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云南省 > 保山市 > 隆阳区 > 板桥镇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

[移动版]
地名:板桥镇隶属隆阳区
区划代码:530502102代码前6位:530502
行政区域:云南省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云M
长途区号:0875 邮政编码:678000
下辖地区:14个社区、17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板桥社区~201镇中心区
村委会驻板桥街。板桥,据传最早有三户人家居住,名叫三家村。村南有东河环流,人们以篾索或舟楫摆渡。因河边有梅树,为此称“梅花古渡”。明洪武十五年(138…[详细]
沙坝社区~202村庄
村委会驻沙坝。相传,沙坝以前位于其上面马鹿成群的一小山丘上,有人居住后称“鹿鸣村”;在小山丘东北角有一眼清泉,其顶部有一外窄内宽的石洞称为“碧洞”,后…[详细]
小永社区~203村庄
村委会驻小永村。相传,该村明洪武年间建村,因村小人少,为祈求永远太平,称呼小永平,后简称为“小永”。相传,明洪武年间称小永平,明嘉靖杨慎《保山县村寨名…[详细]
郭里村~204村庄
村委会驻郭里村。郭里村,原称隔里村,意为与四方村邻相隔一里,以此为村名。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沙坝镇十三保;1950年属保山县三区…[详细]
卧佛社区~205村庄
该村有个著名佛教风景点——卧佛寺,以此得名。卧佛寺,又称云崖卧佛,位于该村云崖山下一石洞前。为保山古乃至滇西和东南亚久负胜名的佛教圣地。其历史悠久,清…[详细]
妻贤社区~206村庄
妻贤村,相传明初建村,原称七百村(据说建村时开挖了七百丘田,以此称呼),后产生了一婚姻传说故事,说的是该村有一忠贞于爱情的女子七香,与郎义村的一个男青…[详细]
孟官社区~207村庄
村委会驻孟官。相传,明洪武时保山有缅人叛乱,地方官府下令孟龙、孟虎在此扎营护卫,村民为纪念他们,给村子称呼孟官。明代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三…[详细]
高海社区~208镇乡结合区
村委会驻高海村。相传,古时这里地势低凹,雨季来临时形成海子,仅村子能高于水面。得名时间失考,明嘉靖杨慎《保山县村寨民歌谣》载“高海”此名沿用至今。民国…[详细]
北汉社区~209镇乡结合区
村委会驻北汉庄(小汉庄)。北汉庄,为区域地名,包括大汉庄和小汉庄。早年称“相庄”,据传,一说东汉永平十二年(69)在今保山哀牢归汉后,曾有三位丞相聚于…[详细]
乌龙社区~210镇乡结合区
村民委员会驻上乌龙村。因乌龙泉水流经上下两个村乌龙村,以此得名。清代末期属保山县三区五保;1950年隶属板桥区郎义行政村;1951年为乌龙乡;1958…[详细]
世科社区~211镇乡结合区
社区村民委员会驻世科村。据传明洪武年间,村边建有慈姑庵,村名为慈姑村,清光绪年间,永昌知府曹鸿勋(状元)认为,慈菇村不雅,更名为世科村,有世代考取科举…[详细]
马王社区~212镇乡结合区
村委会驻马王村。相传,明洪武时汉民在此屯田,有一王姓官员负责军马粮草,王死后,村人建马王庙纪念,称马王屯。相传明洪武时称马房屯,后称马王屯,民国此名沿…[详细]
唐家村~213村庄
此地最早为唐姓人家居住,故名。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为保山县三区板桥镇四保,1950年属小寨行政村,1958年属板桥公社唐家大队,1…[详细]
青莲社区~214村庄
村委会驻青莲村。相传,明朝洪武年间,云南省西北边境的少部分土司与外敌勾结,联合反叛明朝统治,明朝廷接报后,派李和盛将军率领大军到云南边境平叛,后李将军…[详细]
沙登村~215村庄
村委会驻沙登。相传清代时期,村边三合寺内挂有纱绸灯笼,得名纱灯,后写为“沙登”。相传清代得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为保山县第三区,北中镇第十保,1953年…[详细]
郎义社区~216村庄
村委会驻郎义村。郎义村,原称兰季村。该村源于一个爱情故事,说的是郎义村有一男青年叫阿五的小伙,与妻贤村一忠贞于爱情的女子七香恋爱后,阿五患有麻风病,村…[详细]
双脉村~217村庄
村委会驻双脉村。相传,清代刘、李二姓因打猎而迁居到此居住,后形成村庄,因村庄所在地,南、北各有一道山梁包围,两道山梁的走向称为两条山脉,故名。清代得名…[详细]
清水村~218村庄
村委会驻地清水(麂子坡村)。清水为区域地名,包括诸多自然村。此地有条河,水质清澈,以此为村名。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北上镇7…[详细]
李家寺村~219村庄
村委会驻李家寺。此地最早李氏人家在此建寺,后有人家迁居形成村落,村委会以此得名。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三区北上镇为七保;19…[详细]
董达村~220村庄
村委会驻董达(倪寨)。董达为区域地名,包括东寨、马寨、倪寨、松坡、北寨、山田6个自然村。相传,过去董氏人家在此居住分散,东一处西一处的,最早称为“董杂…[详细]
左所村~221村庄
明代永昌(今保山)为地方安全在此地左边设指挥所。明代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三区北上镇为十保;1950年属板桥区沙坝行政村;1952年属沙坝乡;…[详细]
秋山村~222村庄
秋山,相传过去有一邱姓人家在此居住,称呼邱山。后因邱姓人家遇火灾全部遇难,现居住的大姓杨姓家族由小永村迁来此居住时恰逢秋天季节,又因村东北有一棵可做马…[详细]
苏家村~223村庄
村委会驻苏家庄(大苏家)。苏家庄为区域地名,包括大苏家和小苏家。相传,最早有苏氏兄弟二人到这里开荒种地,后来全家搬来居住建村,哥家为大苏家,弟家为小苏…[详细]
官坡村~224村庄
村委会驻官坡村。该村地处西南丝绸古道一半坡上,明清时期为迎送来往官员和到省城、京城科考之地,成为官员、学士、商客等食宿的驿站,以此为村名。明代得名沿用…[详细]
西河村~225村庄
村委会驻西河(大西河的庙门口村)。西河,为区域地名,包括小西河村和村大西河村(又包括庙门口、新房子、大寨子、山林果树4个小自然村)。该地名源于此地西山…[详细]
下付家村~226村庄
相传,过去有人在此地打鹿致富,称为富家,后写为付家,有上下两寨,各为上付家和下付家,村委会以下付家故名。民国末期属保山县九区凤溪镇第7保;1950年为…[详细]
阿家村~227村庄
村委会驻阿家坝(汉家寨)。阿家坝为区域地名,包括诸多小自然村。据传最早由阿姓人家居住,由于说话口吃,原称阿哑坝、戛家坝,有鄙视之意,后雅化为阿家坝,简…[详细]
罗寨村~228村庄
村委会驻地罗寨。据传,过去有凤凰落在此地,称为“落在”,后改称谐音“罗寨”。得名时间失考,民国此名沿用至今。民国末期属保山县凤仪镇第七保;1957年属…[详细]
柴河村~229村庄
村委会驻地柴河(河西)。柴河原名滥柴河,为区域地名,包括河东、河西两个自然村。因中间穿过一条小河,即称“柴河”,两岸果松等树木较多,形成的干树木烧柴也…[详细]
柳上社区~230村庄
村委会驻柳上村。该村最初称“柳巷”,意为巷道种柳树,后写成柳上村。明嘉靖杨慎《保山县村寨名歌谣》载“柳巷”,后改称柳上村,民国此名沿用至今。1949年…[详细]
长岭岗村~231村庄
村委会驻长岭岗。该地山岭较长,以此为村名。民国末期属保山县第三区板桥镇一保;1950年属板桥区安乐行政村;1958年属上游公社安乐管理区;1962年属…[详细]

