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普洱市旅游

普洱市文物古迹介绍

1、景东文庙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东文庙
  景东县文庙景东文庙位于景东老城中心地段,左邻景东最高学府——景东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庙,又叫黉学,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总面积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战乱焚毁,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国家拨款重修,整座建筑为多级台阶庭院式建筑群。文庙背靠巍巍无量山,面临滔滔川河水,五条蛟龙朝圣人,一只采凤拜先师。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在古梅、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更富有诗情画意。文庙内有半池、棂星门、大成殿、厢房等建筑。其中半池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月牙池,美观大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泮宫前一个月牙形水池,称为泮池,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讲过学,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后来人凡修文庙时都要修个泮池。当时学生进学校读书亦称入池。泮池……[详细]
镇沅茶马古道
  哀牢山茶马古道(金山丫口茶马古道)位于镇沅县和平乡麻洋村马鹿塘组,据调查该段茶马古道石板路面铺设于清代,该古道自麻洋村起至金山丫口,全长200米,宽2米,用石块砌成,沿途经恩乐、者干河至麻洋村,过金山丫口,到达新平、双柏、昆明等地,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清代哀牢山主要通道之一,对研究茶马古道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13年9月16日由镇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衰牢山古道之一)哀牢山茶马古道(新抚城北门遗址)位于镇沅县古城乡政府驻地北面200米处,长33米,宽2.3米,石台错乱重叠,台阶脚有一小石桥,古城门在清代时期称为新抚城北门,北上经玻烈桥到恩乐、景东,到达大理,南门沿把边江下到宁洱梅子乡,再到德安、臭水、……[详细]
娜允古城
  在云南省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至今还保存着中国的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娜允。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娜允古镇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内城”的意思。这里的房屋是傣汉两个民族的不同风格合璧的建筑群,说明很早以前内地和边疆的交流就存在了。公元1289年(傣历651年)傣王罕罢法在孟连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庭此设“木连路军民府”。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明朝设“孟连长官司”隶云南都司,赐罕罢法孙姓刀,命第八代孙刀派送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时,朝廷赐封为“孟连世袭宣抚司”,官居四品。随着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孟连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统治机构。土司为最高长官,叫召贺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九根里一至四召根属内官(管……[详细]
宁洱观音山寺
  宁洱观音山寺神秘、清幽的宁洱观音山寺,位于茶都古府宁洱县城以北约6公里的观音山上,为普洱市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佛教圣地。观音山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在以后的清康熙60年、乾隆17年和道光29年等历代均有修缮(有各朝代的石碑为证)。该寺院当时颇为壮观,红墙丽瓦,雕龙绘凤,贴金描彩,庄严肃穆,塑有观世音等诸位菩萨和弥勒佛祖、四大天王以及哼哈二将等众仙的法像,宛如仙家圣地。常年有超凡脱俗的僧侣住持、清斋教徒诵经念佛,祈求风调雨顺,太平吉祥。令人痛惜的是,如此一方净土圣地,竟也没能躲过那场“十年浩劫”,终使这座古老的宝刹毁于一旦,仅存的少许残垣断壁静静地躺在山野间二十余年,仿佛在向后人控诉着那场波及全国的空前劫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勤劳朴实的茶都古府人民竭尽全力来挽救宝贵的历史文化……[详细]
