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风台遗址在贵阳市观水路南侧小山上,紧临南明河,与甲秀楼相望。1983年9月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是贵阳市名胜古迹之一。
观风台,又名观象台,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当时贵州巡抚毕三才建,以镇水口。自创建以来,近四百年间涌现了不少文人学士登临咏赞之佳作,但要追溯其建台的起因经过,落成时间及因何得名的缘由,还要从巡抚毕三才所作《观风台碑记》中去探寻。
观风台在会城外东南一里,万历三十二年巡按御史毕三才建,自为记。记曰:“昔称人物志,多系乎风土。夫五方之英,成于天地,孕于山川,资为国用。地灵人杰,祥发符徵,机固不偶然也。黔当万山中,为西南荒服,称不庭不贡之区。乃高皇帝开辟疆宇,列圣翱翔道化。迨我皇上御寓三十二年,车书礼乐,廓为大同,一时户口殷繁,豪杰彪起,声名文物,几埒上国,夫非山灵使然欤。岁壬寅,余奉命按兹土,入境,见其山川构会,慨然有望云物察祲祥之思。惟是行不遑,事所有待。迄二年,所其于士民、土俗、山川形胜、历览益遍。窃疑黔风气虽开而未甚开,人物虽盛而未甚盛。岂天运固然或亦山灵气脉未尽培补欤!暇日,与中丞郭公,偕藩臬长纵步遐见黔山势皆纵北,水折而东,两江磅礴西来,大汇于城南之渔矶。东山迤支,回首挽博,团阜大金,横拖曜气,上收众水,此实水神。先中丞江公,曾筑堤建阁于前。第水势方奔,龙神未合,关键不设于尾闾,而于肠腹障之,亟则壅而易溃,无当堪舆法。余既得兹山之阳,轩然心目,圆一标,诸晋绅父老,益怂恿以进。余乃复申之曰:“人聚于地,气聚于人,昔有慕富强者,观山河而兴思,历览名邦隘塞,往往培造以全生气,非徒侈观美也。子士民既咸有经营子来之思,余奈何不为地方百年计。”于是计费捐资,择日鸠工。公之诸执事,逾百日而台然落成。时甲辰二月三日。余辰邀中丞郭公偕往以观。是日也,云蒸霞蔚,日丽风恬,鼓吹笙歌,旌旗画戟星罗,金山之阳,桃李馥郁,迥入万花之谷。登空中楼阁,四面芙蓉,二溪带环,长虹远驾,东壁成屏,西清卓笔,业已在云霄上。郭公憬然曰:兹其观风问俗之一奇观乎?因颜其太曰‘观风’。余复以兹山奠位东南,考卦次为巽,稽星野为文曲,图史奎壁,实兆厥瑞。”这一段《观风台碑记》中的原文详尽记载了毕三才任贵州巡按御史期间对贵州风物地理,人文省情的所感所想,以及为何建造,如何得名观风台的原因。
毕三才在任时,连年水患,令他甚是担忧,而一时间没有更好的方法抵御洪水,只能枉自兴叹。观风台的建成既解决了水患之忧又成为人们暇日出游,观景的好去处。
观风台风景如画,登台远眺,极目筑天,南明河两岸风光,一览无余,引来无数文人争相赞咏,其中以明代著名诗人谢三秀与贵州巡抚越其杰所作诗文尤为动人:
越郡丞南园小集次韵(谢三秀)
城南吟眺有高台,转壑穿林步步苔。
满径新霜秋叶堕,一川寒雨暮鸿来。
瓜庐拟共东陵卜,菊社应同栗里开。
礧磈平生浇未尽,还从地主借余怀。
春日登观象台(越其杰)
“春态郁初晴,游人看渐满。乘间陟古台,曳履破苍藓。得兴身自轻,惜光步弥缓。松响朱弦呜,苔斑错绣展。插汉岫棱妍,压林湖色绚。登崖舒静啸,坐石息微喘。隐见树纤浓,明灭峰近远。村遥临岸孤,径曲循山转。草净露皆香,岚深石疑软。豪歌羡隐徒,密语同幽伴。敞豁颇宜高,阴沉翻爱晚。家无一事营,日夕恣游衍。”
这些诗文,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象,是研究贵阳历史的重要史料,
民国17年(1928年)建无线电台于其上。抗日战争时期,原观风台山麓辟为住宅区,公路环绕。山上坟墓多已迁走,惟存明代马福及其子马应龙以及张先壁等数人坟墓。并新建有古式凉亭一座,名曰“高阜”,供游人登临远眺城南风光。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