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市 > 鹿亭乡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鹿亭乡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白云桥

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以后历有毁建,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不论从造型或其建筑风格来看均具特色。白云桥是座陡拱式单孔石桥,桥北是余鄞公路,桥西为高耸的牛山,距仙圣庙仅50米左右。白云桥全长25.3米,桥基高度1.1米,桥面宽3.8米,桥孔净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桥北石阶22级,桥南石阶24级。白云桥仿佛像一条彩虹轻盈地横跨在大溪上。白云桥的造型、装饰和雕刻富有艺术性。石桥又高又窄,两边I山峦高耸,桥下深涧激流,恰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飞架雄奇突兀,颇具虹贯白水之势。桥面两侧共有十六根望柱,中间四根顶上雕塑了栩栩如生雌雄狮首石像,精致秀丽,真是巧夺天工。桥孔两侧边墙上均镌有桥

仙圣庙戏台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庙戏台始建于南宋,几经毁坏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宁波地区现存戏台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艺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庙戏台是仙圣庙的一部分。仙圣庙依山傍水,前有宁晓公路沿溪通过,后有庙后山环抱,座东北,前后两进,五开间,两侧各有厢楼三间,腾空而起的戏台位于天井一侧,与前殿明间衔接。前殿是楼房,楼上临天井一边设廊,与两侧厢楼回廊相通,外侧围构栏,观众可倚栏看戏。据《郑氏家谱》手抄本记载,仙圣庙戏台由中村郑氏于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迁移到今址。戏台面阔4.6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歇山顶,飞檐翘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载铺平台,戏台顶部为斗拱和翘昂,层层盘旋向上,内收成藻井,中心置一

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是一座石墩屋盖式板桥,它以结构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江南雨水充足,气候多变,桥梁是江南水乡的道路纽带,也是水乡的特色,凉亭可让行人歇脚、避雨。李家塔板桥则在桥上建屋,集桥梁、凉亭于一体,给行人带来了极大便利。李家塔板桥全长27.7米,桥阔4.5米,桥墩由六根高8.95米巨形条石并列竖于溪上,上再横铺条石一根,用以联结桥墩,防止倾倒。整座桥身仅一只桥墩,侧视犹如金鸡独立。在桥墩上平铺大原木10根,搁架予两岸,上钉木板,形成桥面。桥上盖有十间高约4米的桥屋,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结合,中部贯通形似长廊,木橡上盖小青瓦。全桥两侧围以木栅,栅下部甩木板护围。桥南端原有一庵,以桥来象征普渡众生,为该庵增添了形象的佛

云河漂流

云河漂流景区地处四明山北麓余姚鹿亭乡境内。云河漂流整个漂流航道长2.5公里,上下高差达50多米,漂流时间约1.5小时。借助清山绿水、地势落差的自然优势,山沟沟里迸发出活力气息。游人在漂流中可以充分体验浪遏飞舟的刺激,欣赏大溪两岸的风光,享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云河漂流景区水上漂流所在的晓鹿大溪,古称长涧,发源泉于海拔777米高的白岩尖,自西向东横贯鹿亭乡全境。鹿亭境内段长约15公里,溪道曲折,左冲右突,跌宕起伏,高差适宜,张合有度,是漂流之胜地。“漂于山水间,意在云雾中”,便是云河漂流真实之写照。鹿亭乡境内有厉史久远的“三桥一庙”,即有浙东第一古桥之称的白云桥、巧夺天工的李家塔板桥、古术典雅的大方桥和浙东第一古戏台之称的仙圣庙,

褚氏宗祠

褚氏宗祠位于余姚市鹿亭乡晓云村上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重修。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由大厅、厢楼、门厅组成院落。上村,地处晓岭村上段而得名。村民多褚姓,据《褚氏宗谱》载:“南宋孝宗时,镇江录事参军褚邦英由慈溪金川徙余姚四明小岭(今晓岭),为小岭褚氏始祖,嗣后子孙有分居低塘、梁弄、王石坑、深坑、上庄等地者”。再据宗谱记载,晓岭褚氏为唐代永徽四年宰相、书法大家褚遂良后裔徙居晓岭的族群。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方桥

位于鹿亭乡洞桥村,初建于清乾隆55年(1790),重修于光绪乙己年(1905)。系单孔石拱桥。全长l7.30米。桥孔净跨14.10米,桥阔5.30米,两侧有石制望柱和栏板。桥孔两侧边墙上镌有寓意丰富的两副楹联,拱券采用纵联砌置法,体现出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平。整座桥梁飞跃腾势,气势雄伟,为我市古代大跨度石拱桥的典型代表。大方桥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