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会泽县旅游

东川府铸钱局遗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东川府铸钱局遗址为会泽县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分新局和旧局2处。清雍正时期东川府铸钱局称宝云旧局和宝云新局,清嘉庆时期称府局,又称宝东钱局。旧局遗址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翠屏社区第六组东直街上段东侧芳华建材公司内。新局遗址位于会泽县古城街道堂琅社区十六组(灵璧路42号)院内。

旧局遗址分布面积为11000平方米。历史上,旧局建筑坐南向北,设有办公署,沿中轴线建有大门、仪门、大堂、总门、戏楼、炉神庙等。钱局东西两侧分别设有东更道、西更道。东更道分别建有书房、巡栏房、巡察衙署、厨房、炭房、铜库、铅库、锡库、罐库、钱库、仓房、秤房、号房、澡堂,西更道分别建有土地庙、钱库、炉房、铁匠房、木匠房、白泥房、堆卡、瞭望楼等200余间房屋建筑。现仅存大门、仪门、大堂、钱库、罐库(坩埚)、管局等房屋建筑共21间。主体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东川知府崔乃镛奉令运陕西协饷钱文,上 书-奏请清政府旨准开炉设局鼓铸而建。

新局遗址分布面积8600平方米。历史上,新局建筑坐南向北,沿中轴线建有照壁、大门、仪门,两侧分别建有炉房、炭房、巡栏、铁匠房、木匠房、清字匠房、仓房、铜库、铅库、钱库、书房、瞭望楼、巡察衙署、驻防左军把总署、运钱官公署及府铜店、县铜店等各种房屋建筑300余间。现仅存过殿、炉神殿,建筑占地面积2215平方米。建筑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上 书-奏请清政府旨准开炉设局鼓铸而建。

两处遗址除现存部分地面建筑外,地下曾出土铜钱、铅锭和冶炼炉。其中,1994年会泽县耐火材料厂在旧局遗址上建盖楼房开挖基坑时,从距地表1.8米深处以下挖出铸钱局炉4座,炉高91厘米、宽80厘米、炉塘深50厘米。炉上部置坩埚,下部凑火,一端为炉门,一端为烟道。炉门宽32厘米、高42厘米。与此同时,挖出数量不等的铜钱、条块形沙石模具、铅锭、残损熔铜罐等。代表性的铅锭为长方形,长34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质量32.6千克。

据清光绪《东川府续志》卷二十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户部令云南铸钱协运陕西,云南巡抚张允随选择东川设立宝云钱局(称宝云旧局),翌年开铸“雍正通宝”,至清乾隆元年(1736)三月停铸。清乾隆六年(1741)为开修金沙江水运京铜,复开局铸“乾隆通宝”,发放开修江工工食钱。有铸钱炉28座,年铸钱128000多串,工匠500~600人,是为旧局;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原钱局南面再建新钱局(称宝云新局),设炉50座,用工匠7500余名,年铸钱22万串,是为新局。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局加班铸钱,产量达33万余串。清乾隆三十年(1765),新旧两局的70座炉都加班铸钱,每月加班到36班。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新局仅留炉25座。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全部停铸。清乾隆时是东川府铸钱的鼎盛时期,铅锌矿开采随之旺盛。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两局年铸钱40余万串,所需铜、铅及钱罐和炭等物,全靠驮马及牛车运输。现会泽境内各段铜运古道上累累辙痕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证明。

东川府铸钱局铸钱制币历时200余年,在清政府国家财政金融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清代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铸钱局。遗址保存至今,是研究清代云南铜冶及铸币情况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1995年7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将铸钱局办公署及民工房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1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将铸钱新局遗址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因命名不规范,收录本志时,统一名称为东川府铸钱局遗址(旧局、新局)。


>>者海铅厂古矿冶炼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