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双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老街,礼嘉双桥为两座平板石梁桥,是两座一横一竖相毗邻的石桥,跨兴隆河,其中东西走向的叫礼嘉桥,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桥。礼嘉双桥是常武地区少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双桥首尾相接的单孔石梁桥,这种桥制桥型在常武地区绝无仅有。礼嘉桥原名李家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礼嘉桥既是桥名,也是镇名。礼嘉桥镇建于何时,因何得名,自古而今,缺少文字记载,然众说纷纭。不论宋朝的咸淳《毗陵志》或明朝的成化《常州府志》,都无“礼嘉桥”或“李家桥”。只载有周陈、都浜、秦巷等里名,而这几个里就在礼嘉桥之周围。据礼嘉数十家宗谱详核,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以前,称“礼嘉桥”为“李家桥”。以“李”勘其由来,最早来此地的李姓为李华一。明代洪武元年(1368),李华一(字乐耕)从兴化迁居礼嘉都浜里(即今礼嘉镇新生村李三房),至明代嘉靖(1522—1566)中期,其后裔李杰从李三房迁居小村上(今礼嘉村李家村),在村西兴建了沟通东西的木桥——李家桥。据《孙氏宗谱记载》:孙氏始迁之祖一皋公(孙衡)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自孙第桥迁居李家桥。孙氏晚于李氏来李家桥五十余年。孙氏迁入了李家桥河西侧,很快人丁兴旺,便在河西亦置了集镇,取名乐安镇(其始祖曾受封于乐安郡),同时在李家桥西南二三十米处建起了孙氏二分祠,此祠现已改建成孙觌纪念馆,两镇隔河相望。孙觌,宋元丰四年(1081)出生于礼嘉住基村(原西徐里村),5岁时即为大文豪苏东坡器重。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 宣和六年(1124)任侍御史,靖康元年(1126)官升翰林学士,建炎三年(1129)任吏、户两部尚书。相传为礼嘉桥孙氏分祖。周陈王氏虽早于李氏来李家桥河东,但其时集居在周陈桥、鱼池一带。后李氏渐衰,王氏逐渐迁居此地,日益兴旺。桥西以孙氏为著,桥东以王氏为首,王孙二姓,东西鼎峙,明末清初,各具规模。礼嘉镇中沙周陈王氏为纪念其始祖太子晋,在河东小村上建起了集镇,名太原镇,为方便街市取水驳货,在镇上开凿了贯通集镇东西的太原浜,并在浜上(李家桥南数米)兴建了一桥,河东王氏家族为表明自己王氏一脉始发于山西太原,取名“太原桥”。太原桥单孔石梁桥,以条石为栏,长11.5 米,宽1.16 米,高1.2 米。太原镇和乐安镇虽成,但李家桥早已为本乡所公认,于是李家桥桥名一直未变。日久天长,李家桥渐渐腐朽,孙氏后裔孙竹所于清雍正七年(1729)独资建桥,并易木为石,以利行人。桥成,刻“乐安桥”三字为桥名,但东桥墩在王氏地盘,王氏不允其称,引起争端,此时,商业中心已由太原镇逐渐移向乐安镇。到了清嘉庆十八年(1813)秋,孙氏集资重修此桥,王孙二姓释嫌修好,以礼相待,互为嘉友,以“李家”谐音“礼嘉”定名,取其“礼”为“以礼相待”,“嘉”为“和善和美”之意,希望子孙后代生活在这里相互间能以礼相待,日子能过得和和美美。并拓宽桥身,加设石栏,以卫行人。镇以桥名,亦称“礼嘉镇”,至今未变。“礼嘉桥”三字镌刻于桥南侧石条上,距今将近二百年。礼嘉桥全长27.16 米, 宽3.9 米。为了方便现代交通工具出行,现在桥面上已经浇筑钢筋混凝土,桥栏也改为铁栏,原桥梁石阶几乎无法辨别,看上去已是改良过的新桥。太原桥依然保持着原貌,梁石上的“太原桥”三字清晰可辨,但所跨的河道早已填没,成了一座旱桥。礼嘉双桥失去了旧时的风貌。礼嘉双桥是常州地区江南水乡纵横交汇的特色桥梁代表,保存完好,其相连形制在常武地区仅见。双桥在其它地方也随处可见,可在常州,呈“L”形布局的双桥仅此一例。礼嘉双桥不仅有利交通,桥名的渊源成为当地人民友善和美、以礼相待的见证。2013 年7 月,武进区公路管理处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礼嘉双桥进行抢救性加固维修。2014 年11 月,对礼嘉双桥进行修缮。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礼嘉双桥被评为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老街
礼嘉镇:武进市辖镇。常州市主要商品粮基地。全国有名的“雨衣之乡”。1993年撤乡设礼嘉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常州市15公里,距沪宁高速公路15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北通京杭大运河,南通太湖,永定河穿镇而过,礼坂公路紧靠镇区西侧。辖新路、新生、于家、秦巷、渔池、兴隆、孙觌、建东、沟东、陆庄、贝庄、礼嘉、西仪、毛家、高树15个村委会和礼嘉镇1个居委会。盛行…… 礼嘉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