民族团结誓词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位于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碑长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是用白色石灰石雕刻而成。民族团结誓词碑保护范围占地面积44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3平方米,绿化面积1890平方米。民族团结园内有碑亭、浮雕、陈列馆、牌坊式古典大门。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诞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1950年,当地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到北京首都参加了国庆周年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国庆观礼活动激发了各族代表爱国、爱党的热忱,他们按照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团结到……[详细]
孟连宣抚司署
  孟连宣抚司署位于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娜允古镇内。孟连宣抚司署保存完好,融傣、汉建筑特色为一体。它所代表的傣族世袭土司的统治,自明清延续到民国时期,历经500余年。1254年,蒙古大军压境,逼迫一个地方政权勐卯(即今瑞丽)王国的臣民南迁。当时朝中四位大臣兵分三路,寻找新的居地,于是,找到了河谷平坝———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在孟连设置木连路军民府,第一代土司罕罢法始建孟连城。明永乐四年(1406年)孟连设置长官司,当时的土司刀派送为长官司长官,居六品,辖区广大。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土司刀派鼎贡象入京,受封宣抚司世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将地处极边的孟连宣抚司定为“经制宣抚司”,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属镇边直隶厅(……[详细]
里坎喃朵塔景区
  里坎喃朵塔景区里坎瀑布景区傣族称“里坎喃哆嗒”。里坎村民小组位于西盟县城西北面,属于块状聚落,生活着63户316位傣家人,海拔840米,距新县城约4.7㎞。景区内主要有雄伟壮观的里坎瀑布;具有现代桥梁鼻祖之称的佤族藤索桥;原始、自然、简单造桥工艺建成的佤族木桥;有凄凉、哀怨、动人的里坎瀑布传说;有着历史悠久的里坎寨子来源传说;周围有保护完好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观瀑亭里可以动中有静的观看瀑布;走累了可以在休趣亭里坐下来边休息边欣赏傣家的田园风光;走到村子,可以到缅寺里了解傣族文化的悠久、博大精深和原始自然的宗教、习俗;如果你想品尝傣家的饮食,热情好客的傣家人就会做出风味独特的菜肴招待你。里坎村来源传说:傣族祖先到勐梭龙潭取圣水时路过里坎,当时这里森林繁茂,是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详细]
那柯里茶马古道
  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用人工打制条石和砾石铺就而成,路面宽1.5-2米,石阶盘旋而上,全长30公里,是古代直至解放初期滇南地区北上南下的古茶马驿道,属关哨汛塘之要地。普洱那柯里茶马古道小镇被命名为“云南特色小镇”并授牌以来,那柯里就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开启整体提升改造的“疯狂模式”,按照“产业聚集、文化多元、乡愁浓郁、生态优美、特色彰显”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一路高歌向前冲。整个改造提升工程,既注重对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又注重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创新开发,努力走出一条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建设道路。在众多提升改造项目中,那柯里德商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最受人关注。该项目充分利用同心镇锥粟河河谷一带的天然优势,依山建园,傍水造景,打造休闲娱乐康养之地。整个度假区包含了酒店、水乐园、儿童乐……[详细]
孟连金塔
  孟连金塔孟连金塔坐落于旖旎迷人的南垒河畔,由8个小塔环抱一个主塔构成,主塔高31.68米,每座塔均挂有风铃,每当风吹过,风铃便发出轻脆的叮当声,让人感受到别样的的佛国意韵,同时傣家人认为是来自天上的梵音。金塔与孟连宣抚司署门堂遥遥相对,是孟连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象征。据传,孟连金塔的来历与孟连宣抚司署密切相关。孟连宣抚司署,傣语称“贺罕”,为金殿。很久以前,人们就觉得应该有一座与金殿交辉的塔,后来便在此造了此塔。金塔建成后,与“金殿”珠联璧合,相映成辉。金塔因建成时间较晚(建成于1997年4月),所以在一些细体建筑中又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其表现如下:一、塔四周的龙均为汉族形制。二、塔四周伴着龙,并且在龙旁边均有一只仙鹤。仙鹤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在中国道教仙人中骑鹤的不少,但仙鹤在孟连金塔0现就匪……[详细]
大仙人脚佛寺
