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慈溪市旅游

慈溪市文物古迹介绍

彭侍郎祠旧址
  小河曲折而静谧,了无声息,伴随着鸣鹤场这座古祠走过了500多个春秋。明代弘治年间官员彭侍郎勤政为民的美德,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时至今日,当人们前去古祠瞻仰,触摸这斑驳陆离的老墙时,似乎仍可感受到彭侍郎整理盐政的皇皇业绩。鸣鹤一地,古为盐场。到了明中叶以后,这里已成“东南邦赋之最”。然而就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鸣鹤的盐民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又一场盐民暴-动终于爆发了。朝廷立即派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彭韶,到鸣鹤场“剿办民乱”和“整理盐政”。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明代天顺丁丑(1457年)进士。彭韶受命后,轻车简从,来到鸣鹤,但看到的是“灶仓半虚,犹有包摊之累;丁户将绝,尚多额外之征;工本克扣,而体无完肤。”的悲惨景象,面对这种惨状,“司无优恤之仁,吏多科害之扰!”于是他上奏朝廷……[详细]
金鸡岙青瓷窑址
  金鸡岙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倡隆村,在金鸡岙浪网山南坡。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地表散布的遗物判断,该窑址属东晋时期。窑床方向朝南,地表遗物散布面积2,000平方米,堆积断面厚度为1米,部分堆积被唐代窑址瓷片堆积叠压。器物种类丰富,有四系罐、盘口壶、鸡首壶、碗、钵、盏、盆、洗、盘、砚、唾盂、尊、槅等,并清晰地展现出器物的演变过程:碗、钵、盆、洗等器物由平底发展到假圈足,再进一步转变成足底边缘有一周凹弦线的假圈足;胎从含沙粒较多、表面粗糙,发展到含沙粒较少、表面致密细腻;施釉从半釉变为底部露胎,再发展到满釉;釉层从透明度较差、不均匀,发展到玻璃质感强、润泽、均匀。器物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青黄、青绿和黑釉。器表装饰比较简单,以粗弦……[详细]
石马弄青瓷窑址
  石马弄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村,在白洋湖西岸南部。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瓷窑依山而建,中间低落,两侧隆起,堆积丰厚,瓷片散布面积为10,000平方米。窑址的北半部为唐、五代遗存。产品以翻沿、坦腹、宽矮圈足碗为主,并有玉璧底碗、莲口碗、盘口壶、瓜棱执壶及各类罐、钵、簋、灯等;釉色以青黄居多,釉层均匀,滋润,透明度好;纹饰有荷花、团花等,刻划线条疏朗挺拔;装烧工艺采用匣钵装烧,部分产品采用瓷质匣钵涂釉密封烧成,品质极佳;有的碗底和窑具上划“吉”、“记”字款。出土的部分碗、壶等器物与宁波市和义路出土的一批精美的器物相同。窑址南半部为北宋时期的遗存堆积。器物有碗、罐、壶、盘、盏、盏托等,但制作粗糙,釉色灰暗,器表以素面为主,有少量装饰……[详细]
枫树湾青瓷窑址
  枫树湾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里杜湖西岸的窑头山东麓,南面靠近栗子山青瓷窑址。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1986年8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窑址由唐、北宋的五处窑址连成一片,面积约6,160平方米,其中唐代窑址3处,北宋窑址2处。这5处窑址均分布在湖岸,局部被湖水所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唐代制品以坦腹浅圈足碗为大宗,还有瓜棱壶、胆囊壶、翻沿深腹罐、钵、玉璧底碗等;釉色以青黄居多,也有青灰等色;器表以素面为主,少数刻划有荷花等图案,有的罐耳上印“上”、“文”、“太”等字款;少量器物用匣钵装烧,器形规整,釉色滋润,光泽感强。北宋时期的制品以大小各异的喇叭口圈足壶为大宗,有少量碗、瓶、盘、高足杯、灯盏、盏托等器物;釉色灰暗,以青灰居多,还有青黄等色,有些器物不同部位……[详细]
慈溪金仙寺
