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平顶山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平顶山市各县市区历史沿革

西周属应国。

春秋相继属郑、晋、楚所辖。

秦代西部属城父县(今宝丰县),东部属襄城县和昆阳县(今叶县)。

南北朝时分属高阳县(今卫东区)和龙山县(今宝丰县)。

北周设雉阳县。

隋改雉阳县为湛水县,后改为犨城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设滍阳县。

贞观九年(635)废滍阳县为镇,属鲁山县。

后又设县,为武兴县、中兴县、龙兴县至五代。

北宋熙宁四年(1071)废龙兴县,并入鲁山县。

元佑四年(1089)复龙兴县。

宣和二年(1120)改龙兴县为宝丰县。

元代废郏、宝二县,并入梁县。

明成化十一年(1475)复宝丰县。

1949年分属宝丰县第六区、叶县第八区。

1957年属平顶山市直辖。

1969年设立新华区。

1970年与卫东区合并成立平顶山市中心区。

1977年复设新华区,仍属平顶山市。

夏禹定九州,属豫州。

商、周属应侯国。

春秋时楚灭应国置叶邑(今叶县叶邑镇),属之,后期属昆阳邑。

秦属昆阳县。

两汉属颍川郡。

三国属魏,隶颍川郡。

西晋属颍川郡,泰始二年(266)改属襄城郡。

东晋咸泰二年(336)复属颍川郡。

北魏太和元年(477)属高阳县。

北齐废昆阳县、高阳县,设汝坟县。

唐贞观元年(627)属叶县。

1957年属平顶山市直辖。

1969年设立卫东区。

1970年与新华区合并为中心区。

1977年复设卫东区。

夏商属豫州,东周属王畿之地。

春秋先后属郑、楚、韩、魏、秦。

秦置梁县。

汉晋沿袭。

隋、唐、北魏置符垒县。

宋、金、元时期境区变属龙山、龙兴、梁县、鲁山、汝州、宝丰等县管辖。

明成化十一年(1475)由汝州划出归宝丰,属永宁乡。

清康熙年间属汝州余屯里大营镇。

1912年分属宝丰县大营镇和鲁山县鲁北乡。

1935年划归宝丰县第三区。

1947年属宝丰县第二区。

1956年属大营中心乡。

1960年撤宝丰县,属平顶山市。

1960年属韩庄矿区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属宝丰县,将韩庄、南顾庄2个公社共12个大队划属平顶山市。

1971年析鲁山县11个大队成立五七公社,与梁洼、韩庄、高庄、大庄4个国营煤矿共同设立平顶山市西区。

1973年撤销西区,五七公社属平顶山市郊区,余区域合并设立韩梁街道属平顶山市新华区。

1977年复西区。

1979年再撤。

1982年复设西区。

1997年撤西区,设立石龙区。

西周属应国。

春秋属楚。

战国属韩。

秦分属颍川郡之昆阳县、城父县。

西汉时改城父县为父城县,西部属之,东部仍属昆阳县。

三国时属曹魏。

西晋泰始二年(266)分属襄城郡、南阳郡。

南北朝中期属北魏。

北魏太和元年(477)置高阳县。

太和二十一年(497)置河山县。

隋大业初年(605)废河山县,置犨城县。

唐贞观元年(627)犨城县并入鲁山县,分属鲁山县(后归龙兴县)、汝坟县。

大历五年(770)汝坟县并入叶县。

宋元时龙兴县两兴两废,今境西部先后归龙兴县、宝丰县、梁县。

明成化十一年(1475)分属宝丰县、叶县。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平顶山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平顶山市的建立,陆续从叶县、宝丰县、襄城县、郏县析出部分乡村划归平顶山市直辖。

1961年设北渡区。

1962年北渡区改为郊区。

1970年、1971年分两次将郏县、襄城、叶县部分大队、宝丰县闹店公社龙门口大队,宝丰县薛庄公社大部划入郊区。

1984年宝丰县曹镇乡划入郊区。

1993年郊区由纯农业区变更为城区,将原郊区的东高皇乡划入卫东区,焦店乡(姚孟村除外)和薛庄乡划入新华区,原卫东区的马庄街道、新华区的南环路街道和姚孟街道、马庄、李乡宦、叶刘、芦铁庄4村划入郊区。

1994年平顶山市郊区更名为湛河区。

夏、商为豫州地。

周属应侯国。

春秋属楚。

战国分为叶邑、舞阳邑(治今叶县龙泉乡古城)、卷邑(治今保安古城村)、昆阳邑(治今叶县城),始属楚,后属魏、韩。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归秦。

西汉置叶县(治今叶邑镇旧县村)、昆阳(治今叶县城)、红阳(治今叶邑镇东、澧河南同心寨村)三县,叶县、红阳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颍川郡。