  大仙人脚佛寺景谷的仙迹之多,是祖国名山大川中无以论比的,就云南所走过的8个地州60多个县市中,多数是人文景观,而景谷的自然景观中,随便屈指一数便可列举十多处。而且,永平大仙人脚仙迹不但很有名气,这里的故事不是口头传说,确是佛经经书实录记载的。景谷大仙人脚佛寺汉文傣文碑-云南普洱,云南普洱景谷县是一个汉文化与傣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不少文物古迹反映出了这一点。在景谷县永平镇昔峨村大仙人脚佛寺内,就有一块汉文傣文碑。大仙人脚佛寺建于清乾隆五十年(妒85),傣语称“坝0贯”,属南传上座部佛教,此碑是大仙人脚傣族佛寺的建寺碑,石碑高3米,宽1.5米.石碑正面有阳刻高1.5米,宽1米的大“佛”字。石碑背面。刻有用傣文横书阴刻的碑文,记述傣历1136年(1774)属蛇年的七月二十六日属蛇日中午时……[详细]
芒中佛寺
  芒中佛寺位于普洱市孟连县城以东娜允镇景吭村芒中小组,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系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宇,由大殿、僧房、引廊、佛塔等组成。占地面3050.41平方米,建筑面积678.73平方米,四周有石砌围墙。芒中佛寺,傣语称为“洼拉所坦”,以佛殿为中心呈纵向式分布,坐西朝东,佛殿前为走廊,西北侧为僧舍,东北侧为佛塔,在佛殿的东、南、北三侧围墙有本道侧门,供教徒出入。大殿为芒中佛寺的主体建筑,坐东朝西,为重檐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呈纵向式布局,挂瓦屋面,面阔4间,进深4间。佛殿北侧外墙体绘有傣族民间壁画,内墙体西、南、北侧保存有傣族传统金水漏印纹饰,金柱、檐柱均有金水漏印纹饰。佛殿的正门位于东侧,南、北两侧有两道小侧门,北侧门接引廊与僧舍相连。芒中佛寺是孟连县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佛寺,也是对东……[详细]
斑鸠坡茶马古道
  斑鸠坡茶马古道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京城;往西蜿蜓直上青藏高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仆,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缺氧高原,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详细]
三佛祖佛房遗址
  三佛祖佛房遗址西盟县三佛祖佛房遗址西盟“三佛祖”佛房遗址-云南普洱,在云南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坎镇水库公园南西边的佛殿山顶上,有一块山间平地。平地中央,有三座相依而立的用块石垒砌而成的方形凸形石塔,四周还有残留围墙。登上石塔放眼观看四方,起伏的阿佤群山犹如在云海中沉浮的绿岛,美不胜收。这里,就是新中国建立前百余年来,信徒众多、云中古刹、香烟缭绕的拉祜族佤族大乘佛教朝拜地——云南普洱西盟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勐坎佛殿山‘三佛祖’佛房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三佛祖佛房始建于清代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1874-1875),至今已120多年的历史。原建盖有土木结构佛房4栋,“三佛祖”大殿在正房中央。殿内有佛龛、铜佛像、并有佛爷和尚念经。整个佛房占地2500平方米,佛殿后立有块石方形凸字形佛塔,高5米,长……[详细]
整董傣族传统建筑群
  整董傣族传统建筑群,位于江城县整董镇曼贺井、曼贺、曼乱宰三个傣族村寨。系傣族竹楼“干栏式”传统民居建筑,有傣族竹楼民居、景宰塔、丰收塔、贺井塔等组成。在整个傣族传统建筑群中,单体建筑为一楼一底多屋顶,穿斗式木制构架,大屋顶、低垂檐、不开窗、强通风,屋面盖缅瓦,设“廊”和“展台”,楼室宽敞,呈正方形,人居楼室。底室一般不筑墙设壁,四无遮拦,主要用于堆杂物,仅在院外筑墙设栅,均独立成院。贺井塔建于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时期,中华民国十三年(建于1924年)重修。为砖石三合土砌成的四层葫芦状方瓶方钟式塔。塔身高7.5米,塔刹呈葫芦状,塔身涂金粉,并绘有傣族民间图案。1988年6月,江城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景宰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塔为砖石结构,由大小五塔组成,主……[详细]
宁洱茶马古道
  宁洱县茶马古道位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境内的宁洱镇、磨黑镇、德化乡、同心乡等乡镇。宁洱茶马古道始于唐宋时期“茶马互市” 而得名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普洱府驻地(今宁洱县城)为源头,以贩运普洱茶为主向国内外辐射出去的古代交通要道。其最早的雏形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时期。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普洱府起,至今已有280年历史。县内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铺筑石板路面有五段,分别是:茶庵塘茶马古道遗址,路面用形态各异的山石铺就,宽约2米,长约12公里,沿途马蹄足印斑驳可辩;孔雀屏茶马古道遗址,全长约27公里,路面用石灰石、砾石等石材铺就而成;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用人工打制条石和砾石铺就而成,路面宽1.5-2米,石阶盘旋而上,全长30公里,是古代……[详细]
