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渡河古驿道位于城北69公里云、贵交界的可渡河畔,一条北连贵州,南入云南,开于秦、汉,洪武十五年重修的古驿道至今保存完好。驿道坎坎坷坷、曲曲弯弯,记录着古代商旅活动的频繁和艰辛,游人攀行在这里,似可闻有马蹄之声轻敲耳鼓。
驿道沿线自然景观及古碑、崖刻等人文古迹如明珠璀灿。诸葛亮征南时屯兵的“诸葛营”,明代南征时的“古战场”及“古炮台”、“烽火台”,虽几经沧桑,却可想见当年纷飞的战火、弥漫的硝烟;可渡河北岸约二百米高的峭壁上,灌木葱绿处裸露着一片白色砂岩,远而观之,酷似“翠屏积雪”,可渡河北岸有一“V”形山口,这里有小溪潺潺,小溪两旁的山坡上桃树成林,春暖花开之际,桃花随风飘落溪中,形成“桃花泛锦”之奇观;可渡河南岸新建的“桃花溪度假山庄”古朴雅静,与“桃花泛锦”隔河相应。
据现存于可渡河北岸驿道旁观音堂内的修观音堂并暂驻亭碑记碑记载的“可渡弹丸岩邑,南通六诏(大理),北达三巴(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东连金筑(今贵阳),行旅冠裳,络绎辐辏,孔道也”和清道光《宣威州志》记载的“可渡关……明洪武十五年初建有小城,环山踞河,为入滇之门户”等文献资料和实物可知,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此段驿道上设置邮传、驿站等设施,使驿道更加完备。可渡由于地势险要,在此设有“可渡关”。
驿道由宣威北部的贵州省威宁县入境,经可渡关、水塘铺、新天堡、倘塘铺、旧堡、通南铺、来宾铺、十里铺进入宣威城,出城后经虹桥铺、龙山铺(板桥)、永安铺入沾益境,经沾益的炎方铺、黑桥铺抵达曲靖后,转而向西经马龙,过嵩明,入昆明,直通滇池区域。
据相关史料记载,可渡关驿道最早可能修筑于先秦时期,为西南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秦时常頞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将道路拓宽,不断向南延伸至建宁郡(今云南曲靖),长达2000余里,称之为“五尺道”。西汉唐蒙再次拓修,称之为“僰道”,唐代被称为“石门关道”。明、清时期沿线设置邮传,道路得到不断拓展、功能更加完备,被称之为“通京官道”。
可渡关驿道沿线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类别丰富,是历史上“五尺道”进入云南地区的重要地段,是云南古代2000年郡县制度、边疆开发、民族融合、交通往复、文化互动的历史见证,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交通,尤其是研究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例证。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