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临夏州旅游

临夏州文物古迹介绍

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
  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炳灵寺所在的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详细]
齐家坪遗址
  齐家坪遗址齐家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他曾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巨人,统领过这块广袤的地域,在期延续1000年左右。后来融入商文化而消亡了,使今天的人们看到其精美绝伦的陶器、玉器、铜器而赞叹不一,着实叫人神思向往这古老的民族,贪恋这块神奇的宝地。上世纪二十年民族的面纱被人了周口店北京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一系列原始文化。这个人就是博士。虽然他在《甘肃考古记》中把齐家文化的年代错排在仰韶文化的前面,引起后来不少纷争,其影响更为广泛深刻。安特生(1874·7·3——1960·10·29)瑞典人,1901年取得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1914年时任瑞典乌普萨、兼瑞典地的安特生被请来华担任农,为北洋政府寻找铁矿和煤矿,但连年军阀混战,使其三年寻矿举步维艰,后受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考……[详细]
王尚书墓园
  王尚书墓园有五百多年历史,是明朝兵部尚书邑人王竤的墓园。它是闻名西北的人文景观,也是临夏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1994年,被市政府公布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拨土地7亩,由其后裔及社会力量逐年复建,初具规模。1999年,定为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尚书名王竑,字公度,号休庵,明代河州人(生于1413年)。幼年聪颖好学,正统四年考中二甲进士,十一年授户部给事中,官至兵部尚书,明弘治元年(1488年)病故,享年75岁。追赠王竑太子少保衔,谥庄毅。为褒扬王尚书的文诏武功,及对朝廷的突出贡献,同年,朝廷派新科进士蒋颙赴河州,在河州城北部督建王尚书。墓园,树立八通御制诰文碑和神道碑,碑上覆盖风雨亭,墓前序列华表、翁仲、虎、马、羊等石碑雕像五对,建“名臣坊”等牌坊,还建了厢房、厨房等。享受朝廷……[详细]
西蜂窝寺
  西蜂窝寺,又名“大圣寺”、“宝积寺”、“正觉寺”,位于临夏康乐县境内的鸣鹿乡。寺院高墙耸立,飞檐流丹。它背依桑咀梁,面朝石墩山,南有小马家滩关,北有苏土司城。登寺一望,鸣鹿山川尽收眼底。据考证它修建于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3年),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只比公认的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晚16年,是古代陇右著名古刹之一。该寺位于康乐县鸣鹿乡上洼地村的塔墩梁,距县城西南20公里。藏名“郭摩且噶丹却料林”。始建于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3年),名“大佛寺”,有19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23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敕改“大圣夺宝积寺”;明成祖赐名正觉寺。永乐鼎盛时,其庙宇宏伟、殿堂壮观,僧人众多。住持僧班丹札释曾“永乐间使鸟斯国”,因得永乐帝赐号,颁发《皇帝敕谕》,赐香巴金佛一尊,普贤……[详细]
亥姆寺
  亥姆寺位于康乐县虎关乡夏牟山,距县城8公里。亥姆寺古称云界寺,建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毁于清。1958年时被辟为畜牧场,其林地面积由解放初的一千多亩缩减到200多亩,乔木类被砍伐尽。1962年后复有僧人释谛觉守寺,当地群众以护林为名,对寺庙进行了维修保护。1978年后,寺内佛事活动逐渐恢复,并增建了6间北殿,6间南殿,重修了钢筋水泥仿古山门,山脚下新修接引殿一院。退耕还林200多亩,绿化荒山300多亩,新植松柏10000余株,新修上山车道3华里。亥姆寺山有三大奇观。一为满山的毛桃。毛桃为野生仁用桃,果肉成熟后干涩无味,不能食。其核大仁圆,味苦质优,年产数万斤,是药用、食用之上品。毛桃着花繁密,清明时开放,朱蕾粉瓣,花团垂枝,香飘数里,惹得蜂舞蝶飞,踏青赏花者络绎不绝。二为三样柳。三样柳是夏牟……[详细]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台地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曾先后在这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等文化遗址十余处。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发掘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址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从地层上初步搞清林家遗址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分期奠定了比较可靠的基础。此外,还清理齐家文化房屋遗址三处,墓葬一座;汉代木椁墓一座,唐代土洞墓六座和大致同时期的水渠一段。出土马家窑时期的石、骨、陶、铜器等三千余件。并在窑穴、房址内陶器和灰层中,发现……[详细]
