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水利碑及德盛碑位于罗平县九龙街道江边村西200米处的小垴包上。
碑共3通。坐东北向西南,青石质地,长方形。从右至左,第一通为德盛碑、第二通为兴修水利碑、第三通为治水兴农碑。3通碑皆无碑额。
德盛碑。高1.73米、宽0.68米。碑立于清咸丰二年(1852)二月,上部正中左行横书篆体阳刻“德盛碑”3字,正中楷体直书阴刻“特授曲靖府罗平州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吴”18字(注:“吴”即吴纯鼎,清咸丰元年任罗平州州事)。两旁楷书,左行直书,阴刻小字,凡16行,每行6~46字不等,为王绍曾书丹,部分碑文有剥落。历史上因罗平城北十里江边村附近有大河,河低田高,不能灌溉,清嘉庆元年(1796),乡人逆河而上,修筑石堤,因在苗族造反中停工,后绅民王绍曾呈请获准再次开工修建。勒石记铭,以垂永久。
兴修水利碑。高1.73米、宽0.66米。碑上部左行横书篆体阳刻“万世永赖”4字。碑文凡19行,左行直书,除第1行为小篆阴刻“江边合村兴修水利碑文”10字外,其余碑文为楷书阴刻,刻工粗糙。因垫路时碑阳朝上,历经行人踩踏,依稀可见碑文18行,落款处有王绍曾篆刻印2枚,其余多数文字漫灭不清,难以识别。
治水兴农碑为1987年刻立。
德盛碑和兴修水利碑碑文内容大意为:罗平本属山地,坝子稀少,只有州城附近地势平坦,可作耕地。但是因腊山横梗于西北,喜旧河水无法东流,致使广大平地难变成万顷良田,实为甚惜。为此,清末邑人王绍曾,由大潭引溪水经江边老王桥,出法金甸以灌溉青草塘附近,并草拟计划,绘图说明,邀绅联名,呈准曲靖府和罗平州,工程正在筹备时,又遇苗族造反,未能完成,待造反平息后,再捐资兴修,凿石挡坝,开通沟渠,自拖溪至江边,全长20余里。从此良田美地,耕作丰收,泽福百姓。
碑于1959年被搬在九龙河渡槽上垫路。1986年被江边村村民搬回。1987年立于现址。碑完整记述了清代罗平兴修水利的前后事宜,并涉及苗族造反事宜,是研究清代晚期曲靖南部水利建设的重要实物材料,同时又弥补和印证了清咸丰二年(1852)滇东回民起义,各少数民族同声相应这一重大史实。因此,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6年7月,罗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街道:九龙镇是罗平至曲靖的北大门,距罗平县城9千米,是一个河谷槽区兼有山区的较大乡镇之一。镇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00米,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适宜水稻、生姜、玉米种植,是全县主要水稻产区,被誉为罗平的“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323平方千米,辖牛街、江边、关塘、以德、以洪、把洪、控嘎、德等、堵木、撒召、腊庄、阿耶12个村民委员会,12…… 九龙街道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