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秀峰乡 | 隶属:平和县 |
区划代码:350628204 | 代码前6位:350628 |
行政区域:福建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行政级别:乡 | 车牌代码:闽E |
长途区号:0596 | 邮政编码:363000 |
辖区面积:约00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1.76万人 |
下辖地区:10个行政村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
秀峰村 | ~201 | 乡中心区 | 秀峰乡秀峰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是闽粤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面积4.2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详细] |
龙岭村 | ~202 | 村庄 | 秀峰乡龙岭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2.6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便…[详细] |
坝头村 | ~203 | 村庄 | 秀峰乡坝头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2.6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详细] |
坪洄村 | ~204 | 村庄 | 秀峰乡坪洄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是闽粤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详细] |
坪东村 | ~205 | 村庄 | 秀峰乡坪东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3.8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详细] |
三联村 | ~206 | 村庄 | 秀峰乡三联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2.8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便…[详细] |
双塘村 | ~207 | 村庄 | 秀峰乡双塘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3.4平方公里,海拔9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便…[详细] |
文田村 | ~208 | 村庄 | 秀峰乡文田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10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详细] |
南峰村 | ~209 | 村庄 | 秀峰乡南峰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面积1.8平方公里,海拔9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详细] |
福塘村 | ~210 | 村庄 | 秀峰乡福塘村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是闽粤边界古代商旅的重要驿站,面积3.6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西北毗邻永定县,上接龙岩永安,下通广东大埔。 环境优…[详细] |
地名由来:
因乡位于秀峰村内,取名秀峰乡。
荣誉排行: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秀峰乡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基本介绍:
秀峰乡是1993年10月13日挂牌成立的。位于平和县西北部,闽粤两省三县交界,西北毗永定县,北接芦溪,东与九峰、崎岭、长乐、广东大埔衔接,土地面积90多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9966人,是个资源丰富的山区乡镇。
秀峰乡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全乡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114000亩,有耕地面积11551亩,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发展林业和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有独特的高山气候,适宜发展高山茶和反季节蔬菜。境内水资源丰富,韩江支流贯穿境内,建有良坝、安特二个水库,水质清澈,高效生态水产养殖潜力巨大。电力资源丰富,全乡现有水电站11家,装机容量2.5千瓦,尚有部分水能资源可以开发
文化旅游:
福塘建筑群位于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年代为清至民国。简介:由万顺大厝、茂桂园、留秀楼、观澜轩、旭日东升厝、寿山耸秀楼、聚奎楼、亲睦堂等8处建筑组成。其中万顺大厝、茂桂园、留秀楼、观澜轩、旭日东
在平和县秀峰乡五凤山山脉上,环抱着一个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太极村,它大致形成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康熙年间,历代加以完善,是平和原朱氏富族聚居区。由当年因避战乱而逃至此处的南宋理学家、教育
红色景点:秀峰太极村的朱德率南昌起义军回师入闽纪念馆。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回师入闽纪念馆是目前福建省内第一家朱德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了历史图片、相片、实物数十件,并有朱德赠与当时负责接待的村民
福塘太极村——道教文化浓郁的古村落福塘太极村坐落在平和县秀峰乡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五凤山山脉上,环抱着一个3.6平方公里的古村落——太极村,在古朴和现代的建筑交错中,一条“S”形的溪流由东而
历史沿革:
1939年称维新乡,1950年划为平和县第八区,1954年10月命名长乐区,1956年归属九峰区,1958年成立长乐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长乐乡人民政府,1993年划分为长乐、秀峰两个乡,地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