三国时叶县、昆阳均属魏。

西晋叶县属南阳国,昆阳属颍川郡。

东晋叶县属南阳郡,昆阳属颍川郡。

北魏属襄州南安郡。

孝昌二年(526)于叶地置襄州。

东魏叶县属南安郡。

武定六年(548)南安郡改为定南郡,叶县属之。

北齐属襄州,又于叶境置汝坟县(治今龚店乡汝坟店村),并以汝坟置汉广郡。

公元557年北周灭齐,属南襄城郡,改定南郡为定南县(治今叶县保安镇古城村)。

隋始称澧水县,后复名叶县。

大业初(605)废定南县入叶县,属颍川郡。

唐置叶州。

贞观八年(634)属鲁州(今方城县),后改属许州(今许昌市)。

唐开元、大历年间两次置仙州。

大历四年(769)于叶县境置仙凫县(今叶县保安镇古城村)。

咸通十一年(770)废仙凫县仍归叶县,属汝州。

五代属汝州。

宋属京西北路汝州。

金泰和八年(1208)叶县属南阳路裕州(今方城县)。

元至元三年(1266)并昆阳、舞阳二县入叶县,属南阳府裕州。

明、清属南阳府。

1913年属豫南道。

1914年改属汝阳道。

1932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许昌专区。

1970年属许昌地区。

1983年属平顶山市。

夏帝孔甲时为刘累邑。

西周初,周公封此地为鲁。

后今境东南属应侯国。

春秋初属郑,后属楚。

战国属楚。

秦属颍川郡、三川郡。

西汉置鲁阳县,属南阳郡。

东汉因之。

三国属魏。

晋属南阳国。

南北朝宋永初属南阳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山北县。

太和十八年(494)为荆州治。

十九年(495)属广州。

二十二年(498)复置鲁阳郡。

永安年间属广州。

西魏属鲁州。

北周改置鲁山县。

隋称鲁县。

隋炀帝末年名鲁山县,属襄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属鲁州。

贞观元年(627)属汝州。

八年(635)属河南道汝州。

五代因之。

宋属京西路汝州。

金属南京路汝州。

元属南阳府汝州。

明属河南布政司汝州。

清属河南省汝州。

1912年属豫西道。

1914年属河洛道。

1927年道废,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8年属豫西行政区。

1949年属许昌专区。

1969年属许昌地区。

1983年属平顶山市。

周康王时期(公元前1004~公元前967)称“夹”,为成周(雒邑)畿内地。

春秋名郏邑,先属郑,后属楚。

战国初属晋,后归韩。

秦置郏县,隶颍川郡。

东汉建武六年(30),废郏县并入父城县。

建安中(196~219)复置郏县,属汝城郡。

西晋隶襄城郡。

东晋十六国,先后隶前赵、后赵和东晋。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改郏县为龙山县,隶顺阳郡。

隋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汝南县为辅城县。

大业四年(608),改辅城县为郏城县。

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郏城县为黄渠镇,入梁县。

元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隶汝州。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隶汝州直隶州。

清代沿明制。

民国初,先后属河陕汝道、豫西道、河洛道。

民国16年(1927),改隶豫西行政区。

民国21年(1932),改隶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33年(1944)5月,日军占领郏县。

民国34年(1945)7月,河南人民抗日军第六支队收复禹郏交界地区,在禹郏交界带置禹郏县,县治曹沟村,同年10月撤销。

新中国成立初,先后属豫陕鄂边区第五专区、豫西区第五区。

1949年3月,改隶许昌专区。

1986年3月,改属平顶山市。

春秋时周王赐予古帝柏皇(盘古)后裔封地(今尹集镇谢古洞一带),称柏国。

战国属韩,称合伯(一作膊)。

秦属陈郡(今淮阳县)。

汉高祖四年(前203)北部属西平县,南部为無阴邑。

三国时分属汝南郡西平县、南阳郡無阴县。

永嘉五年(311)属后赵。

咸和二年(327)分属后赵新蔡郡(今新蔡县)西平县、东晋南阳郡無阴县。

太元七年(382)属前秦襄城郡(今漯河市)西平县、南阳郡無阴县。

北魏天安元年(466)属西舞阳县。

明永乐五年(487)属南齐,后复入北魏。

梁晋通六年(525)西舞阳县归梁。

东魏兴和二年(540)西舞阳县由梁归东魏,属广州(今鲁山县)定陵郡(今舞阳县)。

后改称临舞县,属期城郡(今泌阳县)。

北齐沿习未变。

隋开皇初年属淮安郡(今泌阳县)。

大业八年(612)属北舞县(今舞阳县),隶颖川郡(今许昌市)。

唐武德四年(621)属道州(今郾城县)。

贞观元年(627)改属许州(今许昌市),不久县废。

开元四年(716)复置舞阳县,属仙州(今叶县)。

1954年原西平县的张营村东头划入舞阳县。

1973年成立舞阳工区。

1977年设立平顶山市舞钢区。

1979年属许昌地区。

1982年属平顶山市。

1990年舞钢区改为舞钢市,由平顶山市代管。

夏、商属豫州。

东周为王畿之地。

春秋时,为戎蛮子国。

鲁哀公四年(前491)为楚梁邑。

战国前期属郑,前375年先属韩,后属魏。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梁县,属三川郡。

汉、西晋属司隶部河南郡。

317年属东晋,后属前赵。

329年属冉魏,改梁县为南汝原县。

365年属前燕,隶河南郡。

369年属前秦,隶豫州。

394年属后秦。

417年属东晋。

北魏孝昌二年(526)置汝北郡,隶北荆州。

北齐改南汝原县为汝原县。

东魏武定八年(550)改汝北郡为汝阴郡。

北周建德六年(577)将汝阴郡改为和州,属南襄城郡。

隋开皇四年(584)改和州为伊州。

大业初年置承休县,二年(606)改伊州为汝州(今市区),后又改为襄城郡。

唐贞观元年(627)承休县并入梁县,八年(634)改襄城郡为汝州。

先天二年(712)置临汝县。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汝州隶防御使司。

后周显德三年(956)改临汝县为镇,入梁县。

宋政和四年(1114)升为陆海军节度,隶京西北路。

金代复为汝州,隶河南路。

八年改隶南阳府。

明洪武初(1368)撤梁县入汝州,仍隶南阳府。

成化十二年(1476)汝州由南阳府分出,十二年州东南部析置宝丰县,西南部析置伊阳县(今汝阳),与鲁山、郏县同属汝州。

1912年属河洛道。

1913年改直隶汝州为临汝县。

1944年属豫陕鄂五专区。

1947年属许昌专区。

1954年属洛阳专区。

1986年属平顶山市。

1988年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县级)。

说明:数据源自网络,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与我们联系.