景谷大石寺
  景谷大石寺在气势磅礴的云岭无量山余脉南端,有一座山峦叠翠,异峰突起的山峰,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刺云天,峰顶悬岩巨石之上耸立着一座惊心动魄,凌云星辰的道教寺观,这就是数百年来远近闻名而风光奇丽的景谷大石寺。大石寺在景谷县景谷乡文山海孜文笔山顶悬岩之上,海拔2200米,岩高坡陡,有陕西华山之险,厦门鼓浪屿日光岩之奇,历代骚人韵士登临观赏,刻石题词,赞叹这不可多得的天工奇作。大石寺从景谷驱车,可直登大石寺绝顶。就在螺蛳形盘旋的海孜文笔山顶上,那300多万年前由砾石沉积而成的两个圆周宽约100余米的巨大砾石在地壳无能无能运动时期,从海底被抬升高过了峰顶。这两个大砾石好像两座紫铜色的险关古堡,一前一后,不偏不依,若接若离,耸立在顶峰中央。大石寺的奇特建筑就建在这两个大砾石上,工程之艰巨、惊险,令人难以想……[详细]
云仙庙山岩子
  云仙庙山岩子云仙乡境内大芦山顶上有一个天然岩洞,传说洞里居住过仙人,当地人就管它叫仙人洞,“云仙”也因此得名。又因大芦山为思茅区内海拔最高的山,最高峰为2154米,云仙乡也俗称“大芦山”。辖区面积678平方公里,拥有林地794706亩,海拔在680—2154米之间,平均气温在17℃—20℃之间,降雨量在1400—170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属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适宜种植茶叶、咖啡、烤烟、水稻、玉米、小米辣等。云仙乡是个汉、彝、傣、佤等多民族杂居的大乡,全乡共有10余种少数民族,其中汉族11426人,彝族4850人,其他民族894人。彝族是云仙乡主体民族,彝族能歌善舞,男女老少都喜欢唱山歌,流行的舞蹈有跳笙、三跺脚、拖慢步、龙摆尾等。常用的乐器有三弦、笛子、口弦等,往往边奏乐器边……[详细]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
  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主要指勐卧佛寺双塔、迁糯佛寺、芒岛佛寺。勐卧佛寺双塔俗称“树包塔·塔包树”,处于距县城1公里的威远镇威远村大寨。建于明末清初的“树包塔、塔包树”塔刹已被菩提树包裹于塔中,菩提树枝叶繁茂,树冠高约25米,树干直径2米,以其粗壮根茎将整个佛塔缠绕,紧紧地把塔身包裹在其中,塔身刻有佛传故事、民间传说、动植物花卉等石刻浮雕,是景谷独有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奇观,数百年来吸引着广大的南传佛教信徒和国内外宾客、专家学者的关注,在东南亚一带富有盛名。迁糯佛寺为傣族南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1778年,历经230余年保存至今。建筑风格融傣、汉、当地民族文化和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建筑特点,精美的彩绘、精湛的雕刻的艺术展现其中。位于永平镇迁糯村的古老佛寺,目前还保存着多部200多年古老经书、贝叶经……[详细]
上城佛寺
  上城佛寺上城佛寺,又名景儿(傣语,意为龙城佛寺),位于云南省孟连县孟连镇。坐落在金山上,紧靠龙血树群落,是娜允傣族古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寺内有一石洞与南垒河的龙潭相连,因龙潭中的龙经常沿此通道来佛寺听经布道,接受香火洗礼,又得名“龙缅寺”。佛寺具有较高的声誉,是土司时期土司家族的专用佛寺,国内外高僧到孟连相访通常都要到这里居住。今天,这里成了上座部佛教教徒从事佛寺活动的场所,是傣族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的传播中心,也是傣族的文化经典、民间艺术及建筑风格的重要收集地和展示厅。上城佛寺建于1868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由佛殿、僧房、大门、引廊、经亭、金塔、银塔组成,主体建筑佛殿为歇山顶三重檐外廊式土木结构,共有56棵圆柱呈8排对称排列,各柱、枋、梁、檐檩都有用金粉贴印的多种花卉、动物……[详细]
南鲸山文笔塔
  南鲸山文笔塔南鲸山文笔塔,位于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文华村南鲸山上,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72)的四方形密植式九级空心砖塔,即文笔塔,塔高21米,底边宽6.9米,塔底层北面留门,塔身往上逐级收小,每层塔身正中均有佛完,九级塔檐均从塔身上叠涩挑出,塔檐呈凹曲弧线,檐下嵌出菱角牙子,有西安小雁塔的风格。此塔原有涪康熙年问碑记一块,记述建筑经过。塔保存完好,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南鲸山文笔塔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和数次地震,依然耸立1986年8月,景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南鲸山文笔塔据传原因有二:一是因南鲸山脉直往川河中心伸长,渐渐有与河西文板山脉相衔之势,因恐东西两山相连后堵住川河,将给文井一带带来灾难,建塔以镇山脉,使其不能向川河中央伸延;其二,相传在元代时,文华一带缺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