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兴镇 | 隶属:绿春县 |
区划代码:532531101 | 代码前6位:532531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云G |
长途区号:0873 | 邮政编码:662500 |
辖区面积:约311.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4.5万人 |
人口密度:14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7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东城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位于县城区东偏南部,故名。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村,亦称阿倮普施;1935年取名更村名为大兴寨;1939年改称镇;1955年4月成立六村办事处,为…[详细] |
西城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因位于县城西偏北部得名。咸丰十一年(1861)建村时称阿倮普施;1935年取名更村名为大兴寨;1939年改称镇;1955年4月成立六村办事处,为办事处…[详细] |
牛洪社区 | ~003 | 镇乡结合区 | 1965年绿春县第一区大兴区成立牛洪乡;1969年12月撤销区乡建制改称公社大队制;将原大兴区牛洪乡改称向阳公社牛洪大队;1973年11月改称大兴公社…[详细] |
大寨社区 | ~004 | 村庄 | 哈尼语普马翻译过来的,普马为大寨子,且居民委员会驻地为大寨,故名。…[详细] |
岔弄社区 | ~005 | 村庄 | 岔弄原名“脚龙”,意为炎热的河谷村寨。1973年10月前属大寨大队管辖;1973年11月由大寨大队和迷克大队划出部分生产队自然村组成成立岔弄大队;19…[详细] |
诺玛阿美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诺玛阿美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阿迪村 | ~204 | 村庄 | 哈尼族语,“阿”是“阿波”指大树,“迪”为打,意为被大树大砸过的地方故而得名阿迪村。…[详细] |
马宗村 | ~205 | 村庄 | 原称刀尖,哈尼语,“刀尖”意为有次序的排列,因村落在一坡度较缓的山梁上,从远处看,农舍排列有序,似整齐的对列,故名。…[详细] |
迷克村 | ~206 | 村庄 | 哈尼族语,“迷克”为点火。意为点火寨,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独家村。当时尚未有火柴,常到邻村点火,取火种故而得名迷克村。…[详细] |
龙丁村 | ~208 | 村庄 | 哈尼族语,“龙”为高粱,“丁”为平,此地形较平坦,又适宜种高粱故而得名龙丁村。…[详细] |
倮德村 | ~209 | 村庄 | 哈尼族语,“倮德”为河边较平较宽的河坝,村子建在靠河边的而得名,称倮德村。…[详细] |
老边村 | ~210 | 村庄 | 哈尼族语,老边原称“腊比德”是“窝比德”的变音,“窝比”为一种俗称翻白叶树的灌林,“德”为成片,意为翻白叶树林,村址原是一片翻白叶树林。后本村名由“窝…[详细] |
东德村 | ~211 | 村庄 | 哈尼族语,“东”为山,“德”为平,意为山中平地,以地理特点,故而得名东德村。…[详细] |
瓦那村 | ~212 | 村庄 | 哈尼族语,瓦那为休息之意,过路人常在此地休息故而得名瓦那村,村民委员会原驻瓦那。…[详细] |
地名由来:
大兴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大兴寨而得名。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大兴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基本介绍:
大兴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通枢纽中心,辖11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5012人。全境总国土面积31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81亩,农民人均耕地0.81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实现1215万公斤,农民人均口粮292公斤;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4222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实现1521万元;畜牧业总收入实现1120万元。 新中国成立前,因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严重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近代工业,商业也极端落后,经济发展尚处于自给自足状态。近几年来,以市场为导
历史沿革: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后,属益州郡地。
东汉至南朝,先后为牂牁郡、兴古郡、梁水郡地。
北朝周朝时,属南宁州兴古郡地。
唐初,属岭南道和蛮部。
宋朝时,属秀山郡地。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属元江路。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属元江直隶州。
民国时期,属元江县。
1984年,设大兴镇。
区划: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大兴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