张家坪遗址
  张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达浪乡郑家坪村张家坪社。遗址东邻马家沟,西接郑家坪社,南依张家山,北接沙坡地,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遗址断崖上有灰层,散落大量的人骨、陶片等,根据散落的陶片特征判断此遗址属齐家文化。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良好,198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唐汪遗址唐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家村以西200米处的山顶上,地势陡峭,为丹霞地貌,遗址顶部为唐家村山神庙旧址。遗址东西宽约40米,南北长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1956年文化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察队来调查时,胡浪生产队队长唐占林捐献了19件山神庙旧址植树时挖出的完整彩陶罐,器形为双大耳长颈低腹罐、直口圜底罐,施红陶衣,黑彩,纹饰有云……[详细]
8、寺沟
寺沟
  寺沟寺沟是狮子峰和象山之间的峡谷,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葱花岭下,在峡谷中建有佛寺,故寺沟又称小普陀山。峡谷内还有瀑布、油缸池、摸子洞等景点,瀑布跌三级断崖而下,水声如雷、雾气弥漫。清代进士邓隆曾在此赋诗一首:瀑布落天吼怒雷,青山绿树绝尘埃;松风说尽长生法,疑是天龙灌顶来。瀑布从高坎下陡然跌落入谷底形成水池,叫油缸池,宽约四五米头泻入日古人穿在下有们在洞内&qu萨求子,而称摸子洞。寺沟原有大殿、入海殿、百子宫、独岗、山门、牌坊、山神庙等建筑,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82年以来,大殿、百子宫、牌坊等在原址重建。环视两边,山形奇特,怪石嶙峋,各种树木郁郁葱葱,有开花的、挂果的、舒枝展叶,参差交错,许多珍禽野出没于其间,鸣啼声谱成一曲曲鸟儿协秦曲,它们好奇地探视着一群群陌生的来客,也好像是在为美丽的……[详细]
地巴坪遗址
  地巴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祁家集镇黄赵家村地巴坪社西50米处的山地上,其分布范围北至地巴坪台地边缘,南靠颠山,西至西沟与陈王家坪隔沟相望,东接东沟与黄家坪相邻,遗址南北约400多米,东西约800多米,总面积为约3万平方米。1973年时由省博物馆文物工作组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达399件,分别为骨器、骨珠装饰品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壶、瓮等,施黑红彩,纹饰为圆点纹、弧线纹、旋涡纹、网格纹等,均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同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由州文物普查队进行复查时,在遗址地表上发现了少量的彩陶片,均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此次普查中,在遗址北端距地表大约3米处的断崖上,发现了大面积的白灰层……[详细]
罗家洞寺(云光寺)
  罗家洞寺是一座藏汉合璧的寺院,该寺院于明朝景泰元年建,至清同治11年因大火尽毁,清光绪年间本地善士罗仲成首倡并四处募资修庙,甘南拉布楞寺嘉木样-委派贡唐罗泽法师率工匠依样雕塑佛像,至光绪6年终于建成,举办了龙华善会开光大典。延至1958年寺院再度被毁,文物遗失、喇嘛还俗,1982年在当地信教僧众的倡议下,在政府的支持下,德唐夏茸-助资重塑百尊佛像,寺庙得以再建,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更盛。 罗家洞寺还有一个传说,据说该寺的第一任法师名叫潘唐瓦却.吉洛珠,是尼泊尔的一名比丘尼,他潜修密宗,造诣颇深,为求正果,遵其师嘱远涉东土,行程万里来到刘家峡炳灵寺,是夜宿寺中,梦见其师说:“你再向东行,见一处红崖赤壁、剑峰刀削、白土盖头、黄河弯曲似太极图,而且河水向西倒流之地,就是你-之处”。次日,……[详细]
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