  千年古刹——金仙寺,它创建于南朝梁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几经毁葺,风貌依然。寺院山门正对着白洋湖,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痴痴地望着历经千年而依旧盈盈清碧的湖水。每当夕照西来,残阳如血,四野一片寂静,浑厚的钟声悠悠地传过来,带着千年铜锈,充塞着每一个角落。倦飞的鸟儿穿过湖面,穿过钟声,各归其巢。据清光绪《慈溪县》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五三五年至五四五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初名「静进庵」。唐干元年间(七五八年至七五九年)福林度智禅师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一○六五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廷赐额「金仙禅寺」,成为当时浙东一名刹。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五十九年(一-年)两度扩建;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毁于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再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一……[详细]
46、伏龙寺
伏龙寺
  伏龙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当时伏龙山四周皆海,鉴诸禅师发现此山状如蛟龙,云浮雾缭,并离南边的大陆和达蓬山不远,便看上了这块能兴旺佛业的风水宝地。于是系缆攀缘,凭着一个佛门弟子对信仰的执著,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终使一座宝刹耸立于山巅。这座净土宗早期的禅院,依托山势,递进而上。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色。鼎盛时,梵宇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及左右两厢偏殿等六十余间,营林面积达700多亩。可惜这样一座千年古刹在1941年毁于日寇兵燹之中。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多次造访,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寺前曾留下名1129885393.gif诗,弘一法师在寺内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墨宝《佛说阿弥陀经》16页。这些内容都已成为伏龙寺迷人的文化积淀。伏龙寺与寺前的莲花池,两者唇齿相依……[详细]
徐福庙遗址
  徐福庙建在巍巍达蓬山东麓的凤浦岙徐家村,庙中塑有徐福像,上挂着一块一米长、半米宽的黑底金字匾,上 书“徐福之福”,可惜金字匾已被毁。庙周围环境清幽、空旷,虽无达蓬山腹地的“飘忽滂,激怒,雷声,回穴错迁”的粗犷,也无达蓬山腹地的奇洞怪石、危岩峭壁、红枫绿荆、深壁低谷的俊美,但也是个白瀑落潭、涧水冲石、青松翠竹的山岙,潺潺流水和阵阵林涛又告诉人们:这里是个出海东渡蓬莱的绝佳港湾。 徐福,《史记·秦始皇本纪》作“徐市”,秦代方士,齐国人(今江苏赣榆),字君房,世代为医,自幼熟读《黄帝内经》,精通祛病延年的妙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东游至重峦叠翠、峻奇幽雅的达蓬山,被达蓬山的奇异风光所陶醉,便欲求长生不老之药,遣方士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去东海蓬莱求取仙药,徐福入海采药不成,东渡东瀛(今……[详细]
秦渡庵遗址
  在达蓬山南坡腹地竹林深处的秦渡庵遗址前,立着一块花岗岩石碑,上 书“秦渡庵” 三个遒劲的大字,这是自称徐福后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手迹。 秦渡庵遗址地势平缓,环境清幽,翠竹藤萝,浓荫蔽日,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是个安顿歇息的好地方。相传秦时徐福曾扎营安寨于此,命人砍柴、搭篷,开掘饮水池。至唐初,徐氏后人在此建造东渡庵一座,以作纪念。年深日久,古庵废圮,只剩下殿堂之墙脚、汲水池。古庵因纪念秦人徐福,故称秦渡庵。虽然古庵的确切历史已模糊难考,但遗址的几段残阶、几块基石依然还在,更有一方保存完好的石砌水池沉静如镜,终年不竭,似在向后人诉说那遥远的往事。中国古代称为“庵”的,一般指小草屋,可见秦渡庵的规模不会很大。在这僻冷而清静的山岙中,有这么一座小庵系住远航的历史之舟,可见古人在骨子里对历史的怀念是……[详细]
