相连接。由于该墓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所剩无几,仅凭墓内清理出土的玉猪、陶罐等文物,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有待将来给予考证。2000年11月对墓室进行维修加固,增建了仿汉亨堂、围墙等,使之成为亳州市又一处旅游景点。……
[详细] 青凤岭遗址,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漳河岸边。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文化遗存极为丰富,出土有玉器、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有传说故事。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薛家孤堆,位于亳州市建材街。曹操家族墓葬之一,1999年依托该孤堆建成街头休闲场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董园二号墓位于亳州市城南董园村东南角,距一号墓约100米。1973年夏末发掘。墓系石结构,共用大小不等的824块条石砌成,最大者长2米,宽、厚各0.5米。墓门朝东。墓内长15.3米、宽10.3米、高3米,由雨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偏室组成。墓门系磨光青石,每扇内外均有铺首衔环,门边上对称阴刻青龙、白虎。门额为双层石,上层刻“双凤图”,双凤中间刻有篝火。下层刻“养鹿图”。甬道入口处用小条砖封堵,外涂以白灰,并有彩绘,色彩鲜艳,惜脱落过甚,形状难辨。甬道南北两壁各用8块磨光青石砌成,对称阴刻,人物4个;高1.62~1.78厘米。每边一文一武,武者在外,佩剑;文青在内,执盾。甭道口有石门砧1对,雕吉羊头像。前室与中室之间有装门的痕迹,上亦有双石额,无边门,上下均有门枢。室内壁上涂有白灰,……
[详细] 八角台遗址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年代为东汉。2019年,八角台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闂傚倷鑳舵灙缂佽鐗撳畷婵堜沪閻偆鎳撹灃闁告侗鍘藉畵宥夋⒑閸濆嫷妲归悗绗涘洤纾归柟鎯板Г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活厼鐭傞弻娑樼暆鐎n偄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