  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位于临夏市,是原国民党军第四十集团军副司令马步青出资修建的私人住宅,建于1938~1947年,是由当地著名工匠精心设计施工,耗资近百万银元修建而成。建筑面积5976平方米。东公馆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正门为仿西洋式建筑风格的砖砌牌坊门。西院、南院四面均为五开间土木结构建筑。天井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有四个门分别通往东南西北四院,呈田字形布局。东公馆的砖雕尤为著名,槛墙和墀头都有精美砖雕装饰。蝴蝶楼主体结构为H形,南北长74米,东西宽56米,中间主楼面阔七间,歇山顶,左右两廊连接着长方形六角亭式楼阁,状如蝴蝶两翼,故名蝴蝶楼。蝴蝶楼向南30米处,有一迎客厅,呈凸形,正面阔七间,背向阔五间,顶部为缓坡形圆顶无脊,四角挑檐,造型独特,外形优美。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作为民国时期遗留下……[详细]
杏树台遗址
  杏树台遗址杏树台遗址,位于永靖县陈井镇西山村徐家岘子生产队,地处山沟下一台地。台地北至盐沟洼,南靠塔尔山,东接红科坨,西接苏家湾,面积4亩。1975年10月,经州文物普查组调查后,于同年11月15日被永靖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6月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作了复查。这是一处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类型及齐家文化并存的遗址。另外,在西山村还发现了大量文化遗址和墓葬,特别是杏树台、地湾、徐家岘子、高家山等地。在高家山修学校时发现一座墓葬。距地表180米,人骨已毁,出土器物三件。两件已损失,剩一件双身彩陶壶,高31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9厘米,口稍侈,陶色橙黄,饰黑红二彩,颈部饰交错斜线纹,腹下部饰水波纹,属马厂类型。还征集到此地出土的一件马厂类型彩陶罐。根据调查,高家山一带属马厂类……[详细]
清真寺拱北
  介 绍 临夏市清真寺大多在明、清及民国时兴建。建筑风格吸收阿拉伯建筑特征,按中国宫殿式建筑建造,以礼拜堂为主体,水堂、教室、住房等建筑为陪衬,总体布局多为四合院式,大殿及主要配殿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斗拱屋顶带前卷及后殿的式样,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华丽,历史上曾多次毁而复建。 1979年后重建的清真寺多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建筑风格各异,主要有宫殿式、阿拉伯拱形穹顶式,也有中阿两种建筑风格合壁式。其中座落在新西路的清真老华寺、位于韩家寺129号的清真韩家寺、前河沿清真寺位于新西路14号的清真前河沿寺等整体建筑设计奇妙,都是西北地区很有特色的建筑。 拱北主要指虎菲耶、嘎迪忍耶、哲赫忍耶等学派的门宦始传人墓庐,也称金顶,是门宦穆斯林教徒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较大的拱北由门宦始传人的墓庐、礼拜堂、历代传……[详细]
陇上奇观红塔寺
  陇上奇观红塔寺沿着奔腾不息的洮河水,来到唐汪川红塔山,这里地势险峻,山峦层次分明,丹霞地貌别具特色。瞧,红塔山上,两根红色巨柱非常明显,凸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巨柱下就是有名的红塔寺。雄居川心的红塔山,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向东,将这片神奇的土地分为上下两川,红塔寺在百丈红塔岩石上凿成,塔名由此而得。红塔寺历史已很悠久,始建于南宋末年,后经多次重修。在清朝乾隆二十三年,红塔寺就建成了上、中、下三殿,全寺布局合理严谨,规模宏大,气势雄浑。殿内共奉三大古佛,寺内保留有古洞壁画和古佛画像。清末民初,红塔寺屡遭破坏,后几经重修,又经历十年浩劫,几乎全毁。二OO一年初,经释智义和尚倡导联络,由缅甸佛界赠送释加牟尼玉佛一尊,各地僧俗,争先焚香拜渴,盛况空前,红塔寺声名大振,二OO二年初,由主持唐仲吉倡导,推初……[详细]
边家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边家林遗址位于康乐县关丰村边家林社西60多米处的三岔河第一台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1976年发现。1981年,临夏州博物馆会同康乐县文化馆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发掘墓葬17座,灰坑1处。墓葬葬式分为捡骨葬和侧身屈肢葬。出土了弧线纹、大三角纹、葫芦网格纹、平行线等彩陶41件,石器26件,骨器(骨刀、骨珠)800多件,其中饰有大三角纹和葫芦网格纹的彩陶器是该遗址的典型器物。遗址上还有齐家文化遗存,有白灰居住面和较多灰坑。遗物有泥质素陶片、篮纹陶片及灰素陶片等。鉴于该遗址墓葬葬式及其器物组合特征明显,且在康乐、广河、永靖和兰州等地都有分布,具有典型意义,曾一度被命名为“边家林类型”。这一考古学文化类型填补了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至半……[详细]
三坪遗址
