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八都镇 | 隶属:蕉城区 |
区划代码:350902103 | 代码前6位:350902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闽J |
长途区号:0593 | 邮政编码:352000 |
辖区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2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25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居安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八都街南边进村处,原有“居之安”石碑,以此为名。1980年成立,原为八都街道大队,1986年改为居委会。在八都镇镇区。五虎山东北侧,面临霍童溪。辖海运…[详细] |
八都村 | ~201 | 镇中心区 | 原名牛川,明建都制时列为第八都,故名,又名牛渡头,镇区驻地,霍童溪下游南侧.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 辖何厝、坂尾、打石楼、五峰、下…[详细] |
半山村 | ~202 | 村庄 | 村子处于灵山半腰,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在八都镇北3公里,灵山西南侧。辖栏边、洋车、竹林头、半山、青岗、横洋、上新楼7个自然…[详细] |
大坪村 | ~203 | 村庄 | 村建在山的坪地上,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北7公里,楼顶岗山东南麓,海拔485米。辖大坪、葛藤坪、岭头、长岗4个自然…[详细] |
福口村 | ~204 | 村庄 | 村口有座“福水宫”,故名,又说,此地古时为福首村,后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在八都西北3.5公里,宁屏路右侧,霍童溪北岸。6…[详细] |
海星村 | ~205 | 村庄 | 是1961年新建的渔村,意取“海上元星”命名,又名渔村,1984年设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2公里,八都大桥东南侧。157户,667人,多信仰天主教,现有…[详细] |
韩丹村 | ~206 | 村庄 | 取韩厝林、丹斗两村首字命名。于197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丹斗村,在镇区东北方4.3公里,钟鼓山东南侧。辖丹斗、韩厝村两个自然村…[详细] |
红门里村 | ~207 | 村庄 | 传说古代时村民造反不成,惨遇杀害,血染门名,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1.7公里,104国道东侧。辖红门里,带楼里、…[详细] |
猴盾村 | ~208 | 村庄 | 村是墩,因山形似猴,村里有九只猴子,“九”与“猴”方言音同,后方言衍为今名。又传村后山有九座墩,“墩”与“盾”音近,后衍为今名。1957年曾建立畲族乡…[详细] |
际山村 | ~209 | 村庄 | 村前有百丈漈(瀑布),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4.2公里,蛾峰顶北侧,辖后洋、仙人、三石六3个自然村,村民小组5个,…[详细] |
金垂村 | ~210 | 村庄 | 据传唐代金姓居住,故名,旧为宁德通往外地重要渡口,称“金垂渡”。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驻外村,在镇区东南方向3公里,八都河口…[详细] |
林洋头村 | ~211 | 村庄 | 原为林姓开发定居,后杨、刘两姓相继迁入,原名“林、杨、刘”,后衍为今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北6.6公里,坪岗头山东侧。…[详细] |
闽坑村 | ~212 | 村庄 | 山涧流-白色,原名“银坑”,后音衍为今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镇区西北4.1公里,104国道西南侧。 辖炉洋村、炭窑头村、炉下…[详细] |
南岗村 | ~213 | 村庄 | 古时山岗上遍布楠檬树,称楠檬岗,后演变为南洋岗, 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1984年撤新建立时改称村委会。在镇驻地东北部,直距镇区2.2公里,牛见山岗…[详细] |
仁厚村 | ~214 | 村庄 | 因村处田洋上方,方言名田头,雅称仁厚。原名田头,1958年成立大队时改为仁厚,1984年改称村委会。…[详细] |
水际村 | ~215 | 村庄 | 古代时为水漈里,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西北1.6公里,霍童溪北侧。传建村700多年,黄姓。村落集中,辖8个村民小组,267…[详细] |
吴山村 | ~216 | 村庄 | 原有一座孤院,院废,吴姓开发,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镇东北方向6.2公里,尖峰顶山南侧。辖后楼、厝坪里、塘下3个自然村…[详细] |
溪池村 | ~217 | 村庄 | 霍童溪由村西北绕东北,直向东南流入八都,村处其间如池形,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村委会。在八都镇西北方向4.2公里,宁屏路右侧,霍童溪南…[详细] |
下汐村 | ~218 | 村庄 | 因村在云淡门下方,退潮迟缓,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镇区东南5.7公里,在云淡岛上,鹧鸪山西南侧。8个村民小组,260户,1…[详细] |
下坂村 | ~219 | 村庄 | 村位于过溪坂下端(以霍童溪上、下游为方向),故名。…[详细] |
新楼村 | ~220 | 村庄 | 早年建村时楼房多是新建,故名。1957年成立新楼畲族乡,1958年改为大队,1984年称新楼村委会。村委会在新楼村,在镇区北2公里,104国道南侧。村…[详细] |
洋头村 | ~221 | 村庄 | 村在田洋之首,故名。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在八都西北方4.3公里,仙人湾东南侧。辖洋中厝、冻坑、上坂洋、洋头4个自然村,6个村民…[详细] |
屿头村 | ~222 | 村庄 | 以村左前侧有林尾半岛屿,后称兰尾港,故称屿头. 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位于八都镇东北侧,直距镇区1.2公里,104国道贯穿境内,鳌…[详细] |
云淡村 | ~223 | 村庄 | 昔以两岸乔木相对,朝云暮雨笼罩林梢,虹联如门,故名。又传说,该村面对月牙山,月光从山头照射村中,认为不祥,遂以云淡门为名,意避凶光。1958年成立大队…[详细] |
岙村村 | ~224 | 村庄 | 村前有渔船停泊澳边,村在山岙中,故名。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村委会在岙村村,距镇区西南方向2.7公里,104国道右侧,辖岙村、六箩…[详细] |
新峰村 | ~225 | 镇中心区 | 因是“造福工程”搬迁后在八都坂尾中间新设村庄。…[详细] |
地名由来:
原名牛渡,又名牛道头,明建都制时列为第八都,故名。
基本介绍:
八都镇以驻地八都村命名,古称牛川,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东北部,霍童溪入海口,五虎山东北侧,东临三都澳,东北与福安市接壤。国道104线和省道岙外线贯穿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以来是宁德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素有宁德"北大门"之称。八都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9℃。镇驻地距市区21公里,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其中畲族人口有4000多人。全镇有34个党支部,717名党员。二00一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1亿元,人均收入2920元,粮食总产量7257吨。八都镇充分利用山海结合的优势,并根据本地气候、土
荣誉排行:
2020年12月,福建省爱卫办命名八都镇为福建省卫生乡镇。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八都镇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文化旅游:
上坂尚书墓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上坂村,年代为明。简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7)敕工部营建,赐祭。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墓坐东南向西北,平面呈“风”字形,由墓冢、墓碑、石象生、神道
历史沿革:
今八都一带宋代时属霍童乡水漈里。
明代置都,统铜镜、水潦、牛道头、漈山寺等16村。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镇,为全县四镇九乡之一。
解放初期设第二区,为全县五区之一。
1952年改为三区,辖六都、七都、九都、三望、云淡等十二乡。
1955年10月改称八都区,1958年8月撤区,设立八都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复称八都区。
1966年7月改称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八都镇,名称
区划: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 |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