地名由来:

据《永昌府志》载,此地于东汉时建村,村南有东河环流,用竹索吊或舟楫摆渡,后架木为桥,面铺木板,板桥之名由此而得。

荣誉排行:

2020年5月,板桥镇被确定为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基本介绍:

板桥镇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北部,距城区5公里。保山改市后,原保山县成为隆阳区。板桥镇是隆阳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之一。历史上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01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文献之邦”的美誉,为迤西一大集市。

保山坝最大的河流东河,从北向南经板桥镇穿境而过。东河南端,在清光绪元年,北津桥翻修重建为长亭,两旁柳丝垂拂,烟雾缭绕,称“北津烟柳”,景色宜人。东汉时期,东河的河面较宽,来往行人要靠“行索或木舟摆渡”,得名“梅花古渡”。

板桥镇历史悠久,群山起伏,气候宜人,纵横交错的河流,星星棋布的泉眼,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古驿

+查看详细板桥镇概况>>

历史沿革:

东汉时期,属永昌郡。

清末时期,属板桥哨。

民国时期,为板桥镇。

1950年,属三区。

1953年,属二区为板桥乡。

1958年,属上游公社。

1960年,为板桥公社。

1984年,沙坝、金鸡与板桥公社合并为板桥区。

1988年,撤区设板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