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象达镇 | 隶属:龙陵县 |
区划代码:530523105 | 代码前6位:530523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云M |
长途区号:0875 | 邮政编码:678300 |
辖区面积:约506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象达社区 | ~201 | 镇中心区 | 象达,属傣语,意为重要的要塞。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明万历十三年(1585)就叫象达沿用至今。明末清初属杨土合辖,隶属镇安守御指挥军民千户…[详细] |
营坡社区 | ~202 | 村庄 | 营坡,曾于此安营扎寨的一座山坡。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明万历十三年(1585)就叫营坡沿用至今。民国初期沿用清旧制;1930年属龙陵县第二…[详细] |
甘寨社区 | ~203 | 村庄 | 甘寨,建寨时缺水,名干寨,后雅化为甘寨。…[详细] |
棠梨坪社区 | ~204 | 村庄 | 棠梨坪,此地有较多棠梨树并且地势平坦,后有人家迁来居住,形成村落。…[详细] |
赧洒社区 | ~205 | 村庄 | 赧洒,傣语音译汉,傣语意为沙子里冒出来的水。…[详细] |
坝头社区 | ~206 | 村庄 | 坝头,建寨于田坝上方。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明万历十三年(1585)始叫坝头。1930年属龙陵县第二区;1936年属象达镇赧洒乡坝头保;1…[详细] |
朝阳社区 | ~207 | 村庄 | 朝阳寨,此地坐西向东,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详细] |
邦工村 | ~208 | 村庄 | 邦工,原为平达蒋土舍辖地,郑氏曾为蒋土舍常年帮工,后将该地赐予郑氏居住形成村落。…[详细] |
大场村 | ~209 | 村庄 | 大场,此地原为晒制芦子的场地,后有人家迁入居住,形成村落。…[详细] |
芹菜塘村 | ~210 | 村庄 | 芹菜塘,此地野芹菜较多,后有人家迁来居住形成村落。…[详细] |
迤砂寨村 | ~211 | 村庄 | 因明末湖南长沙人建寨,得名沙寨,又位于迤方,故名迤沙寨。…[详细] |
坡头田村 | ~212 | 村庄 | 坡头田,原来是山坡顶开垦的田地,后有人家迁入居住形成的村落。…[详细] |
帕掌河社区 | ~213 | 村庄 | 帕掌河,属傣语,意为象岩河。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1962年就叫帕掌河沿用至今。1930年属平戛乡;1936年属平戛乡茅草寨十一保二甲;1…[详细] |
小米地村 | ~214 | 村庄 | 小米地,于曾种小米的土地上建寨的村落。起始时间据史无可考,名称沿用至今。1936年就叫小米地。1930年属象达乡赧赛保;1936年属平戛乡茅草寨十一保…[详细] |
勐蚌村 | ~215 | 村庄 | 勐蚌,傣语音译汉,傣语意为有温泉的小坝子。…[详细] |
地名由来:
“象达”系傣语,意为要塞。
基本介绍:
象达,傣语意为重要的要塞,历史上曾是傣、崩龙、傈僳、景颇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象达乡地处龙陵县城西南部,位于东经98°47′——99°11′、北纬24°11′——24°25′范围内,东与天宁、平达两乡相连,南与木城乡交界,西与德宏州潞西市毗邻,北与龙新乡接壤。象达境内,河流纵横,山川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历史上多有饱学之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据传,象达在明代时即有集市,来往客商甚多,逐渐成为当时大西南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驿站和商品聚散地之一,现残存的驿道,还铺有整齐的石块,当时之情景可见一斑。由于其特殊的社会氛围,很早就有象达人到东南亚一带定居,到2002年末,全乡共有归侨
历史沿革: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属杨土舍。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象达伙头。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第二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象达镇。
1950年3月,属第三区。
1958年9月,成立象达公社。
1962年12月,改象达区。
1969年5月,复称象达公社;同年9月,改名向阳公社。
1971年6月,复为象达公社。
1972年6月,分为朝阳、象达2公社。
1984年,象达、朝阳2个公社合并为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