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清泉镇 | 隶属:浠水县 |
区划代码:421125100 | 代码前6位:421125 |
行政区域:湖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行政级别:镇 | 车牌代码:鄂J |
长途区号:0713 | 邮政编码:438000 |
辖区面积:约259.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6.69万人 |
人口密度:约6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3个社区、46个行政村 |
![]() | 代码 | 城乡分类 | 简介 |
宪司坳社区 | ~001 | 镇中心区 | 旧时有县级司法机关驻此,故名为“宪司坳”,2005年当地居民为了缅怀先烈,取社区名为“宪司坳社区”。…[详细] |
四口塘社区 | ~002 | 镇中心区 | 因该社区内巷西有四口连片的池塘,居民房屋沿塘而建,当地居民都称此地为四口塘,2005年清泉镇社区建设,此地划为社区,得名“四口塘社区”。…[详细] |
关帝庙社区 | ~003 | 镇中心区 | 该地早年修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关帝庙”(今已毁),供奉关公塑像,2005年清泉镇社区设立时撤销新华正街居民委员会更名为关帝庙社区居民委员会,故而得名。…[详细] |
莲花池社区 | ~004 | 镇中心区 | 此地辖区内旧时有一座种满莲花的莲花池(位于浠水实验中学内,今已毁),2005年成为社区时,社区以此命名。…[详细] |
凤栖山社区 | ~005 | 镇中心区 | 据传古时有一只凤凰飞落到该地的一座山上栖息,当地居民称此山为“凤栖山”,2005年清泉镇社区建设时,社区依山得名“凤栖山社区”。…[详细] |
胡家坪社区 | ~006 | 镇中心区 | 该地早年是一片荒河坪,明代有胡姓人家从江西瓦西坝迁移来此,在荒河坪上开荒建房,定居繁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村庄,当地百姓称此地为“胡家坪”,20…[详细] |
十月社区 | ~007 | 镇中心区 | 1952年春,农民饶兴礼带头组织本地12户农民成立湖北省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饶兴礼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4月19日,随我国农民访苏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学习…[详细] |
白果树社区 | ~008 | 镇中心区 | 早年境内生长了大片的白果树林,树林环抱村庄,当地百姓得名“白果树村”,2005年清泉镇社区建设由村升级为社区,故得名。…[详细] |
环城社区 | ~009 | 镇中心区 | 旧时的辖区范围围绕整个城关镇的北面,村庄取名“环城村”,2005年清泉镇社区建设由村升级为社区,故得名。…[详细] |
胡弄社区 | ~010 | 镇乡结合区 | 早年有胡姓人家从江西瓦西坝迁移来此,定居繁衍,该地前后是小山丘,中间为一条狭长通道,当地居民称此村为“胡家弄村”,2005年清泉镇社区设立时由村升级为…[详细] |
青云社区 | ~011 | 镇中心区 | 该社区与县儒学隔河相望。人们盼望由此进入河对面的儒学学习,科考高中,成为位高名显的人,一步青云。以“青云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诗句,社区衍生得名…[详细] |
道人桥社区 | ~012 | 镇中心区 | 早年此地有位道士,看见乡民过边街河困难,便带领大家在河上搭建了一座石板桥,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善举,便对该桥取名“道人桥”,村庄依桥得名“道人桥村”,…[详细] |
东门河村 | ~200 | 镇乡结合区 | 早年出入蕲水县县城的“东门”位于内的浠水河旁,故得名。…[详细] |
杨树沟村 | ~204 | 村庄 | 位于浠水河旁,早年此地杨树林生长茂盛,大片长得粗细不一、高高矮矮的杨树。杨树的树冠上长着蓬松而茂盛的绿油油的叶子。微风吹来,树叶哗哗作响,此地如同世外…[详细] |
花凉亭村 | ~205 | 村庄 | “花凉亭”指花凉亭村花亭塆,“村民委员会”指农村区域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详细] |
斗咀港村 | ~206 | 村庄 | 内有东西两条小港,两港于一山咀处交叉相汇注入浠水河,故得名“斗嘴港村”,后更名为“斗咀港村”。…[详细] |
土桥畈村 | ~207 | 镇乡结合区 | 早年此地居民为了方便出行,在田畈的小港上搭建了一座土筑桥,后随着人口的聚集,形成村庄,附近往来的百姓便称此村为“土桥畈村”。…[详细] |
洪冲村 | ~210 | 村庄 | 早年有一些洪姓居民来到此地山谷中的一片田畈旁建房居住,取名“洪家冲村”,2010年被省称为“洪冲村”。…[详细] |
窑湖村 | ~211 | 镇乡结合区 | 早年此地普建砖瓦窑,因所取土料太多而开挖形成一片湖泊,当地称之为窑湖(现以逐渐填平,形成一口水塘),有居民在湖泊周围建房居住,随着人口的聚集,形成了村…[详细] |
张坳口村 | ~212 | 镇乡结合区 | “张坳口”指张坳口村坳口塆,“村民委员会”指农村区域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详细] |
角岭村 | ~213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4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了先锋、角儿岭两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两社合并命名为先锋大队,属望城公社;19…[详细] |
新铺村 | ~214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了新河、石畈高级社,属新铺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新河、石畈大队,属十月区新铺…[详细] |
河东街村 | ~216 | 镇乡结合区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了八一社,属新铺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八一大队,属十月区新铺公社;1974年…[详细] |
