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元年(1078),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为庆祝战胜洪水而兴建黄楼,九月九日重阳节,苏轼主持盛典,庆祝黄楼落成。并将《黄楼赋》碑立于楼中,碑呈方柱型,文满四面。《黄楼赋》碑文是苏辙撰写的长赋,由苏轼亲笔书写刻制成碑。宋碑已毁,现存为明代摹刻碑,青石质,高2米,四面,每面宽0.54米,文33行,满行35字,楷体。楼内另存碑刻13通。1987年重建黄楼,遗存的20多块碑刻皆镶嵌在楼内。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轼由密州调任徐州知州。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波及徐州,大水围城,水深二丈八尺。苏轼身先士卒抢筑大堤,夜宿城上巡查险情。临危时刻,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一旦堤防溃崩,他甘愿像汉代东郡太守王尊那样,以身填堤,力挽狂澜,确保百姓和属下脱险。抗洪保城的奋战,历时四十五个昼夜赢得胜利。水灾过后,苏轼请求朝廷蠲免徐州赋税,为预防水患重泛,一面整堤护岸,一面加固城墙,并在东门城上建楼,取名“黄楼”,纪念抗洪胜利。黄为土色,按五行之说,寄寓“以土克水”的含意。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重阳节苏轼为庆祝黄楼落成,邀请30多位名士、诗人欢庆,并请其弟苏辙(字子由)、门人秦观(字少游)、好友陈师道(字无已)为黄楼作赋写铭来庆贺治水的胜利和描绘黄楼的壮观景色。黄楼赋碑正是同为“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兄弟俩二人携手完成的作品,当然珍贵无比。古城徐州曾经多次毁于战争和洪水,宋时的州城及黄楼遗迹早已湮没无存,政治及历史的变革,黄楼赋碑也几经沉浮。为纪念苏轼,历史上黄楼屡毁重建。1988年徐州市人民政府重建黄楼,《黄楼赋》碑再次安置在楼内。苏轼在徐州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对徐州的感情颇深。他在《灵璧张氏园亭记》里写道:“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将去不忍,而彭城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但未如其愿,远离而去的他度过了颠簸坎坷的一生。而世代的徐州人,一直怀念苏轼,对他的遗迹更是倍加珍惜。
保护范围:四至黄楼现状台基。
建设控制地带:包含黄楼公园现有范围。
黄楼街道:黄楼街道办事处于1956年1月4日建成,因辖区内有名胜古迹“黄楼”,故取名黄楼街道办事处,1959年迁至现在河清路64号,距区政府约三公里。 2004年3月7日区划调整,由原来的黄楼、东站办事处合并为现在的黄楼街道办事处。辖区位于淮海路以北、环城路以南、中山北路以东、复兴北路以西,是鼓楼区唯一的城区办事处,辖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余人,办…… 黄楼街道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