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高陵村名变更
[2013-3-10 14:28:10]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名也发生着变更。高陵县域内星罗棋布的村镇,不少村名也在发生着有趣的变更。笔者总结了一下,高陵村名变更有如下这些原因。
因村民居住环境变化发生变更。张卜镇十里村,清末时,因为村民居住地窑,而得名窑上。民国二十八年后,因地窑坍塌,村民均住上土坯瓦房或草房。该村一王姓村民一次进高陵县城赶集,以步丈量其村距县城约十华里,故称“十里铺”。解放后,又改称“十里村”,沿用至今。据1984年出版的《陕西省高陵县地名志》“十里村”条目中载:“清末建村时,以村民居住窑洞而得名窑上。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十里铺’”。又据该《地名志》31页《高陵县古今村镇名对照表》“十里村”栏目中载:“民国名称,十里铺;现在名称,十里村。”又如榆楚镇的团庄村,初名太华村,民国年间,因村周筑有围墙,居民居住集中,改称团庄。清光绪七年《高陵县续志》即有此村,记为二村,名“太华北”“太华南”。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还有姬家管委会的兴隆庄,清末叶,有李、卢、宋等姓数户人家由湖北及陕西的山阳等地迁此,居室多为地窑,又处附近诸村之北,得名北窑上。解放后,村民生活迅速得到改善,家家住上了瓦房,一片兴隆景象,故改称兴隆庄。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窑庄”。
因村民姓氏变化发生变更。耿镇沙家村,村建于清初叶,初以居民沙姓得名沙家。清末,沙姓他迁,易为葛姓,故更名葛家。1949年以后恢复原名。清雍正十年《高陵县志》记作“撒家村”,或“沙”系“撒”之误。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葛家”。还有姬家管委会的马窑村,清末,王、马两家窑居于此,王家势大,故名王家窑。宣统年间,王家只有一子名玉程,父早丧,母改嫁马姓,玉程随养父姓,王姓遂绝而只有马姓,故改称马窑。另有通远镇史家村,明末叶,因寇姓居此而得名寇家。清末,寇姓绝,史姓兴,更称史家。清雍正十年《高陵县志》即载有此村,名“寇家庄”。光绪七年《高陵县续志》记作“寇家”。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师家”。解放后改称“史家”。
因村民祖籍变化发生变更。鹿苑街道办事处仁和村,民国十年,因村民多是山东人,故称山东庄。后来村民增多,祖籍各异,1952年以来又改称仁和村或仁和。还有湾子镇的三县庄,清末叶,因村民祖居山西而得名山西庄。后因周边不同祖籍村民迁入,又以该村近泾阳、三原、高陵三县交界处,故改称三县庄。清光绪七年《高陵县续志》记作“山西庄”,并注明为客户所居。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三县庄”。
因谐音发生变更。通远镇李观苏村,明末叶,因苏姓建村于李观(龙跃宫)遗址旁,故名李观苏。民国三十年,高陵县政府绘制的《高陵县区保总图》因谐音而将“李观苏”和“李观周”两个自然村名误标为“李官苏”和“李官周”。也有称“西苏”和“周家”。因是县级政府颁布的地方行政区划图,尽管错误百出,仍然成为县、乡政府制发公文的依据。长此以往,使高陵县不少村名因误标而发生了有趣的变更,“李观苏”和“李观周”村名因此也发生了变更。高陵县人民政府从1981年开始对全县地名、街名和村名进行了一次普查,并于1982年9月1日发布《关于部分大队、街道、自然村命名、更名、标准化处理的通告》。该《通告》决定对全县包括对“李观苏”和“李观周”在内的42个村及街道进行命名、更名以及标准化认定。
因不知其含义或来历发生变更。张卜镇今古渡马家村,明中叶,有滹沱河(在今河北省境内)畔马姓人家迁居此居住,为怀念其故里称为今滹沱马家。后人多不知其含义,误为今古渡马家。清雍正十年《高陵县志》记作“金普陀马家”。光绪七年《高陵县续志》记作“今古渡马”。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简记为“马家”。现在名称,今古渡马家。又如崇皇街道办事处的晏村。据谈,齐大夫晏婴出使秦国,村人慕其贤而修庙纪念他,并以其姓氏称村。明《高陵县志》成书于嘉靖二十年,那时已经弄不清村名的来历,清雍正十年《高陵县志》记载为“陈家”。光绪七年《高陵县续志》记作“大晏村”。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误书为“大念村”。现在名称,晏村。
因含贬义发生变更。药惠管委会新李村,明末叶,村中有一著名木匠姓李,他头、脸、颈均长毛发,人称他为毛头李,村也就以此得名毛头李。解放后,渐改称新李。清光绪七年《高陵县续志》始记有此村,名“毛头李”。民国三十年《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李家堡”。1982年9月1日,高陵县人民政府以“毛头李”村名不健康为由,决定更名为“新李村”。
解放后,高陵县陆续出现了“翻身庄”“火箭村”“启明村”“双睦村”等富有时代印记的村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