张家坪村 | ~217 | 村庄 | 清时有张姓人家从江西瓦西坝迁移来此,在一大块坪地上建房居住,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渐形成了村庄,此村得名“张家坪村”。…[详细] |
菱角塘村 | ~218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灯塔高级社,属新铺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灯塔大队,属十月新铺公社;1974…[详细] |
罗桥村 | ~219 | 村庄 | 早前有罗姓居民在村北部的边街河上修筑了一座小石桥,石桥联接附近几个村社,当地居民称此石桥为“罗塆桥”,村依桥得名“罗桥村”。…[详细] |
香铺河村 | ~220 | 村庄 | 早前此地的小河旁有一李姓人家开设制作檀香的作坊,远近闻名,后来当地居民称此河为“香铺河”,村庄依河得名“香铺河村”。…[详细] |
拔炉山村 | ~224 | 村庄 | 相传昔年有位高僧云游来到此山上的寺庙,得知该庙的香火很有灵气,便临走时拔走寺庙香炉内的火种,后当地百姓称此山为“拔炉山”,村依山得名“拔炉山村”。…[详细] |
麻桥村 | ~226 | 村庄 | 早前旁有一座石桥,桥头的树下常有过往的马匹在此休息上食,人称“马桥”,后被别称为“麻桥”,村故得名。…[详细] |
官湖村 | ~227 | 村庄 | 相传昔年内有蔡、顿两姓人家为一湖泊的所有权起诉到县衙,因案情难断,最后由县令判决归官府所有,故名“官湖”,村民沿湖而居,村庄依胡得名“官湖村”。…[详细] |
抱儿石村 | ~228 | 村庄 | 位于山脚下,在山顶上有一巨石,在旁边上方处还有一小石,远观形似母抱子,百姓取名“抱儿石山”,村庄依山得名“抱儿石村”。…[详细] |
夏凉村 | ~231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先锋、前进两社,属竹瓦区夏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先锋大队、前进大队,属汪岗…[详细] |
龙井村 | ~232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南乡;民国时期属第四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三社、五社、六社,属夏凉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新光、新明大队,属夏凉公社;…[详细] |
河口村 | ~235 | 村庄 | 内是一条小港注入浠水河的出口处,出口两侧居民以易姓人家居多,当地居民称此地为“易河口”,称为“河口村”。…[详细] |
许畈村 | ~241 | 村庄 | 早年有许姓人家在这片田畈旁的荒地上的建房居住,繁衍生息,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村庄,故得名。…[详细] |
马畈村 | ~242 | 村庄 | 来历一:早年此地有大片的草地,百姓的马群都是在这里放养,当地居民称此地“马草畈”,后简称为“马畈”。来历二:据传早年此地是当地一富户放养马匹之地,专门…[详细] |
袁畈村 | ~243 | 村庄 | 早年有袁姓人家携家眷来到此地,在一片田畈间的平地上新建房屋,定居下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形成了村庄,故而得名。…[详细] |
余堰村 | ~245 | 村庄 | 旧时村内有余姓人家为了方便村民浇灌田地,在田间开挖修建了一口水堰,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善举取水堰名为“余家堰”,依水堰得名“余家堰村”,随着时间的推移…[详细] |
桃树窝村 | ~246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于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初级,取名灯塔十四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余堰九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详细] |
赤土坡村 | ~250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初级社,取名红旗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取名八一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详细] |
驼背柳村 | ~253 | 村庄 | 早年村内的小河边有一棵弯曲的古柳树,来往行人喜欢在树下休息,当地百姓称此树为“驼背柳”,成为此地独特一景,村依柳树得名“驼背柳村”。…[详细] |
朴树坳村 | ~255 | 村庄 | 清朝时期属蕲水县上乡;民国时期属第一区;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成立青年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定名青年大队,属十月区;1974年撤区并社后属余堰公…[详细] |
闫河村 | ~259 | 村庄 | 内有一条名叫“阎家河”的小河,居民沿河而居,后将“阎”简写为“闫”,故得名“闫河村”。…[详细] |
宝塔村 | ~272 | 村庄 | 内雨标山上,邻浠水河畔有座文峰塔(今已毁),始建于明代,有民间传说为早年浠水河河口带走了当地的福运,此塔正好镇住浠水河河水,保佑一方平安,为当地的标志…[详细] |
月山新村 | ~273 | 村庄 | 月山新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月山、望花山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7.34平方公里,1010户,3899人。…[详细] |
八一村 | ~274 | 村庄 | 八一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麻元、火山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75平方公里,635户,2354人。…[详细] |
大兴村 | ~275 | 村庄 | 大兴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田桥、游冲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6.95平方公里,465户,1553人。…[详细] |
