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安阳市 > 安阳县 > 辛村镇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辛村镇

[移动版]
地名:辛村镇隶属安阳县
区划代码:410522112代码前6位:410522
行政区域:河南省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行政级别:镇车牌代码:豫E
长途区号:0372 邮政编码:455000
辖区面积:约76.1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6.1万人
人口密度:约802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43个行政村
代码城乡分类简介
南辛村~200镇中心区
清朝时有单姓在此定居,故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单家庄,简称单庄。因与瓦店单庄同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麦垛失火,火警救护车却跑到瓦店乡单庄,因此耽误…[详细]
西南庄村~201村庄
东汉尚书栾巴,为官正直,得罪了朝中佞臣,从京城骑马逃回乡里,朝廷派人追赶。栾见追兵赶来,在马上用刀自刎,头颅落地,而身躯仍在马上,至永和才落地,马却继…[详细]
郝伍级村~202村庄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北宋《相台志》载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详细]
李伍级村~203镇乡结合区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详细]
东黄门村~204村庄
早年此村出了一个黄门侍郎,为纪念该官员,村以官职为名,故称黄门。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黄门”。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为黄门里。…[详细]
西黄门村~205村庄
早年此村出了一个黄门侍郎,村以官职为名,故称黄门。北宋《相台志》载有黄门,明万历九年(1581)《彰德府续志》为黄门里,乾隆年以来为东黄门、西黄门,民…[详细]
华伍级村~206村庄
有一位五品知州,早年曾在此统领官兵奋勇抗敌,取得胜利,村名遂按知府官级称为“五级”。后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阳县志》载有“西武计村”,民国…[详细]
邓伍级村~207镇乡结合区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北宋《相台志》载有五级,后分为五个行政村。清康熙年、乾隆…[详细]
谢伍级村~208镇乡结合区
早年这一带是古战场,一位五品知州在此统领官兵与敌作战,终于取胜,村名遂按其官级称之为“五级”。又伍级原作五级,村庄可能有五层之佛塔,当以五级佛塔做村名…[详细]
东贤孝村~209镇乡结合区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详细]
南贤孝村~210镇乡结合区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详细]
武家门村~211镇乡结合区
早年此处有一武姓人家,乐善好施,经常于大门外施粥,许多穷人搬至周围,慢慢形成村落,取名武家门,沿用至今。…[详细]
西贤孝村~212村庄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详细]
东和仁村~213村庄
明朝时此村有一员外,对穷苦人家乐善好施和气仁爱,后人为发扬这种精神,将村命名为和仁,今和仁分为三个行政村,1985年《安阳县标准地名手册》载有东和仁,…[详细]
南和仁村~214村庄
明朝时此村有一员外对穷苦人家乐善好施、和气仁爱,为发扬这种精神,将村命名为和仁。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和仁,今和仁分为三个行政村。1985年《安…[详细]
西和仁村~215村庄
明朝时此地有一员外对穷苦人家乐善好施和气仁爱,后人为发扬这种精神,将村命名为和仁。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仁和村”,乾隆年和民国《安阳县志》载有和仁…[详细]
东士子村~216村庄
相五代后梁澶(chan)州刺史王彦章被后唐大将李存孝打败,王家隐居于此,其子发愤耕读,举为名士,时人称此村为“士子村”。北宋《相台志》载有士子村。清康…[详细]
西士子村~217村庄
五代后梁澶(chan)州刺史王彦章被后唐大将李存孝打败,王家隐居于此,其子发愤耕读,举为名士,时人称此村为“士子村”。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详细]
北庄村~218村庄
北庄村的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详细]
蔡太保村~219村庄
相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详细]
北贤孝村~220镇乡结合区
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古有咸丘氏,鲁大夫食邑于咸丘。战国时有咸丘蒙,为孟子弟子,咸丘氏似曾在此地居住并埋葬于此,故名。北宋《相台志》载有贤丘。贤丘似…[详细]
张太保村~221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辛村集村~222镇乡结合区
北宋《相台志》记录临漳县村名有“新村”。明朝称辛村集,又为辛村里。清康熙年《安阳县志》载有新村集。清乾隆年《安阳县志》又称辛村。民国《续安阳县志》载有…[详细]
袁太保村~223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两…[详细]
李太保村~224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程太保村~225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吴太保村~226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刘太保村~227村庄
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相唐末节度使李克拥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此…[详细]
秦太保村~228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马太保村~229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霍太保村~230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此村…[详细]
贾太保村~231村庄
唐末节度使李克用有13个儿子,个个武艺高强,被封为太保,当年其子与后梁在这一带交战,后人在此居住建村,便起村名为“太保”。北宋《相台志》载有太保。北宋…[详细]
孟高利村~232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因此村孟姓居多,…[详细]
郝高利村~233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因此村郝姓居多,…[详细]
党高利村~234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党姓迁此定居建村,后发展为多个以姓氏命…[详细]
崔高利村~235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凡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因此村崔姓居多,故…[详细]
李高利村~236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因此村李姓居多,…[详细]
宋高利村~237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宋姓居多,以姓氏…[详细]
孙高利村~238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因此村孙姓居多,…[详细]
雷高利村~239村庄
古时黄河经常泛滥,人们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村,少受水灾,有利农桑,故起村名为“高利”。北宋《相台志》载有高利。明初大批移民在此居住建村,因此村雷姓居多,…[详细]
东伏恩村~240村庄
据《安阳县金石录卷九》载,元大德五年《重修汉尚书欒公庙记》说,公庙在安阳之伏恩村,“邑人事之惟谨饮食必祭,水旱疬疫必祷祷之,辄捷如影响,福惠乡里”。栾…[详细]
西伏恩村~241村庄
据《安阳县金石录卷九》载,元大德五年(1301)《重修汉尚书欒公庙记》说,公庙在安阳之伏恩村,“邑人事之惟谨饮食必祭,水旱疬疫必祷祷之,辄捷如影响,福…[详细]
南伏恩村~242村庄
东汉尚书栾巴,为家乡兴学、疏河、修桥等,做了许多善事,乡亲们感恩不尽,便把村名改为“伏恩”。金元时有伏恩村,明万历九年(1581)为伏恩里,清康熙年、…[详细]

地名由来:

传说辛村早在青铜器时期祖辛帝以辛字命名,沿用至今。

基本介绍:

辛村镇位于安阳市东30公里,安阳县东南角,安阳县内黄县、汤阴县三县交界处,安阳县横贯其中,西与瓦店乡永和乡毗邻,东与内黄县豆公乡接攘,北与吕村乡、北郭乡连接,南隔汤沙与汤阴县任固镇相邻。交通便利,柏油路纵横交错,全乡总面积76.1平方公里,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耕地面积78496亩,98年底农业总人口为60829人,辖43个行政村。乡政府所在地南辛村,座落在洹河南岸,安楚路南6公里处,

辛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农业生产连年增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主人有:河南省安阳市鑫源基础酒有限责任公司,安阳市中亚食品有限

+查看详细辛村镇概况>>

荣誉排行:

2022年9月,辛村镇被确定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1947年,安阳市周边解放,这一带属当时所新建的漳南县第四区管辖。

1949年10月,漳南县合并到邺县。

这一带隶属于邺县五区。

1954年9月,安、邺两县合并,原邺县六区改为安阳县十六区。

1955年8月,改称辛村区人民委员会。

1958年7月,建立辛村乡。

1984年夏,成立辛村乡。

2010年5月,撤乡设镇,名称沿用至今。


还有1个地名与辛村镇同名:

以下地名与辛村镇面积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