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道坝镇 | 隶属:米东区 |
区划代码:650109104 | 代码前6位:650109 |
行政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新A |
长途区号:0991 | 邮政编码:830000 |
辖区面积:约7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41万人 |
人口密度:19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碱泉子社区 | ~001 | 特殊区域 | 2015年成立社区,因地处天山山脉冲击地带,土地虽平坦,但土质多盐碱,像喷涌的泉水一样银光闪闪,故得此名。…[详细] |
塔桥湾村 | ~200 | 村庄 | 解放后,老龙河水势较大,河上建有木桥,春洪暴发时,冲毁木桥,故称塌桥。“塌桥”不雅、不吉,遂改为“塔桥”,故名。…[详细] |
天生沟村 | ~201 | 村庄 | 因本村子内有一条洪水沟名为“天生沟”,以沟得名。…[详细] |
西村村 | ~202 | 村庄 | 民国初年,丈量当地土地,其数为十二斛,遂取名十二斛村。因“斛”、“户”发音相近,定俗成章,简写成“十二户”。解放后,因村庄较大,以公路为界,划为两个村…[详细] |
东村村 | ~203 | 村庄 | 民国初年,丈量当地土地,其数为十二斛,遂取名十二斛村。因“斛”、“户”发音相近,定俗成章,简写成“十二户”。解放后,因村庄较大,以公路为界,划为两个村…[详细] |
头道坝村 | ~204 | 村庄 | 民国初年垦田,沿黑沟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坝引水,该地处于第一道堤坝的位置,故得此名。…[详细] |
新庄子村 | ~205 | 村庄 | “新庄子”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或新组建的庄子,故名。…[详细] |
东滩村 | ~206 | 村庄 | 因早年是在碱滩上开田建村的,又位于乡政府驻地之东,故得名。…[详细] |
大庄子村 | ~207 | 村庄 | 清光绪年间,因居民多为四川籍人,得名四川庄子。民国初年,此处农田属新督疆省军杨增新的私产,派兵来此种地、碾米。士兵的住所多为帐篷,群众称之为营盘。因庄…[详细] |
二道坝村 | ~208 | 村庄 | 民国初年垦田,沿黑沟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坝引水,该地处于第二道堤坝的位置,故得此名。…[详细] |
上三道坝村 | ~209 | 镇中心区 | 民国初年垦田,沿黑沟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坝引水,该地处于第三道堤坝的位置,故得此名。解放后,因村子扩大,分为两个自然村,遂有上、下之别。本村方位偏南,故…[详细] |
河南村 | ~210 | 镇乡结合区 | “河南村”是1942年,蒋介石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堤坝,扶沟、中牟等县难民逃荒来此,因村民大多来自河南省,故名河南村。…[详细] |
三道坝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民国初年垦田,沿黑沟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坝引水,该地处于第三道堤坝的位置,故得此名。…[详细] |
西阴沟村 | ~212 | 村庄 | 因此地沟泉多,地阴湿,并有一条阴水沟沿村西侧而过,故得名。…[详细] |
四道坝村 | ~213 | 村庄 | 此村本未筑坝,因地处三道坝以下,习惯称谓,沿用至今,故名。…[详细] |
杜家庄村 | ~214 | 村庄 | 民国初年,有杜姓农户来此垦种建庄,人称杜家庄。村沿庄名,沿用至今。…[详细] |
韩家庄村 | ~215 | 村庄 | 民国初年,有韩姓农户来此垦种建庄,人称韩家庄。村沿庄名,沿用至今。…[详细] |
皇工村 | ~216 | 村庄 | 清光绪年间,左宗棠部署湘军在此屯垦。凡清军屯垦处多称为“工”。皇工即取意“皇家军队屯垦国的地方”。此地名,或写为“荒工”,或写为“黄工”。经1983年…[详细] |
地名由来:
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农户在黑沟河上筑坝,引水灌溉农田,沿河上下共筑四道堤坝。因该地处于第三道堤坝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23年3月,三道坝镇被认定为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稻米)。
2022年4月,三道坝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1年10月,三道坝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社火)。
2021年10月,三道坝镇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基本介绍:
三道坝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米泉市以北17公里,距离首府乌鲁木齐34公里,是新疆著名的“渔米之乡”,有着“塞外江南”之美称。其北部与农六师五家渠相连,吐乌大高等级公路斜穿东南部,市镇公路两条,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善,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镇。经济发展平稳,百姓安居乐业。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所辖,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分为三部分东南部为丘陵山区,海拔
三道坝镇650米至4233米;中部为冲积平原,海拔418米至650米,平原南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主要是粮食种植区; 北部属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海拔426米至630米,是市内的主要冬草场。全
历史沿革:
1928年,建立乾德县,三道坝以县府驻地而建镇。
1953年,县人民政府迁驻古牧地后,三道坝设区。
1956年,撤区并乡,三道坝区改为三道坝乡。
1958年,公社化时,划归井冈山公社所辖。
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时,成立三道坝公社。
1968年,更名东方红公社。
1978年,恢复三道坝公社。
1984年根据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文件《关于六户地等七十一个乡、民族乡、镇名称的通知》昌州发(1984)199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