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垛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红旗村何家浜与丁舍浜分界处,有大小两座钱垛桥,这里指的钱垛桥是大钱垛桥。钱垛桥又名前垛桥,东西跨向,花岗岩石质,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解放后改名为前垛桥。《武阳志余》卷一记载“前黄八景”,其中就有钱垛桥。“双桥书舍、六巷酒家、唐庄渔火、李园春雨、曹渎秋风、黄塘水练、景德钟声、钱垛农耕”。其中钱垛农耕诗为:“钱垛桥前掌样平,柴门临水板桥横。一犁土润雨初足,两角牛肥草正青。刻日分秋知夏至,及时种豆望秋成。此中五谷供衣食,禄士空渐谈半生。”大钱垛桥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大钱垛桥相传在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已有。钱垛桥是毗陵前黄杨氏的发源地,据《毗陵前黄杨氏家谱》记载:“毗陵前黄杨氏五世孙振英,乃掞公次子,讳士英,于南宋绍定末年,自临川来游常州,择居郡南五十里钱垛村(今钱垛桥),时属昇西乡七都四图前黄里,距今前黄街仅二里之遥。”明成化年间(1465—1487)改建,本邑清《杨氏家谱》记载:今前黄乡之钱垛桥即明代景泰成化年间“承事郎杨溥号蒲轩公”进行改建时所独资建造。现存石桥为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据记载杨公蒲轩还修建了前黄村的景德寺桥等。钱垛桥用的是阳山石,前垛桥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式,全桥长22.6米,矢高4.25米,跨径8.4米,桥面宽3.6米,桥坡石阶东15级,西13级。石刻桥联因年久风化,已难辨认,桥身两面拱圈两侧上端置桥耳一对。钱垛桥本没有栏杆,每到夏天,乡民都会拿一把蒲扇到钱垛桥上乘凉。因为钱垛桥桥面高,蚊子少,还有拂面而来的河风,劳碌一天的当地村民都会提个小板凳来这里纳凉。前几年,因桥面破损比较严重,对其进行了修缮,并加装了桥栏。大钱垛桥东北约100米处,有一单孔石平桥,没见桥额铭,当地人称丝丝桥,即小钱垛桥。小钱垛桥,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为平板石梁桥,位于丁舍浜、大降浜、前黄浜、何家浜交汇处,长15米,宽1.3米,跨径宽3.6 米。此桥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改建。在解放前后,坊前、寨桥、前黄之间的乡民,无论是步行或坐船,小钱垛桥是必经之路,桥上桥下都十分热闹。有关钱垛桥还留下了很多传说:传说之一:大前垛桥桥东首南面的第三块桥面上,有一个长16厘米,宽5厘米的椭圆形的小孔,据传说是盗宝者在此桥盗走了一只玉蚌后留下的痕迹。传说之二:在小钱垛桥东首的青石桥碑上,有一幅长25厘米,宽11厘米的白色图案,传说这是正在成长的一匹玉马。某年冬天,一位樵苋棵的樵夫,上午在桥脚下晒太阳,好奇地将弯刀把玉马啄了一下,刹时间玉马出血,白色图案0-现了红斑,立即呜呼哀哉。至今这匹玉马的影形及血斑仍依稀可见。传说之三:当地流传着这样两句话,“钱垛桥有棵摇钱树,西湖(指滆湖)有枝透天芦”。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盗宝者站在大钱垛桥桥背上,看到滆湖中有枝高入云端的白芦苇,此人喜出望外,立即向滆湖边走去时,透天芦消影匿迹;片刻站在滆湖旁朝东眺望,看到钱垛桥上有一棵银光闪闪的摇钱树,他再匆匆地回到桥上时,那棵摇钱树无影无踪。传说之四:丁舍浜与大港浜像两条蛟龙朝各自方向延伸。大钱垛桥与小钱垛桥像两把锁一样锁住了两条蛟龙。在两浜汇合处,有一座面积约为1500平米、高8米的松墩,它像一颗夜明珠,镶嵌在两浜交汇处。一位风水先生赞叹地说:好一个“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啊!凭籍风水先生这句话,加上这里水路畅通,一些人慕名而来,到此买田买地,建房造屋聚居。本来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扩展到99户人家的大村,取名为“大村上”。大村上曾经有较长时间的兴旺,有开棉花庄的、开油坊、酒坊的、办私学堂,也出过读书郎。可惜在19世纪一场意外的大火,大村上成了一堆废墟,至今还能挖到大村上的墙脚。1988年11月,武进县(现为武进区,下同)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西红旗村何家浜与丁舍浜分界处
前黄镇:前黄,位于常州市南郊,距武进新城区8公里,东邻无锡国家旅游度假区,南离陶都宜兴15公里,是太湖与滆湖间的中心地带,境内有省级公里211线,-连线新长铁路,交通干道武宜公路,苏南主流锡溧运河,距正在建筑中的锡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道口均3公里。亚洲最大的换流站座落在境内……。 前黄镇有18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在镇人口超4万,总面积50.1平方…… 前黄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