寺龙口青瓷窑遗址
  这座位于匡堰镇寺龙村钓竿山下的古窑址,经历了从晚唐到南宋长达近300年的烧造时间,其遗存之丰厚,品种之多样,实为越窑群体中之佼佼者。1998年至199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两次联手考古发掘,终于使这座近千年无人知晓的窑址得以重见天日。窑址的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发现的龙窑窑址,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构造特点和装烧程序。除龙窑外,在旁边还发掘一座制作工场。更为重要的考古价值是,这座窑址的发掘,改变了考古学界以往一直认为越窑衰落于北宋的传统认识,使越窑的烧造时间又推迟了100多年。发掘成果公布以后,前来考察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使昔日冷清的寺龙村变成了游人竞相参观的热土。这些眼花缭乱的瓷片虽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量,但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是很难对其作出合理的诠释……[详细]
古卧床桥
  古卧床桥又名护龙桥,位于掌起镇戎家村村南、快船江与古窑浦的交汇处,南北横跨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古卧床桥,县北四十里,黄文洁卧其上读书,故名。国朝道光六年里人戎开华捐资修建,光绪三年重修。”由戎金铭《重建卧床桥记》可知,此桥原为泥桥,后易为石桥;宋时桥名涂上颜色,辗转讹传为护龙桥。此桥系单孔石桥,全长10.7米,宽4.22米。桥面由四块条石铺砌,东西两边设有栏板、望柱,东栏板题额“古卧床桥”,西栏板额书“护龙桥”,南北八字形踏道。两侧桥门柱顶额栏下各雕一对龙首,造型十分生动。桥门柱石上均有刻联,两联均为行楷,字体遒劲,颇有大家风范。 古卧床桥是慈溪境内所知始建时代较早、保存较好、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纪念性建筑,陈邦瑞、戎金铭等清代慈籍文人都为此桥撰文作传。追溯古卧床桥的渊源,……[详细]
51、佛迹寺
佛迹寺
  佛迹寺是座落于达蓬山巅的古寺。关于佛迹寺的来历,缘起于其附近的一个佛迹洞。相传唐天宝元年(742年),有位名叫达慧的云游僧来到山上,发现了荒芜多年的佛迹洞,洞内留有观音佛脚印一个,以为佛迹,遂建起了这座巍峨的寺院。佛迹寺原来还有中佛迹寺和下佛迹寺,现在已经只剩下遗址。如今改建后的佛迹寺依托“千年佛迹”,又现当年古寺的宏伟壮丽。佛迹寺于礼佛区的主轴上依次排列天王殿(山门)、大殿、藏经楼,东西角楼、祖师殿、伽蓝殿、药师殿、弥陀殿及廊等分列左右两翼,共同合成佛迹寺的主体礼佛空间。香客寮、僧寮以及念佛堂组成院落,由北向南依次叠落。东侧由方丈院、素菜馆、钟楼、斋堂、居士寮组成、观音院单独设于东端。有道是“东拜海天佛国,西祈千年福地”,浙东名寺佛迹寺屹立于郁郁葱葱的达蓬山巅,为各方香客保一生平安。地址:……[详细]
龙山抗日碉堡群
  龙山抗日碉堡群位于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山至金岙沿海一带。1934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在“三地区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久工事”。龙山抗战碉堡群为时任宁波防守司令、国军194师师长的王皡南主持建造的海防军事工程,碉堡分布于龙山镇伏龙山至澥浦一线沿海地带,原为500米一堡,慈溪境内现存尚有14座。碉堡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三种类型:其一为大型母堡,现存4座,方形带放射形枪眼,面积约三、四十平方米;其二为小型圆柱状子堡,现存7座,直径在两米左右,高约2.5米,带二至三个枪眼孔;其三为暗堡,现存3座,是筑在地下或山体内的方形地堡。龙山抗日碉堡群是浙东军民抗击外辱,争取民族自立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抗战军事史的重要史迹。2011年1月慈溪……[详细]
栗子山青瓷窑址