  三坪遗址三坪遗址位于安集乡三坪村,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旧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犁地咀、城墙地。有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马厂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的文化层。尤以马家窑类型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瓮、罐、瓶、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圆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瓮,厘米,泥质体型硕大,饰经旋纹为主体的花纹,花纹富有飞动气势,波澜壮阔,富丽流畅,造型古朴典雅,雄浑优美,制作精美,被誉为“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1954年由大队书记戚永年捐送政府,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邮电部还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光彩,另外还有马厂文……[详细]
罗家尕塬遗址
  罗家尕塬遗址位于临夏市南龙乡罗家湾村东北侧。是一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共存的遗址。面积约6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暴露有灰坑、房址、窑址和墓葬。采集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罐、钵、瓶、瓮等残片,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彩勾叶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带状网纹;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灰陶壶、罐残片,多饰绳纹、附加堆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锯齿纹、葫芦网格纹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泥质和夹砂红陶罐、瓮,多饰绳纹,彩陶纹样有黑、红彩折线三角纹、漩涡纹等。另采集有齐家文化的双大耳罐、侈口鼓腹罐和辛店文化的单耳杯、双耳罐、双袋足鬲残片。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的内涵及齐家文化的关系有重要价值。……[详细]
半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半山遗址是若干墓地和居住址的总称,包括瓦罐嘴附近的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的一个墓地,彼此相距1~2公里不等,处于被冲沟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1924年首次发现,并在边家沟发掘了一座墓葬。边家沟墓葬的死者系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头朝东南,侧身屈肢。随葬品比较丰富,计有1件磨制石斧、1件半打半磨的石锛、2件砺石、8件彩陶罐和4件夹砂陶罐。彩陶纹饰的最大特点是用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构成漩涡纹、菱形纹和葫芦形纹等,还有棋盘格纹和瓜子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临夏万寿观
  万寿观在临夏市西两华里处“万倾塬头”,依北塬塬头五峰修建,观建于中峰,系河州八景之一。始建于唐初,1983年重建,是西北道教第二大观,与崆峒山齐名。万寿观自上而下,共分七级,为观音殿、真武殿、紫薇殿、玉皇殿、福禄殿、三清殿、混元阁,最高处于1994年建有七级宝塔,又名“乾元塔”,高43米。据河州志记:元,飞阳真人,在此-,成道羽化。明正德年间,定名“万寿观”。此观几经兴废,“文革”又遭劫,殿毁塔炸。今天,拾级而上,登顶峰,观州城一目了然。东有“万匠祖师殿”、“林-寺”;西有“二郎岗”,建有神殿;中有“栖仙洞”。观址山峰雄伟,楼阁重叠,林茂花香,景色宜人。邑绅张质诗曰:“吾邑西郊塬头,万寿古观元代修,飞阳坐化青峰子,神阳断起随浮邱”。……[详细]
20、王竑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竑墓
  王竑墓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城北街道北寺新村,墓葬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嘉靖十年(1531)敕赐再次修缮,葬有明宪宗时兵部尚书王竑。墓园坐北朝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约70米,占地面积5466平方米,建筑面积2041平方米。现存封土,直径约10米高约3米,现存明景泰元年螭龙碑1通,高1.3米,宽1.08米;甬道南北长约300米,宽约60米;另存华表1件,石虎、石羊各1件,石鼓1对,碑座5件,明清时期碑首2件。王竑墓墓园结构完整,布局考究,碑刻、华表等石刻留存众多,对研究王竑生平历史及明代丧葬、建筑、石刻等文化有较高价值。1964年被临夏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墓园围墙外侧底边为基准,向东、南、西、北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