白石村 | ~276 | 村庄 | 白石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蔡铺、朱林铺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9.37平方公里,727户,2447人。…[详细] |
关塘村 | ~277 | 村庄 | 关塘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关山、鱼塘角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7.73平方公里,742户,2982人。…[详细] |
峰山村 | ~278 | 村庄 | 峰山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桂桥、飞虎山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45平方公里,580户,2827人。…[详细] |
鹿踏石村 | ~279 | 村庄 | 鹿踏石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滴水岩、象鼻嘴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7.25平方公里,576户,1772人。…[详细] |
龙凤山村 | ~280 | 村庄 | 龙凤山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九龙、王家岩、大仙庙等3村合并而来。面积7.34平方公里,881户,3130人。…[详细] |
民和村 | ~281 | 村庄 | 民和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金宝山、郑铺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8.22平方公里,740户,2959人。…[详细] |
金铺村 | ~282 | 村庄 | 金铺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金盆地、龚铺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6.41平方公里,918户,2964人。…[详细] |
吐米山村 | ~283 | 村庄 | 吐米山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黄坳、黑鹿坳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8.2平方公里,762户,2964人。…[详细] |
东山村 | ~284 | 村庄 | 东山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华湾、花瓶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88平方公里,637户,2194人。…[详细] |
三台村 | ~285 | 村庄 | 三台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三台山、方塘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8.81平方公里,863户,3428人。…[详细] |
正兴村 | ~286 | 村庄 | 正兴村:2023年12月成立,由原学庵、翟铺等2村合并而来。面积5.9平方公里,925户,3399人。…[详细] |
县农科所社区 | ~500 | 镇中心区 | 县农科所社区的城乡分类代码为121,为镇中心区。…[详细] |
地名由来:
清泉镇因境内清泉寺得名。
基本介绍:
一、基本概况
版图面积259 .5平方公里,辖4个居委会,72个行政村,5个企业队,694个村民小组,耕地66097亩’山林18937亩,水面5683亩,总人口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509人。
二、主要资源
主要有铁砂、黄砂、建筑石材、工艺石材等。已探明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大理石、石英石、黄砂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
三、主导产业
乡镇企业总产值199850万元,形成了""五城二带"",即十月装饰材料城、洪山化工建材城、河北建筑建材城、余堰纸业包装城、华湾铁砂集散城;沿山石材开发带、沿浠河黄砂铁砂生产带。
农业:形成了沿浠散线
荣誉排行:
2023年5月,2024湖北省综合竞争力百强镇揭晓,清泉镇位列第47位。
文化旅游:
浠水文庙位于浠水县清泉镇沿河街。又名儒学宫、孔庙。始建于北宋,元末毁,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崇祯十六年(1643)大部分遭兵燹,清顺治七年(1650)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0平
拱辰坊井位于浠水县清泉镇四口塘社区,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遗址位于浠水县清泉镇麻园村,年代为周。类别为古遗址。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湾遗址位于浠水县清泉镇月山村,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鼓地遗址位于浠水县清泉镇菱角塘村,年代为西周。类别为古遗址。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泉镇境域为县中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立清泉镇。
1958年,属十月公社。
1984年,属清泉镇和望城区。
1987年,分属清泉镇和麻桥乡、余堰乡、三店乡(6个村)。
2001年,撤乡并为清泉镇。
绿杨桥封缸酒 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兰溪镇共2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浠水县人民政府关于恳请界定我县绿杨桥封缸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浠政函〔2014〕40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绿杨桥封缸酒》(草案
区划: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清泉镇 |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