  栗子山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里杜湖西岸西埠头村栗子山南坡,小坝东侧。窑址因建筑小坝遭到破坏,局部被湖水所淹。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地表遗存判断,此处为北宋窑址,堆积面积达8,000平方米,断面厚度约2.5米,暴露窑床残长4米、宽2.6米,窑壁用长30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的砖头叠砌而成。器型以双耳执壶和侈口弧腹圈足碗居多,还有四系罐、瓶、盒、灯盏、器盖等;釉色较灰暗,有青灰、青黄等色,釉层薄而缺乏光泽;有的碗内底和壶腹部饰有刻划花,刻划线条粗糙呆板,常见的花纹有牡丹花、菊花、缠枝花等,还有印花,主要装饰在壶的耳部,形状各异,纹样繁多;不见匣钵,器物均为明火装烧。从制品的胎、釉、装饰和烧造方法等方面观察,此时的制瓷工艺已明显地……[详细]
鸣鹤新五房
  新五房位于慈溪鸣鹤古镇鸣兴村新五房弄1号,岳庙江以东、街河以北。该建筑坐北朝南,呈矩形,由照壁、门厅、主楼和东西厢房组成的正院及东侧跨院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670平方米。照壁呈内八字;门厅为双坡顶,面阔五开间;主楼为九间两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东西厢房均为四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主体建筑东侧为跨院,由前后进偏房、南侧二间小平房及古井组成,前进偏房为三间一弄重檐硬山顶二层楼带北侧二间小平屋,后进偏房为六开间小平房,前后进天井处有古井一口。新五房为清晚期建筑,由鸣鹤叶氏五房后人所建造,其主楼东次间为语言文字学家胡吉宣的旧居。土改后,供十余户人家居住。新五房用材比较考究,工艺精湛,柱、枋多用披麻捉灰,砖石花窗雕刻精美,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在浙东地区晚清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1年1月,由浙江……[详细]
逍路沿徐氏旧宅
  逍路沿徐氏旧宅位于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逍路沿村许家浦江东岸,为坐北朝南西洋式砖石结构院落建筑,由南北二院组成。北院主体为三开间三层主楼,前后设天井,西侧带埠头;南院西部为二开间二层侧楼,东部为一狭长天井,天井内设凉亭,掘水井,筑花坛。院落外墙呈折尺形布局,总占地340平方米。由主楼西侧的临河埠头,向东穿过横弄入北院门,门楣刻有“厚德载福”四个大字,表达了徐氏积善行德的家风。此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近代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上海医药界巨子徐之萱先生为其母所建。洋房建筑融中西建筑元素于一体,是一处中西合璧式建筑精品,不但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更承载着徐之萱先生艰苦创业、德行兼备的遗德,体现了宁波帮慈溪商人注重孝道的传统风尚。2011年1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
  白洋湖、里杜湖越窑遗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白洋湖、里杜湖湖畔,西距越窑中心产地上林湖约2.5公里,由白洋湖、里杜湖两个窑址群组成,以白洋湖石马弄和里杜湖枫树湾、栗子山窑址分布密集,1982年分别被公布为慈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洋湖窑址群位于白洋湖西岸及杜、白两湖连接处的近岸山坡上,由唐至北宋时期的12处窑址组成,遗存散布面积约27,270平方米。在1999年和2002年进行的石马弄窑址二期抢救性发掘中,清理出北宋早期龙窑一条、房基一座、釉缸一只,获得大量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的青瓷标本,其遗存的文化内涵和同期上林湖窑址相同,且堆积更为丰厚。里杜湖窑址群遗址位于里杜湖西岸平缓山坡上,由唐和北宋晚期的15处窑址连成一片,瓷片散布面积约为42,000平方米,瓷片堆积厚度最高达5米。其中发现的少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